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的血、尿Ⅳ型胶原(Col-Ⅳ)及层黏蛋白(LN)含量的变化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7例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尿Col-ⅣLN含量。(2)慢性肾炎患者均接受肾活检病理检查。观察以上指标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1)健康人相比,慢性肾炎组患者血、尿Col-Ⅳ及LN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2)系膜细胞增生Ⅲ级组、Ⅳ级组健康人组比较,血、尿Col-Ⅳ及LN均明显增高(P〈0.05)。系膜细胞增生程度血Col-Ⅳ水平关系最密切(P〈0.05)。(3)各系膜基质增生组健康组比较,血、尿Col-Ⅳ及LN均显著增高(P〈0.05)。系膜基质增生程度尿Col-Ⅳ水平关系最为密切(P〈0.05)。(4)肾小球球性硬化10%~25%组健康人比较,血、尿Col-Ⅳ及LN均明显增高(P〈0.05)。硬化率血LN关系最密切(P〈0.05)。(5)间质纤维化程度尿Col-Ⅳ水平关系最密切(P〈0.01)。(6)小管萎缩≤10%者较健康者,尿Col-Ⅳ、LN均显著增高(P〈0.02)。小管萎缩〉5%者较健康者,血Col-Ⅳ明显增高(P〈0,01)。小管萎缩〉10%者尿Col-Ⅳ则明显降低(P〈0.05)。(7)血Col-Ⅳ水平血LN水平正相关(P〈0.01)。尿Col-Ⅳ水平尿LN水平正相关(P〈0.01)。但血、尿Col-Ⅳ水平之间及血、尿LN水平之间均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血、尿Col-ⅣL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血尿Col-Ⅳ、LN水平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病理的改变,系膜细胞基质的增生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球性硬化有一定的关系。但血Col-Ⅳ、LN水平主要反映了Col-Ⅳ、LN代谢的活跃,系膜细胞增�

  • 标签: 慢性肾炎 细胞外基质 Ⅳ型胶原 层黏蛋白 肾脏病理 纤维化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在中国人口中,合并症膀胱全切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至2010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的2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包括年龄、性别、手术延搁时间、尿流改道类型、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TNM分期、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在内的临床资料.使用ACE-27合并症评分表对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情况进行评估.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合并症术后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2±1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7±31)个月.151例(61.38%)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118例(47.97%)患者至少存在一个器官的合并症.其中无合并症患者128例(52.03%),轻度合并症患者79例(32.11%),中度合并症患者33例(13.41%),重度合并症患者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合并症(P=0.002)和重度合并症(P〈0.001)患者的术后总生存率较无合并症和轻度合并症患者低.除此之外,年龄≥70岁(P=0.002)、手术延搁时间≥12周(P=0.044)、盆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P=0.014)及TNM分期〉T3(P〈0.001)也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降低有关.结论随着合并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存率逐渐下降.

  • 标签: 膀胱全切术 合并症 生存率
  • 简介:目的探讨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年龄对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年龄配对的健康老年人28名为老年对照组,健康中年人49名为中年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GF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糖、血肌酐。以GFR为因变量,年龄、baPWV、SBP、PP、TC、LDL-C、HDL-C、TG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老年对照组、中年对照组aPWV依次降低,而GFR依次升高。采用协方差分析法调整了SBP、PP对GFR的影响后,观察组Gnt仍低于对照组。在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中,以GFR为因变量,自变量贡献率依次为年龄、baPWV、SBP、PP。结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年龄对GFR影响有叠加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年龄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目的研究CD14基因-260A/G位点多态性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提取168例前列腺癌患者和208例对照组的外周血DNA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特异检测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ligasedetectionreaction,PCR-LDR)分析前列腺癌患者CD14-260A/G位点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和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探讨不同基因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吸烟、饮酒及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总体来说CD14基因-260A/G多态性前列腺癌易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284,OR=1.27,95%CI=0.82~1.94);饮酒(P=0.003)和肿瘤家族史(P〈0.001)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分层分析中,年龄〈70岁的男性携带CD14-260G(AG+GG)等位基因者能增加前列腺癌的易感性(P=0.011,OR=2.93,95%CI=1.28~6.70)。结论CD14基因-260A/G位点多态性在总体上前列腺癌易感性无显著相关性,但在年龄小于70岁男性中,携带有CD14-260G等位基因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却明显增高。

  • 标签: 前列腺癌 CD14 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在我院就诊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型及钙磷代谢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在改善钙磷代谢紊乱、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07月-09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根据《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制定的辨证分型标准确定所有纳入患者中医证型,并且收集血钙(Ca)、血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揭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1)MHD患者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标实证中以湿浊证、湿热证、瘀血证居多。(2)不同本虚证患者的钙磷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检查比较后,发现肝肾阴虚型患者ca最高,为2.184-0.19mmol/L,脾肾阳虚证ca水平最低,为1.95±0.27mmol/L,较肝肾阴虚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较其他三型均无统计学意义。(3)阴阳两虚组P水平最高,为1.944-0.53mmol/L,与其他四证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组最低,为1.59±0.53mmol/L,除阴阳两虚外的其他三型无统计学意义。(4)阴阳两虚型PTH平均值最高,为483±178pg/ml,较其他四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PrH值最低,为290±151ps/ml,但较除阴阳两虚外的其他三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HD患者钙磷代谢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 标签: 中医证型 血液透析 钙磷代谢
  • 简介:目的:研究激素分别联合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A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比较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ropathy,IM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2013年07月~2016年03月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经肾穿刺活检术后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别接受他克莫司、环孢素A环磷酰胺治疗,共计63例,分为他克莫司组(A组)、环孢素A组(B组)和环磷酰胺组(C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和24h尿蛋白定量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他克莫司组总缓解率均优于CTX组(P〈0.05)。环孢素A组CTX组比较,总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能明显增加IMN患者的总缓解率,他克莫司的疗效优于CTX,环孢素ACTX的疗效相当。

  • 标签: 他克莫司 环孢素A 环磷酰胺 膜性肾病
  • 简介:目的探讨β1,3-转移酶(C1GALTl)基因单核苷酸位点(SNP)rs9639031、rs5882115多态性新疆维吾尔族IgA肾病(IgAephropathy,IgAN)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IgAN的90例维吾尔族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在同一医院体检的90例维吾尔族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的性别和年龄等相匹配。采集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PCR法扩增C1GALT1因上2个SNP分别为rs9639031、rs5882115位点对应的基因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2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析rs9639031、rs5882115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在2组间分布的差异,进一步分析C1GAT态性IgAN发病的关系。结果(1)C1GALT1因SNPrs5882115中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gAN组对照组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基因型P=0.014,等位基因P=0.005)。IgAN组DI、Ⅱ型频率(32.2%、2.2%)较对照组(14.4%、1.1%)高,对照组DE)型频率(84.4%)较IgAN组(65.6%)高。单因素Logist回归分析显示,rs5882115多态性对IgAN患病风险可能有影响(P=0.005),携带DI基因型的患病风险为携带DD基因型的2.874倍(OR=2.874,95%CI=1.3756.007),而携带I等位基因的患病风险亦较携带D等位基因高(OR=2.469,95%CI=1.290~4.728)。(2)C1GALT1基因rs9639031中,IgAN组CC、CT、T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0%、42.2%、17.8%、61.1%、38.9%,对照组分别为32.2%、46.7oA、21.1%、55.6%、4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GALTl基因上的SNP位点rs5882115多态性可能与维吾尔族IgAN发病风险有一定关系,但未发现C1GALT1基因上的SNP位点rs9639031多态性维吾尔族IgAN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 标签: IGA肾病 基因 单核苷酸
  • 简介:目的通过对狼疮肾炎(1upusnephritis,LN)患者中医风湿证候肾脏病理及临床指标的研究,阐明风湿证候肾脏病理及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在LN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81例经肾穿刺确诊为LN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湿组和非风湿组,分析中医风湿证候肾脏病理活动性病变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风湿组Ⅳ型LN明显高于非风湿组(52.17%vs22.85%,P〈0.05),且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ctivityindex,A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积分风湿组高于非风湿组(P〈0.05);AI〉10分的病例风湿组明显多于非风湿组,尤其在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性新月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等活动性病理表现方面风湿组更为明显,但两组在肾脏病理免疫荧光分布和慢性化指数(chronicindex,CI)方面无明显差异。风湿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diseaseactivityindex,SLEDAI)积分高于非风湿组E(15.16±5.43)vs(9.15±4.69),P〈0.05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低于非风湿组E(80.79±36.38)vs(102.66±39.89),P〈0.053;风湿组胸膜炎、低补体血症、大量蛋白尿和白细胞尿发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风湿组,在体液免疫及抗核抗体谱分布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肾脏AI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积分及SLEDAI成正相关性,eGFR成负相关性,C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N风湿证候肾脏病理活动性表现密切相关,此类患者也具有更高的临床活动表现,表明急性免疫炎症性病变可能是LN风湿证候“证”本质的物质基础,提示临床上应重视风湿证候的辨识并加以及时有效地进行祛风除湿治疗。

  • 标签: 狼疮肾炎 证候 风湿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4例,女性6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开放手术组和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扁平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P〉0.05)、结石长径(P〉0.05)、梗阻位置(P〉0.05)、输尿管分离(P〉0.05)、性别(P=0.6105〉0.05)、侧别(P〉0.0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5)、术后最高体温(P〉0.05)、引流管拔除时间(P〉0.05)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镇痛泵使用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上,腹腔镜组要明显优于开放术组。结论对于输尿管上段的嵌顿性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较传统开放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腹腔镜 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 简介:目的:考察游离脂肪酸(FFA)诱导足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中药组分丹酚酸黄芪多糖防治FF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采用永生化小鼠足细胞株,通过温度选择的培养方法诱导足细胞分化,分为空白组、FFA组(FFA30μmol/L)、FFA+丹酚酸组(10mg/L)、FFA+黄芪多糖组(0.2g/L),干预24h后收集细胞,以AnnexinV-FITC和PI双染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足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加FFA组足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加入丹酚酸黄芪多糖后能够减少细胞凋亡的百分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丹酚酸黄芪多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FA有促进足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丹酚酸黄芪多糖对足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足细胞 丹酚酸 黄芪多糖
  • 简介: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Ki-67蛋白和组织核增殖抗原(PCNA)mRNA的比值,探讨此比值在PCa诊断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PCa和37例BPH前列腺组织Ki-67/PCNAmRNA的表达,比较其在PCaBPH组织中定量的差异。结果BPHPCa组织Ki-67/PC—NA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2.264±0.4605.905±0.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Ki-67/PCNAmRNA为PCa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指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基因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Ki-67/PCNA
  • 简介:目的比较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腹腔镜组)42例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开放手术组)4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后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而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开放手术组2例输血。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9个月,后腹腔镜组1例发生肝转移死亡,开放手术组2例出现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T1~2N0M0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 根治性肾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索人类白细胞抗原A(HLA-A)基因在陕西地区回族非梗阻性无精症(NOA)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无精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技术(PCR-SBT),检测59例陕西回族NOA患者和61例回族对照男性人群中HLA-A的基因多态性分型,分析HLA-A的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NOA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HLA-A基因在NOA患者和对照组人群中均呈高度多态性分布。在NOA患者组检测到19种HLA-A基因型,在对照组亦检测到19种HLAA基因型。对照组相比,HLA-A^*26∶01基因型在NOA组高表达,也就是说,HLA-A^*26∶01基因型具有较高的NOA患病风险(OR=3.340,95%CI:1.045~10.670)。结论HLA-A^*26∶01基因型陕西回族人群NOA发病风险明显关联,可能是NOA的易感基因型。

  • 标签: HLA-A 非梗阻性无精症 回族 基因多态性 PCR-SBT
  • 简介:目的:观察慢肾宁合剂洛汀新联合使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服用洛汀新;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慢肾宁合剂洛汀新.12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空腹血糖(FBG)、血压,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两组均能较好地降低症状积分、空腹血糖和血压,但治疗组更能显著减少UAER,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肾宁合剂联合洛汀新对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洛汀新 对照组 治疗组 合剂 微量白蛋白尿 基础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采用盆底筋膜保护重建法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控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同一术者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盆底筋膜保护重建技术的前列腺癌患者17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23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漏尿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及早期尿控功能恢复的情况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经腹膜外完成,术中无中转开放,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吻合口无漏尿,两组均有1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两组在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分期及术后Gleason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在术后12~16d拔除尿管,治疗组拔除尿管后3d内、1个月内和3个月内的累积完全控尿比例分别为52.9%、64.7%和82.4%,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26.1%和3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使用盆底筋膜保护重建技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尿能力。

  • 标签: 腹腔镜 前列腺癌根治术 盆底筋膜保护 盆底筋膜重建 控尿
  • 简介:目的评价多序列磁共振(mpMRI)经直肠超声(TRUS)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43例经mpMRI发现可疑前列腺癌病灶患者行MRI/TRUS融合成像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患者中位年龄69岁,中位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10.59ng/mL,病灶最大直径平均1.83cm。先行靶向穿刺2~3针,再行系统穿刺8~12针。结果穿刺总体阳性率41.9%(18/43),其中经会阴系统穿刺阳性率39.5%(17/43),靶向穿刺阳性率25.6%(1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检出率:系统穿刺37.2%(16/43),靶向穿刺25.6%(1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6例患者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在系统穿刺中升级,未出现系统穿刺Gleason评分在靶向穿刺中升级的病例。结论MRI/TRUS融合成像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在阳性率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检出率方面相比系统穿刺无明显优势,其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估;靶向穿刺不可取代系统穿刺,结合认知融合的系统穿刺可提高阳性率,弥补靶向穿刺的不足。

  • 标签: 前列腺癌 靶向穿刺 多序列磁共振 影像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NOB1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高危型HPV(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4例宫颈病变患者的组织标本纳入研究,其中53例为宫颈癌、42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19例为慢性宫颈炎,对标本中NOB1的表达和HR-HPV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织HR-HPV阳性率(83.0%)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46.5%)和慢性宫颈炎(26.3%),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癌病变的不断恶化,HR-HPVDNA的负荷量逐渐增加(Z=13.35);宫颈癌NOB1蛋白质阳性表达率(73.6%)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35.7%)和慢性宫颈炎(10.5%),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HPV感染阳性率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NOB1蛋白质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NOB1表达淋巴结转移负相关,分化程度正相关;宫颈癌NOB1表达HR-HPVDNA负荷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征(r=0.457,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NOB1的过度表达HR-HPV感染相关,两者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NOB1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β2-AR基因多态性高血压病(EH)并肾功能受损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58例EH并肾功能受损患者(EH-RI组),及之按性别、年龄、居住地相匹配的肾功能正常的EH无肾功能受损组(EH-non-RI组)及血压肾功能正常对照组各158例。应用PCR-RFLP检测β2-AR(-1023G/A,rs2053044;+252G/A,rs1042717)多态性。用SHEsis网络软件估计单倍体型频率。结果:χ2分割显示:EH-RI组β2-AR/-1023的AA频率(13.29%)高于EH-non-RI组(6.33%)、正常组(4.43%)(χ2=8.94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以EH-non-RI组为参照系,调整危险混杂因素后,β2-AR/-1023-AA型患者EH-RI的OR值为2.561(P〈0.05)。在构建的单倍体型中,EH-RI组的G-G单倍体型(β2-AR/-1023—β2-AR/+252)频率(40.19%)低于EH组(47.78%)、正常组(48.10%)(χ2=5.109,P〈0.05)。结论:携带有β2-AR/-1023-AA基因型是患EH-RI易感因素之一,G-G单倍体型(β2-AR/-1023—β2-AR/+252)对EH-RI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肾功能受损 基因 多态现象 单核苷酸 Β2肾上腺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