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ESR1和ESR2基因遗传变异和妇女产后抑郁症关联性进行探讨。方法以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且产后出现抑郁症的9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血液建立数据库,对ESR1、ESR2基因进行SNP搜寻,同时与产妇产后抑郁症表型进行分析,探寻关联性。结果分别在ESR1基因第1外显子以及ESR2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SNP,同时对两个SNP进行基因型判定,用R软件分析关联性,发现ESR1、ESR2与妇女产后抑郁症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ESR1、ESR2基因遗传变异均不是妇女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基因。

  • 标签: ESR1 ESR2 产后抑郁症 关联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a1b干扰素的雾化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行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1b注射治疗,对照组行更昔洛韦的针剂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①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是94%,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是80%;②研究组患者的预后相关指标均显著的较对照组的低。结论重组a1b干扰素的雾化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传染性的单核细胞的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一些预后的相关指标,耐受性较好。

  • 标签: 重组 a1b干扰素 雾化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患者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acutepulmonarythromboembolism,AFTE)或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分别有报道,但同时合并APE及ARF报道不多。本文报告1例患者,其在基层医院误诊为NS合并肺部感染,转入本院诊治后,经肺灌注扫描等检查诊断为AFTE。患者经腹膜透析、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转阴,肺部症状消失,胸部CT正常,随访近6年,病情完全缓解。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急性肺栓塞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研究阿米卡星在多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方法:采集1例乙二胺四乙酸(edathamil,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及枸橼酸钠抗凝血,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加入阿米卡星,依次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行血涂片镜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1、CD42b、PAC-1、CD62p的表达率。结果:采血后1h内在EDTA-K2抗凝血中加入阿米卡星,能在不影响其他血细胞形态和分布的情况下,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解离聚集血小板,同时抑制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2p活化,且血小板计数能在室温下4h内维持稳定。枸橼酸钠抗凝血则随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下降。结论:阿米卡星能纠正多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解离聚集血小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2p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假性血小板减少 乙二胺四乙酸 阿米卡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u-ALB)含量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均行HbA1c、u-ALB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bA1c、u-ALB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bA1c检测结果,将观察组分为低值组(HbA1c<7%,12例),中值组(7%≤HbA1c≤10%,28例)及高值组(HbA1c>10%,18例),且经分析发现,HbA1c水平升高,u-ALB水平也随之升高。结论联合进行HbA1c、u-ALB含量检测可提高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HbA1c u-ALB 2型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对ACI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住院的ACI患者,给予其服用氯吡格雷75毫克/日,根据其治疗前以及治疗第7天检测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CR组,<70%非CR(NCR)组;收集患者的全血提取DNA,并测定其PON1Q192R的基因型,分析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和ACI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结果PON1Q192R基因位点有三种基因型AA,GA和GG,其分布频率在CR组和NCR组分别为66.7%,20.8%,12.5%和23.4%,46.7%,29.9%。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在CR组和NCR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08%,22.92%和46.72%,53.28%;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6个月后随访,CR组中有19例脑卒中复发,发生率为79.17%,NCR组有15例脑卒中复发,发生率为14.02%;基因型AA、GA、GG复发例数为13例,15例,6例,复发率分别为48.14%,22.39%,16.22%。结论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不良脑血管病事件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抵抗 基因多态性 PON1 Q192R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评估凝血系统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了siRNA对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中PAR1的内源表达的影响,然后在PAR1受siRNA干扰的情况下检测B16F10细胞在体内外迁移能力,其结果与未受siRNA干扰的试验结果相对照,来确定PAR1在B16F10瘤细胞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结果:75nmol/L的siRNA干扰48h后可明显抑制B16F10中PAR1的表达,其转录水平抑制率是60%,蛋白水平的抑制率为85%;体外迁移实验表明,PAR1表达量减少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动物实验表明,干扰B16F10细胞中的PAR1后,肿瘤细胞经血管迁移能力减弱,在肺部形成的转移瘤数目减少(P<0.01).结论:PAR1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作用.开发PAR1封闭剂有望抑制肿瘤转移,可作为研制抗肿瘤转移药物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酶活化受体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 RNA干扰 实验性肺转移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并迟发性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并迟发性TCCF患者,结合文献报道,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并迟发性TCCF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手段和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为年轻男性,文化水平较低,家庭关系不和谐,脑外伤致双侧颞叶脑挫裂伤并小血肿形成,双侧蝶窦外侧壁及部分筛板、双侧眼眶内侧壁局部凹陷骨折。患者经调节情绪、心理辅导、介入治疗后,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合并右侧TCCF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出院时精神状态良好,认知功能正常,遗留右侧眼球外展受限、复视。结论脑外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与颅脑外伤损伤部位、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低及家庭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症状多以人格改变、行为异常为主。脑外伤患者有前、中颅窝骨折,并发的TCCF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警惕TCCF存在;由于TCCF盗血现象可引起脑组织局部功能障碍,在本病例中,TCCF可能是引起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脑外伤 精神障碍 迟发性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株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TGF-β1/Smad途径在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TRA作用于NB4细胞株不同时间后,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TGF-β1、Ⅰ型受体(TβRⅠ)、Ⅱ型受体(TβRⅡ)、Smad2、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TRA作用3h后TβRⅠ、TβRⅡ的表达量开始增加;12h后TGF-β1的表达量开始增加,随着加药时间延长,蛋白表达量逐渐上升,48h表达量至最高,然后下降。而Smad2、4、7蛋白的表达在加药3~6h后开始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Smad2表达量于48h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而Smad4和Smad7的最高值出现较晚,出现在72h,然后下降。结论:TGF-β1信号转导途径与APL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ATRA在体外能上调TGF-β1/Smad途径的蛋白表达,以发挥抗白血病效应。

  • 标签: 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 全反式维甲酸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A1c、CRP、BN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共两组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A组,59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组(B组46例),对照组为单纯冠心病组(C组,53例)。比较三组血清HbA1、hs-CRP、BNP等检查结果及血脂、血压等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HbA1、hs-CRP、BN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组HbA1、hs-CRP、BNP及B组hs-CRP、BNP均显著高于C组(p均<0.05)。结论HbA1c、BNP及hs-CRP水平变化表明其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过程中,这些炎症反应因子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并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 标签: HbA1c CRP BNP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肾乳头状腺瘤(RPA)合并多发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1例RPA合并多发性RAML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肾内肿瘤包括以梭形细胞为主的RAML与一境界清楚的RPA;免疫组化标记梭形肿瘤细胞阳性表达HMB45、S-100、CD34,而CK7、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结蛋白(desmin,Des)表达呈阴性。RPA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其细胞阳性表达CK7、CD10和EMA,而HMB45、S-100、Vim、结蛋白则呈阴性。结论:RPA合并多发性RAML极罕见,其组织起源目前仍有争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肾脏 乳头状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大面积液氨冻伤合并吸入性烧伤病人早期肺康复的护理经验,通过早期评估与抢救、治疗、护理等,有效地提高此类病人的康复机率。

  • 标签: 液氨冻伤 重度吸入性烧伤 早期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对顽固性心衰患者体内NT-proBNP和HIF-1α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心衰病人90例,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多巴酚丁胺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48h、7d及14d后采集血清检测血浆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结果治疗前各组基线NT-proBNP和HIF-1α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h、48h、7d及14d,左西孟旦组和联合组患者体内NT-proBNP和HIF-1α水平均低于多巴酚丁胺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NT-proBNP和HIF-1α水平较单纯左西孟旦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西孟旦与传统强心药物多巴酚丁胺相比,能更加有效的纠正心衰,降低NT-proBNP和HIF-1α水平。左西孟旦联合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效果更佳。

  • 标签: 心力衰竭 缺氧诱导因子-1&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NGAL及sLox-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脑梗死治疗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每日三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片40毫克每晚一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NGAL及sLox-1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GAL及sLox-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降低,观察组的NGAL及sLox-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急性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患者血清中NGAL及sLox-1的水平,从而降低患者卒中再发风险。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丁苯酞软胶囊 NGAL sLox-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内皮素 -1与颅底肿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神经外科明确诊断的颅底肿瘤患者 4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在术后第 1、 3、 5、 7天用放免法测定脑脊液中内皮素 -1的含量;手术前 1天和术后第 1、 3、 5、 7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对比分析内皮素 -1水平变化情况与脑血管痉挛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内皮素 -1水平从术后第 3天呈上升趋势,于术后第 7天达到峰值。 DCVS组患者 ET-1水平与无 DCVS组相比较,于第 3、 5、 7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颅底肿瘤术后患者脑脊液中 ET-1水平的升高与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防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 标签: 颅底肿瘤 脑脊液 内皮素 -1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在小于1cm可疑甲状腺结节中使用高频彩超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甲状腺结节小于1cm的且在我院乳甲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17年7月期间行甲状腺手术的63位患者,分析对照其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检查结果。结果63位患者细针穿刺均成功实施,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与病理检查相比,FNAB穿刺敏感性85.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3.3%,准确率95%。结论对于小于1cm的可疑甲状腺结节,高频彩超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术对结节性质的诊断有较高诊断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高频彩超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中表达VEGFR-1的造血前体干细胞在肝细胞癌肺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2例肝细胞癌肺转移组织(研究组)、20例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VEGFR-1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病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VEGFR-1的阴性表达3例,阴性率为13.6%,阳性表达19例,阳性率为86.4%;对照组VEGFR-1的阴性表达15例,阴性率为75.0%,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为2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细胞癌肺转移中VEGFR-1呈高表达,分析VEGFR-1表达可谓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VEGFR-1 造血前体干细胞 肝细胞癌肺转移 表达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中MDR1、Bcl-2的表达情况及与紫杉醇联合卡铂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0例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中Bcl-2和MDR1基因编码的P-gP的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化疗临床有效率为65%;化疗后Bcl-2表达低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P-g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组,P<0.05;化疗前P-gP、Bcl-2的表达在化疗有效组均低于无效组,但P-gP降低的更明显,P<0.05;Bcl-2阳性组中P-gP表达阳性率高于Bcl-2阴性组,P>0.05。结论化疗能诱导P-gP的表达,P-gP可作为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Bcl-2的过量表达也可能是宫颈癌产生耐药的原因;在宫颈癌组织中P-gP与Bcl-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宫颈癌 MDR1 Bcl-2 卡铂 紫杉醇 新辅助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智护训练新模式对早教依从性及0~1岁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儿保科出生的的142例正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智护训练,观察组按照“医院-社区-家庭”联合进行智护训练,对比两组智护训练效果。结果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进行智护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早教依从性,促进幼儿正常智能发育。

  • 标签: 幼儿 智护训练 早教依从性 智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