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金岩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1期
  • 机构: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教育面临着时代性嬗变的挑战。如何进行戏曲基功课教学,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值得每一位戏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词学稿》是华东师大中文系词学名家施蛰存、万云骏、马兴荣和中年骨干教师的集体科研成果,最近已由该校出版社出版,本书对唐至清末历代著名词人都有精辟的论述,对词体的起源和形成、词的特殊风格及其发展、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诸问题都作了详尽的探讨。本书作者在对词的发展溯源探流中着重对词的形式和写作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和分析,一反词学界以往重思想、轻艺术,以对作家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评论

  • 标签: 词学论稿 婉约派 施蛰存 豪放派 写作艺术 词体
  • 简介:作家的气质秉赋你读过屈原的《离骚》吗?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所包含的忧国忧民,追求理想的衷情;你读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吗?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体现的胸怀大志而孤处当世的戚伤和悲愤;古有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有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题》);郭沫若的"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作甚神象"(《女神之再生》)……

  • 标签: 作家 心理素质 情感取向 文学创作 情感形态 气质类型
  • 简介:"边缘"相对于"中心"而言,没有"边缘",也就无所谓"中心"。有了"边缘","中心"才得以凸显,二者才构成了对立统一之整体。从物理空间意义上而言,"边缘"可能意味着偏僻、贫穷、落后、愚昧和野蛮,但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视角来看,"边缘"却保留了差异性、多元性,保存了未被中心压抑遮蔽的独特性、整体性,

  • 标签: 边缘意识 小说 对立统一 空间意义 文化结构 差异性
  • 简介:<正>近几年来,沈从文作品研究已是蓬勃生机,景象可人,而沈从文文艺思想的研究却较寂寥,以致沈从文文艺观的真实面目依然朦胧含混。这种研究局面的倾斜自然与沈从文文艺思想的复杂性有关,同时又无不与较长时期新文学史上众口一词对沈从文抗战时期文艺观的批判相联系。沈从文较少有专门性的文艺论著,但他留有大量的有关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理论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谈及现代作家与他自己的,这无疑是我们更贴近地认识沈从文创作,以及更深入地研究现代文学的一宗宝贵财富。他的一系列有关文艺审美特征的论述,对发展我们今天的新文艺也无不具有启迪意义。

  • 标签: 沈从文 文艺观 文艺思想 审美特征 抗战时期 现代文学
  • 简介:<正>一北宋作家秦观的文学创作中,词名最盛,如宋代张侃谓"秦淮海词古今绝唱",其实在秦观的文学创作中,其他文体的成就也是不可低估的,只不过由于秦观词名太盛,以致在秦词的巨大光环下,其它文体的成就被掩盖了。前人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陈师道曾记载当时人的评价说:"世语云:‘苏

  • 标签: 小说创作 秦观 小说家 爱情故事 少年 中国小说
  • 简介:<正>在我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但那时候,“小说”的概念并不与后来相同,不过是指琐屑之言。直至东汉时的桓谭,也认为小说是“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而写成的“短书”(《文选·三十一》李善注引《新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说,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从班固以后,历代史家修撰

  • 标签: 曹雪芹 红楼梦 小说观 小说思想 小说创作 汉书·艺文志
  • 作者: 罗琼书梁微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中国武术说来历史渊源,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曾起着防卫、健身、竞技、生活、文化交流等作用,发展成为现今门派多样、精华同源中华武术的大国地位。由于人类发现研究了火药,哪种除邪恶扶正气、平暴安良、抗外敌等的武术内在力量与刀枪功夫,被人们淡薄起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华武术功夫的发展。其实从社会进步与发展趋势上分析,人类发现发明的高新技术,同时给中华武术带来了更高、更强的升华机遇。加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从精神上渴望着高技能型的武术文化,因为武术文化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和刺激;人们还从身心内期待武术技巧会带来体形美感、健康与延续生命;对哪些天生酷爱武术的个人更是独有情钟,认为武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平台。所以,人们这些“渴望、期待、独钟”武术,揭示了武术发展潜力和空间。为此,就中国武术走向,路在何方?从以下几方面作点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大自然中的花和鸟,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的生活、生长规律,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天时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活生长规律不同,花和鸟也在不断地改换着面貌。山鸟和水鸟不同,乔木和灌木不同,草本与木本不同。牡丹和芍药就有草本和木本的区别。有随着季节变换颜色的蚱蜢,有随着栖息环境经常变换颜色的青蛙。高山之松矮,平原之松高,山间之松蜷曲而上。平原的萱花,花叶向四方纷披;峭壁下的萱花,叶子向一边倾倒,绝不向壁。为了全面地了解,就必须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深入到现实中去,才能掌握在一年四季里风、晴、雨、露不同条件下花和鸟不断变化着的内在风貌。

  • 标签: 写意花鸟画 自然环境 生长环境 大自然 季节 生活
  • 简介:聊斋“俚曲”的幽默李永祥幽默,是蒲松龄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聊斋志异》诚然是一部寄托“孤愤”之书,论者已多有评述,然而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者的“孤愤”是以幽默的形式表现的。青林黑塞,谈鬼说狐,作者以幽默的精神,去观照社会、窥视人生、寄托情愫...

  • 标签: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聊斋俚曲 《墙头记》 幽默特色 《禳妒咒》
  • 简介: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公刘1983年在第19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作家会议上所作题为《心灵的交流》发言中指出:“产生于‘五·四’运动中的中国新诗既有突破和决裂的一面,又有继承和改造的一面。所以,迄今只有60年历史的新诗,连它面临的苦恼都不能不打上中国式的特殊的烙印。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诗坛出现了若干承先启后、除旧布新的代表人物,如已故的郭沫若和健在的艾青”。(《文艺报》1983年第2期34页)公刘代表中国诗界向国际诗坛第一次把中国新诗的两位巨匠相提并论,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虽然他的那次短暂发言不可能全面比较、深入论述郭沫若和艾青的创作实绩,但却给中国新诗研究者一个有益的

  • 标签: 艾青 郭沫若诗歌 中国新诗 创作实绩 散论 大堰河
  • 简介:郭沫若在其诗集《女神》中相当多地使用了虚词,这对诗歌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对新诗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以上几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虚词 新诗 节奏 韵律
  • 简介:在新月文人,梁实秋的戏剧研究尤显突出。从20年代开始,他就创作了一系列戏剧批评,执着地阐述他独特的戏剧观,显示了一个新人文主义者的独特追求。随着岁月的变迁,梁实秋的戏剧批评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生动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梁实秋戏剧批评的前后矛盾之处,其实也正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人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矛盾和挣扎。

  • 标签: 梁实秋 戏剧 批评 人性
  • 简介:<正>赋,在汉朝作者众,作品多,成就大。在文学史上历来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并列,被誉为擅一代之胜的文学。解放后,汉赋一度被视为“禁区”,很少有人去研究。近年来,研究汉赋的人多起来了,但是汉代赋,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代文论总是与一代创作密切相关的。假如能把散见于《史》、《汉》及扬雄、王充等人著作中有关汉赋的论述一一钩稽出来,作一番检校,对于弄清汉赋的源流,评价汉赋的得失,我想,不会是无益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个粗浅的探索。

  • 标签: 汉赋 司马相如 散体赋 赋论 扬雄 骚体赋
  • 简介:<正>如果真的把《金瓶梅》押上道德法庭予以审判,那也好,可以让道学家有用武之地,可是偏偏又有那么多的文学专家们在推之为杰作,此案难审。若是真的把《金瓶梅》放到文学的天平上去衡量,那也行,评论家们可以从内部到外部,挑剔分析个痛快淋漓,可是偏偏又难办到,竟有一批文学的专家们在褒奖一番之后,即刻用道德家的口吻对作品中性行为描写左抨

  • 标签: 文化意义 经济文化 传统文化 道学家 道德家 文化环境
  • 简介:台湾五六十年代的诗坛对诗歌意象十分重视,痖弦也不例外.他"完美而独特"的诗歌意象受到了众多论者的好评.本文试就痖弦诗歌的意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对痖弦诗歌作一整体性的观照.

  • 标签: 弦诗歌 痖弦 诗歌意象
  • 简介:摘要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掀起了女性解放的狂潮,而实际上,西方女权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源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和启蒙运动后。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标志着第一阶段的女权运动以推动立法为主,强调女性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后第二阶段的女权主义运动,也即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是女权主义在西方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在西方这股“热潮”的影响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在林白、陈染、海男等“新女性作家”的身体力行之下,女性文学逐渐被“浮出历史的地表”,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却又特立独行的华彩篇章。

  • 标签: 镜子 阁楼 浴缸 女性主义 意象
  • 简介:就存世文献而言,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虽有纣妃之事,却无妲己之名,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关于妲己其名、其事的记载.将殷商之亡的责任归诸妲己的说法由来已久,至《列女传》《潜夫》等书,则进而将纣之不善悉委之于妲己.《武王伐纣平话》则将作为苏护之女的真妲己和作为狐精的假妲己区分开来,对妲己的出身和罪行都予以完整的且是神异化的描述,《封神》系列作品中的妲己形象皆奠基于此.在妲己形象生成演化的过程中,儒家“女祸”的政治思维和民众喜奇好异的审美心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妲己 女祸论 《武王伐纣平话》 《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