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世界范围内,胃上部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全胃切除术仍然是胃上部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常用手术治疗方式。然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不可避免出现营养代谢障碍。端胃切除术由于保留胃部分功能,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优于全胃切除术。随着早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检出率的提高以及研究者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认识的深入,端胃切除术重新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并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增多。然而,传统的食管胃吻合方式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对此,各种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应运而生。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近端胃切除术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选择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依据。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近端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胫前动脉端骨膜穿支骨皮瓣修复拇指节段性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1月,应用胫前动脉端骨膜穿支骨皮瓣移植修复拇指节段性缺损8例。其中,指骨间关节段缺损2例,节指骨缺损3例,鱼际肌及掌骨段缺损3例;合并肌腱缺损4例,同时伴有其他指损伤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5 cm×2.5 cm~7.2 cm×4.0 cm,指、掌骨缺损长度:1.2~2.5 cm。皮瓣切取面积:5.0 cm×3.0 cm~7.5 cm ×4.5 cm,骨瓣切取大小:1.2 cm×1.0 cm×0.8 cm~2.5 cm×1.0 cm×1.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皮瓣局部转移覆盖6例,植皮2例。术后制定随访计划,所有病例采用门诊、电话、微信及登门拜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厚薄适中,TPD为7~10 mm。小腿供区无功能影响。移植骨瓣愈合时间2.0~4.0个月,平均2.6个月。依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指,良1指;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8例8指评分81.3~91.8分,平均83.6分。结论应用胫前动脉端骨膜穿支骨皮瓣重建拇指节段性缺损,能够较大程度恢复拇指的外观和功能,且供区损害小,是拇指节段性缺损修复的有效术式。

  • 标签: 胫前动脉 穿支 骨皮瓣 节段性拇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谱CT钙抑制(CaSupp)技术在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31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对其行光谱CT和MR扫描。由医师A、B基于CaSupp图对急慢性椎体骨折进行诊断,采用Kappa检验评估二者诊断的一致性。在常规CT图及CaSupp图上分别测量骨折椎体及邻近正常椎体的常规CT值和CaSupp CT值,并计算两者的差值。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急慢性骨折椎体间的常规CT值及CT值差值、CaSupp CT值及CT值差值的差异。以MRI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医师主观诊断效能和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定量参数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MRI诊断急、慢性压缩骨折椎体分别为48和11个。医师A、B的主观诊断急慢性椎体骨折的Kappa值为0.782,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2和0.857、85.4%和89.6%、90.9%和81.8%。急、慢性压缩骨折间的常规CT值、CaSupp CT值、CaSupp CT值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CT值、CaSupp CT值、常规CT值差值、CaSupp CT值差值的AUC分别为0.824、0.930、0.706、0.934。两两比较显示CaSupp CT值及CaSupp CT值差值的AUC大于常规CT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4、P=0.044,Z=2.028、P=0.043),余两两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CaSupp技术对鉴别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较高的价值,推荐使用CaSupp CT值和CaSupp CT值差值进行诊断。

  • 标签: 骨折,压缩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光谱CT 钙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级图像显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A)的TIPS术后患者29例。通过重建获得混合迭代图像(常规组)及单能级图像(40 keV组、50 keV组、60 keV组和70 keV组)。在横断面重建图像的支架内和同层面竖脊肌内分别放置圆形感兴趣区,获得相应的平均CT值、噪声,通过计算得到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由2名医师以4分制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组间整体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或Dunn-Bonforoni检验。结果5组间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图像的CNR、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8、56.45,P<0.001)。40 keV组图像的CNR、SNR最高,分别为50.4±15.7、59.3±18.4,与其他组图像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组间整体主观评分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01.61,P<0.001),40 keV组主观评分高于60 keV组、70 keV组及常规组(P<0.001),与50 keV组的主观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40 keV单能级图像是观察TIPS术后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最佳单能级图像。

  • 标签: 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仪(RHA)在白内障眼中获取可用于观察分析的眼底图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1例45眼。扩瞳后行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以及RHA眼底成像检查。按晶状体混浊程度分为4个组:皮质混浊组18眼,核性混浊组21眼,后囊下混浊组2眼和混合型组4眼。采用RHA2020全层扫描模式获取眼底图像,对眼底图像清晰程度进行评价,并比较皮质混浊组及核性混浊组眼底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45眼中晶状体混浊度最轻的1眼分级为C0N2P0,最重的2眼分级分别为C2N5P2和C4N2P4。晶状体核混浊4级、皮质混浊3级或后囊下混浊3级明显降低RHA眼底图片的清晰度,尤其是红绿光组合图(620 nm+550 nm)的清晰度降低最明显。在光谱580 nm和590 nm处可观察到皮质混浊组视盘及视网膜血管,清晰程度评分分别为2.0(1.0,3.0)和2.0(2.0,3.0);在光谱810 nm处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清晰程度评分为2.0(2.0,3.0),显著低于红绿光组合图的3.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性混浊组中,核混浊3级时RHA眼底图像仍清晰;核混浊4级时RHA眼底图像清晰度明显下降,在光谱580 nm和590 nm处偶可见视网膜血管,其清晰程度评分分别为1.0(1.0,3.0)和2.0(1.0,3.0);在光谱810 nm和85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其清晰程度评分为2.0(1.0,3.0),显著低于红绿光组合图的3.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囊下混浊组中,光谱58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光谱810 nm和85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混合型白内障组中850 nm处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走行,血管反光不可见,脉络膜血管区域性可见。结论除重度白内障外,RHA中580、590、810和850 nm光谱成像可获取白内障患者的眼底图像,有助于及时发现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以及评估预后。

  • 标签: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 白内障 屈光间质混浊 眼底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RT)在组织移植或再植术后皮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73例患者行组织移植或再植术,术后7 d每小时1次常规监测组织皮温、色泽、毛细血管返流和肿胀等指标,其中术后2、4和8 h移植或再植组织3个不同部位皮温(、远端和中央处),每次由2名专科护士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IRTI)和电子体温枪分别监测,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名专科护士术后2、4和8 h应用电子体温枪单次测定(中央处)的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分别为(36.47±0.45)℃、(34.97±0.46)℃、(36.49±0.66)℃和(35.56±0.55)℃、(36.61±0.67)℃、(35.85±0.56)℃,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IRTI测定结果分别为(36.48±0.45)℃、(36.46±0.67)℃、(36.40±0.66)℃和(36.46±0.48)℃、(36.50±0.69)℃、(36.48±0.67)℃, 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IRTI术后2、4和8 h时3点测定总时间分别为(1.59±0.02)s、(1.65±0.53)s、(1.71±0.07)s,电子体温枪测定时间分别为(4.78±0.08)s、(4.96±0.17)s、(5.13±0.22)s, 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点(中央处)测温时间分别为(1.59±0.02)s、(1.65±0.53)s、(1.71±0.07)s和(1.59±0.03)s、(1.64±0.55)s、(1.70±0.08)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T监测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简单方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对专科护士个体差异小,具备可重复性,是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移植 再植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电子体温枪 皮温 显微外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血运监测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经验及参考。方法自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我们对18例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分别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皮瓣的血运情况进行监测,观察热像图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所有皮瓣在断蒂前的热像图上均可在穿支穿出点观察到热点的复温过程。术中在血管吻合后,16例皮瓣在动态热像图上观察到穿支血管处有热点快速出现,然后皮瓣周围逐渐升温,并可见额外新的热点生成;1例皮瓣松止血带后皮瓣复温不明显,未观察到明显的热点出现,该皮瓣经动脉抗痉挛治疗后好转,在热像图上表现为热点快速出现;1例皮瓣在热点出现后,穿支血管处的热点先逐渐弥散扩大再缩小,其他热点逐渐消失,经切除静脉栓塞血管并重新吻合通血后,血运情况改善。术后所有皮瓣均可在热像图上观察到明显的热点。术后2周所有皮瓣均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质地,血运良好。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血运监测,方法简单可靠,可以直观快速反映皮瓣的血运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皮瓣血运障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移植 红外热成像 血运监测
  • 简介:摘要医用红外线热成像(MIT)可敏感、及时发现人体不同原因引起的微小体表温度变化,可敏感提示软组织、脏器、血管及神经的功能状态,有助于判断疼痛病变的部位及疼痛性质。本专家共识对MIT在临床医学科中的应用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内容包括检查要求、临床分析与在疼痛疾病的应用。在介绍MIT正常温度后,对于温度异常升高与异常降低均有详细的分析,可供指导MIT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医用红外线热成像 人体温度 疼痛 诊断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红外线照射联合腰椎牵引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MRI或CT确诊)分组治疗,根据入院顺序、发病部位和病因按数字表随机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红外线照射联合腰椎牵引康复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腰椎牵引常规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疼痛评测、治愈程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JOA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腰椎牵引与红外线照射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疗效增加,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牵引 康复护理 红外线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以MRI为参照,探讨不同延迟强化容积占比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节段细胞外容积(ECV)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在1周内行心脏光谱CT和MR检查,根据MR图像上每个心肌节段延迟强化容积占比,将心脏节段分为3组:A组(0~4%)、B组(5%~49%)和C组(50%~100%)。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并计算相应的心肌ECV。整体心肌及每组心肌节段的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检验。2名医师测量的CT-ECV和MRI-ECV组内一致性采用ICC评价。结果27例患者共432个心脏节段,其中A组199个心脏节段,B组151个心脏节段,C组82个心脏节段。27例患者整体心肌CT-ECV为32.25%(28.04%,34.28%),MRI-ECV为32.27%(28.35%,34.77%),两者间相关性很高(r=0.969,P<0.001)。CT-ECV和MRI-ECV一致性分析的偏倚为0.4%(95%CI -6.9%~7.8%)。A、B、C 3组CT-ECV分别为28.23%(26.18%,29.92%)、33.29%(30.16%,35.96%)和40.22%(34.06%,46.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9.219,P<0.001)。A、B、C 3组内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依次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P<0.001)、0.852(P<0.001)和0.953(P<0.001)。A、B、C 3组内CT-ECV和MRI-ECV的一致性偏倚较小,分别为2.0%(95%CI -17.6%~21.6%)、-0.4%(95%CI -13.8%~12.9%)和-1.8%(95%CI -17.4%~13.9%)。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CT-ECV和MRI-ECV组内一致性ICC分别为0.877和0.945。结论心肌延迟强化容积占比越高,CT-ECV和MRI-ECV的相关性越大,CT-ECV可作为MRI-ECV替代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

  • 标签: 心力衰竭 细胞外容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图及低能级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NETs的23例患者资料,均于术前1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后重建动脉期、门静脉期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碘密度图和40、50、60、70 keV VMI。由1名3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住院医师和1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基于PI、40~70 keV VMI及PI+碘密度图计算pNETs的检出率。测量动脉期、门静脉期PI、40~70 keV VMI中病灶、正常胰腺实质及腹壁脂肪CT值和噪声,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图像CT值、CNR和图像噪声的差异。以5分法对PI与不同能级VMI进行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结果23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共26个pNETs病灶。低、高年资医师在PI中pNETs病灶检出率分别为76.9%(20/26)和84.6%(22/26),40、50 keV VMI中低、高年资医师pNETs病灶检出率均提高至92.3%(24/26),而在碘密度图+PI中,高年资医师pNETs病灶检出率进一步提高至96.2% (25/26),低年资医师依然为92.3%(24/26)。动脉期、门静脉期PI与40~70 keV VMI中病灶、正常胰腺实质CT值、CNR和噪声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能级VMI中,病灶CT值与CNR随着能级降低明显升高,40~70 keV VMI中pNETs病灶CNR均优于PI。PI与40~70 keV VMI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3、3、4、4、5分,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6.393,P<0.001)。结论双层光谱探测器CT低能级VMI可提高增强CT pNETs病灶CT值和CNR,结合碘密度图有助于pNETs病灶的检出。40 keV VMI中pNETs病灶CNR最高,而图像噪声仍低于PI,推荐临床使用。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神经内分泌瘤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追踪研究宫外生长迟缓极早早产儿(出生胎龄28~31+周,very preterm infants,VPI)生后至学龄前期(48月龄)的生长趋势及营养状况。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出生、新生儿科存活出院、儿童保健科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至学龄前期的VPI,根据新生儿科出院时是否诊断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进行分组,统计EUGR组和对照组40周龄、纠正月龄1~6个月、纠正月龄24个月、48月龄时体重、身长/身高、头围的Z评分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height for age Z score,HAZ;head circumference for age Z score,HCZ),并比较两组早产儿相应生长指标Z评分值的变化趋势以及48月龄时营养代谢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1)纳入符合标准的VPI共53例,其中男35例,女18例,EUGR组20例,对照组33组。EUGR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发生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 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6、3.543、10.852、9.515、0.001,P<0.05)。(2)EUGR组各观察时间点的WAZ、HAZ均低于对照组,40周龄WAZ、纠正月龄3个月HAZ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周龄至纠正月龄2个月和纠正月龄6个月至24个月,两组早产儿的WAZ、HAZ、HCZ均呈上升趋势,而纠正月龄24个月至48月龄,EUGR组的WAZ和非EUGR组的WAZ、HAZ均呈下降趋势。(3)EUGR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间点相应体格生长指标的生长迟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UGR组早产儿48月龄的各项营养代谢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质量、NRDS和BPD是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合并EUGR的VPI出院后至纠正月龄24个月整体呈上升的生长趋势,48月龄时的营养代谢状况良好,但纠正月龄24个月后的生长趋势下降,因此,临床在综合管理VPI的基础上,仍需持续其远期的生长监测和营养投入。

  • 标签: 极早早产儿 宫外生长迟缓 生长趋势 Z评分值 多学科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8±12.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9 cm×1.8 cm~3.3 cm×2.6 cm。均切取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节背侧皮瓣,携带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取患侧前臂尺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皮瓣切取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13.2±6.4)个月]。皮瓣切取时间为20~35 min[(26.0±5.3)min]。手术时间为1~2 h[(1.3±0.3)h]。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未做处理,术后7 d 水疱自行消退,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无瘢痕挛缩和指间关节屈伸障碍。末次随访时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6例均超过S3级,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0.01)。VSS评分为3~7分[(5.0±1.4)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6~12分[(8.8±1.5)分](P<0.01)。供区为线状瘢痕,其外形及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皮瓣切取方便,容易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且供区损伤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缺损
  • 简介:摘要复杂肱骨端骨折后肱骨形态受损严重,肱骨头血运破坏程度大、坏死风险高。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尽相同。以半肩置换及反肩置换为代表的人工肩关节置换在复杂肱骨端骨折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适应证选择以及治疗效果始终存在争议。笔者结合现有文献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综合考虑年龄、大小结节、肩袖功能、翻修情况等因素,对目前临床存在争议的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端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影响因素予以阐述,进一步明确不同术式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因素,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 肩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末段可弯输尿管肾镜(孙氏镜)和输尿管软镜治疗输尿管端结石的临床疗效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间采用孙氏镜和软镜处理输尿管端结石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处理方式分组,其中孙氏镜组48例,软镜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术中输尿管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孙氏镜组一期手术成功率略高于软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 vs 78.8%,P=0.096)。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大出血、输尿管撕脱、断裂、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孙氏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输尿管损伤程度和住院费用均低于软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镜和软镜均是处理输尿管端结石的有效手段,孙氏镜具有一期手术成功率高、对输尿管损伤小、操作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可作为处理输尿管端结石的更佳选择。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软镜 输尿管肾镜 钬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2,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5;F=6.78,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7,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5,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2,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长径<4 cm的胃上部癌远端淋巴结转移少见,行端胃切除术即可满足根治要求。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食物淤滞、吻合口狭窄、营养吸收差,都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不断推广,腹腔镜下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已经标准化,但是消化道重建方式尚未达成标准共识,而抗反流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热点。通过间置空肠达到抗反流效果,保留或重建抗反流结构的食管残胃吻合,包括各种抗反流的附加手术,各有优劣。笔者全面详细介绍各种主流抗反流手术方式及其改良方案,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胃食管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肱骨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03例老年(年龄≥65岁)肱骨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入院时根据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分为营养正常组55例(GNRI≥92)和营养不良组48例(GNRI<9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性别、受伤侧别、Neer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营养不良组患者年龄较营养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9~16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24±0.68)、(8.94±0.89)g/dL,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9±1.3)、(5.8±1.2)d,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4.5%(8/55)、60.4%(29/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11/55)、39.6%(19/48),术后1年内病死率分别为1.8%(1/55)、4.2%(2/48),术后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7±8.8)、(43.2±5.6)分,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7.6±6.2)、(76.3±5.5)分,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4±5.0)、(76.3±5.5)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对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围术期应该重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患者对骨折、手术及麻醉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肩关节 老年人 营养状况 肱骨近端骨折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因4次胰管未能深插管导致ERCP下胰管支架植入失败的患者,改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后壁行端胰管穿刺,导丝选择从副乳头穿入十二指肠降段,随后从口腔拉出导丝,插入切开刀顺导丝经副乳头插入胰管内,最终成功完成胰管支架植入术。本病例比较罕见,操作难度大,成功案例少。

  • 标签: 超声内镜引导 胰管穿刺 副乳头对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末段可弯输尿管肾镜(孙氏镜)和输尿管软镜治疗输尿管端结石的临床疗效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间采用孙氏镜和软镜处理输尿管端结石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处理方式分组,其中孙氏镜组48例,软镜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术中输尿管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孙氏镜组一期手术成功率略高于软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 vs 78.8%,P=0.096)。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大出血、输尿管撕脱、断裂、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孙氏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输尿管损伤程度和住院费用均低于软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镜和软镜均是处理输尿管端结石的有效手段,孙氏镜具有一期手术成功率高、对输尿管损伤小、操作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可作为处理输尿管端结石的更佳选择。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软镜 输尿管肾镜 钬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