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和健康孕妇各56例分别入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程序行产前检查及保健,观察组则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产后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无1例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结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多方面的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几率,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期 乙型肝炎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的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该市3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并对上述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该次研究300名患者中,42.7%的人不了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62.7%不了解乙型肝炎疫苗需要加强免疫注射,94.3%的认为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的相关知识;乙型肝炎患者家属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4.4%、血站血库的化验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2.5%及经常输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52.0%显著低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的相关常识,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促进人们了解和认识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重要性,增强自觉复种的意愿。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高危人群 疫苗复种 认知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完善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管理内容,并于2017年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比较2016年、2017年手术室护士对乙型肝炎病毒护理内容的了解程度和两阶段手术室护理质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年阶段,本院手术室护士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更加重视,且实施更好,护士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与2016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7年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与2016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手术室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护理和管理,能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还能有效地遏制交叉感染的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手术室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从某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以及其分娩的婴儿中,抽取104对,随机将其分为联合免疫组和参照组,均52对。联合免疫组采用联合免疫法对孕妇、新生儿均实施免疫阻断预防,参照组仅对新生儿出生进行免疫预防,观察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免疫阻断情况。结果联合免疫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免疫阻断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孕期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联合新生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免疫预防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类型分布特征,为提升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置效果提供指导条件。方法在2015年2月-2017年11月期间,将我院确诊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175例选做研究对象,在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条件下,针对患者实施系统化临床治疗处置干预,归纳分析患者实际获取的治疗结果。结果从炎症病理分级的角度展开分析,本组175例患者中包含G0级患者25例,G1级患者81例,G2级患者47例,G3级患者22例。从纤维化病理分级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本组175例患者中包含S0级患者14例,S1级患者77例,S2级患者55例,S3级患者15例,S4级患者14例。从患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角度分析,本组175例患者中包含轻度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96例,中度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53例,重度乙型病毒肝炎患者27例。借由实施系统化且规范化的临床药物治疗干预,本组175例入选患者中,有164例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症状实现有效控制和缓解,其治疗有效率为93.71%(164/175)。结论乙型病毒肝炎的临床病理表现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具备复杂性且多样性的表现特征,切实针对患者开展系统化但是药物治疗干预,能支持患者获取的良好优质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 病理分型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率低,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较差。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是ICC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故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ICC之间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SAT)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病毒产生的变态反应、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我们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致病因素之一,亚急性甲状腺炎也可能是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亚急性 甲状腺炎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进行病毒肝炎检测,分析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检出率与其他病毒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BsAg(+)、抗-HBe(+)、抗-HBc(+)模式比例为52.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型病毒基因与其他类型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具有紧密联系,前者在后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C型基因病毒所占比例较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发性肝癌 相关性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即CHB)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液循环样本,观察并记录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IL-4水平、IL-12水平、ALT水平、TBIL水平、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水平,有助于为提高诊断准确性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调节因子 临床检验
  • 简介:目的:探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病毒载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住院分娩的合并HBV感染孕妇419例临床资料,按HBV-DNA病毒载量的高低将其分成3组,即HBV-DNA≥1×10~6U/mL的165例为高病毒载量组;HBV-DNA≤5.0×10~2U/mL的119例为低病毒载量组;HBV-DNA介于5.0×10~2U/mL和1×10~6U/mL之间的135例为中病毒载量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孕妇在妊娠并发症(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病、胎膜早破)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缺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HBV-DNA≥1×10~6U/mL的高病毒载量组在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高于中、低病毒载量组(P〈0.05);胎儿窘迫、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出生缺陷等方面各组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对母-婴结局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高病毒载量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因此,要重视产前检查和围生期监测,以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载量 母-婴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围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围产感染CMV的患儿和80例围产感染HBV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9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集患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检测CM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CMV-IgM和CMV-IgG指标值,检测HB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HBV标志物和母亲HBVDNA,对照组健康儿和母亲做上述对应检查。结果CMV感染组患儿母亲的CMV-IgM、CMV-IgG阳性率依次为44.44%、83.33%,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2.22%、23.33%(P<0.05)。54例母乳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81.48%(42/54),18例母乳CMV-DNA阴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22.22%(4/18),二者比较,P<0.05。同时,80例HBV感染组患儿母亲HBeAg、HBVDNA阳性率依次为80%、75%,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7.78%、13.33%(P<0.05)。结论母体感染CMV、HBV是造成围产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前和围产期检查对防治围产感染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围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生化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单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50例作为乙肝组,另选单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患者50例作为丙肝组,二者重叠感染的患者50例作为重叠感染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空腹血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重叠感染组ALT显著高于乙肝组和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ALT与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AST显著高于丙肝组和重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AST显著高于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TBil显著高于重叠感染组和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TBil显著高于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的Child-pugh评分显著高于乙肝组和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的Child-pugh评分显著高于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IFN-γ为(41.4±12.3)ng/L,丙肝组为(39.6±12.8)ng/L,重叠感染组为(49.3±14.2)ng/L;重叠组IFN-γ显著高于乙肝组和丙肝组,乙肝组IFN-γ显著高于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IL-6为(57.7±26.2)ng/L,丙肝组为(69.3±23.8)ng/L,重叠感染组为(87.0±27.3)ng/L;重叠感染组IL-6显著高于乙肝组和丙肝组,丙肝组IL-6显著高于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IL-10为(304.2±87.6)ng/L,丙肝组为(316.3±89.4)ng/L,重叠感染组为(622.5±96.4)ng/L;重叠感染组IL-10显著高于乙肝组和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和丙肝组的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肝功变化不明显,但是炎症反应严重,肝脏储备功能显著降低。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重叠感染 肝脏储备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采用替诺福韦酯以及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病例数为15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中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中患者接受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V-DNA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观察组的HBV-DN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IV-RNA转阴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利用替诺福韦酯以及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病毒扩散情况得到抑制,HBV-DNA水平显著降低,HIV-RNA转阴率显著上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艾滋病 拉米夫定 替诺福韦酯 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接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后新生树鼩体内细胞因子TLR-4和IL-6的变化,初步探讨HBV感染过程中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方法将31只树鼩幼崽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6)。实验组接种人HBV,接种后第8周至第24周定期检测树鼩外周血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根据检测结果将实验组分为慢性感染组7只(血清HBsAg或HBV-DNA持续阳性时间达到24周)和疑似慢性感染组5只(血清HBsAg或HBV-DNA不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阳性),其余13只HbsAg和HBV-DNA均阴性,不纳入研究;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树鼩外周血TLR-4、IL-6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树鼩肝组织中TLR-4、IL-6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期间内,慢性感染组和疑似慢性感染组外周血TLR-4与IL-6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中IL-6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感染组TLR-4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LR-4、IL-6在树鼩HBV感染模型中表达升高,可能在HBV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TLR-4 IL-6 树鼩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分别使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为两组对比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BeAg与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BeAg与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疗效非常显著。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其中急性HBV感染者大部分通过有效的免疫应答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仍有一部分患者免疫应答不佳导致重症化,慢性化。随着抗HBV治疗的研究进展,显示核苷类似物(nucleotideanalogues,NAs)可以调节HBV感染者的机体免疫,达到有效的治疗,如在急性HBV感染过程中及时使用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急性HBV者重症化减轻,慢转率减少。本文将综述抗病毒治疗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免疫好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疗程较长特点,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分别为NAS(核苷酸类似物)、IFN(干扰素)。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两种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治疗情况予以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的肝消化系统疾病,蒙医理论中指出乙型肝炎是包括肝热病内,属瘟邪肝所致“粘”血为主的损坏人们的身体健康。

  • 标签: 乙型肝炎 蒙药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