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36例复杂肱骨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22~86岁[(56.4±4.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0例,四部分骨折16例。应用E-3D数字化骨科软件进行精准虚拟手术设计,根据手术计划实施精确骨折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比较虚拟手术和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评估依据虚拟手术设计实施手术的效果;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外旋及前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1 d内侧柱的稳定性;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18.5±1.8)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6.6~17.2周[(10.2±1.0)周]。虚拟手术与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外展为(119.4±11.8)°、(155.3±13.7)°,外旋为(37.6±6.3)°、(46.8±7.4)°,前屈为(94.8±10.2)°、(126.9±1.6)°,高于术后1 d的(53.8±4.5)°、(21.6±3.3)°、(44.6±7.8)°(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6.8±8.4)分、(82.4±9.6)分,高于术后1 d的(34.3±6.1)分(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VAS为(4.1±0.5)分、(1.2±0.2)分,低于术后1 d的(8.3±1.4)分(P均<0.05)。术后1 d 34例内侧柱稳定,2例不稳定。1例出现螺钉切出关节面,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应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端骨折,有利于术后复位维持,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成像,三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拇指指动脉逆行节背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6月任丘市人民医院采用拇指指固有动脉逆行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资料。设计切取同指节背侧岛状皮瓣,术中将供应皮瓣血运的穿支血管端的指动脉切断结扎,以指动脉为蒂逆行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以9-0无创缝合线将皮瓣携带的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游离植皮修复。随访受区皮瓣、供区植皮存活情况,及修复指腹外观、感觉情况。结果共纳入68例拇指指腹缺损患者,均伴有末节指骨肌腱外露。男39例,女29例;年龄18~63岁,平均35.8岁。术中切取节背侧岛状皮瓣大小为2.0 cm×3.0 cm~3.1 cm×4.2 cm。术后全部皮瓣及供区植皮均存活,创面一期愈合。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0.6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指腹饱满,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距觉为4~11 mm。结论采用拇指指动脉逆行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能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手损伤 拇指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指固有动脉 拇指指腹缺损
  • 简介:摘要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9.1%~35.3%[1],一段时期内部分外科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全胃切除术以避免术后反流发生[2]。近年来,随着胃上部癌发病率上升[3, 4, 5],功能保留手术的理念渐入人心[6],端胃切除术的应用指征呈放宽趋势[4,7],以管状胃、间置空肠及双通道手术为代表的旨在改善端胃切除术后反流的改良重建方式不断涌现。20世纪中叶,有学者实施了通过制作胃肌瓣隧道以重建贲门改善反流的动物实验[8],相关临床应用以日本学者上川康明教授报告的双肌瓣-食管胃吻合技术(Kamikawa法)最具影响力。该术式可明显降低术后呃逆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9],但其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长,有一定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0],普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既往文献报道的腹腔镜下端胃切除、双肌瓣吻合总手术时间为205~404 min[11, 12, 13, 14, 15],吻合时间为100~149 min[16]。目前一些旨在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的尝试正在进行中[17]。我们团队基于隧道原理,在肌瓣吻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的食管残胃“拱桥式”重建,以期降低操作难度并缩短手术时间,现将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端骨折中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间采用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外侧解剖锁定钢板(Philos钢板)固定治疗,且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伴肱骨距粉碎肱骨端骨折2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3岁(范围33~79岁);右侧13例(均为优势手),左侧12例(均为非优势手)。致伤原因:跌倒12例、交通伤11例、高坠伤2例。按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门诊复查,记录患者肩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24.3 min(范围75~1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8.4 ml(范围100~350 ml),均未输血。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4.7个月(范围14~36个月)。术后即刻颈干角为132.88°±8.11°,末次随访时为132.68°±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4,P=0.424)。25例患者骨折均正常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7个月(范围3~5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上举为161.20°±13.01°(范围140°~180°),体侧外旋为37.60°±7.65°(范围20°~45°),内旋范围为T4~L4水平。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36±0.81)分(范围0~3分),ASES评分为(87.32±8.78)分(范围57.7~100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9.40±8.37)分(范围60~100分)。总体满意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优23例,良2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前侧钢板和外侧Philos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端骨折可获得稳定的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固定在股骨端纤维异样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术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31例(32侧)接受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股骨端纤维异样增殖症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7例;单骨型7例,多骨型24例;手术时年龄(11.4±2.3)岁,随访时间(3.9±1.1)年。手术方式为截骨矫形或原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部分股骨颈重建钉经过骺板。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改变,包括股骨颈干角、股骨端骨干畸形。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股骨颈干角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31例中13例存在髋内翻畸形,颈干角107.3°±7.1°,23例存在股骨端骨干弯曲畸形,成角29.5°±9.1°,其中10例髋内翻合并股骨端骨干弯曲畸形行双处截骨内固定,17例单纯髋内翻或骨干弯曲畸形行单处截骨内固定,5例无显著畸形因病理骨折行原位内固定。术后股骨颈干角133.2°±5.2°,股骨端弯曲畸形完全矫正,股骨力线均在正常范围。末次随访时7例(21.9%,7/32)颈干角由术后133.6°±3.9°,减少到125.7°±3.4°。单因素分析提示股骨端锁定钉经过骺板病例颈干角丢失比例(0)显著低于未经过骺板固定(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P=0.010)。结论交锁髓内钉应用于股骨端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根据髋内翻和(或)骨干弯曲畸形情况可行单处或双处截骨矫正;术后存在股骨颈干角丢失的风险,股骨颈重建锁钉经过骺板固定能够规避该风险。

  • 标签: 髋内翻 截骨术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一株新鉴定的流行重组型HIV-1 CRF103_01B在北京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其全长基因组(near full-length genome,NFLG)遗传特征。方法对2017—2020年北京新诊断或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监测,发现5例疑似感染CRF103_01B毒株。通过逆转录、末端稀释法,分两段巢式PCR扩增HIV-1 NFLG。获得的序列与分型参考序列进行基因比对,使用MEGA11软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确定基因重组断点,绘制基因组结构图。基于亲本毒株同源NFLG序列比对,挑选较长的重组片段构建NJ进化树,判断可能的亲本毒株来源。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解析基因型耐药特征。结果共获得5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其中4例经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1例为女性。与从河北检出的4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合并分析其重组特征:在CRF01_AE骨架上,gag、pol和nef-3'-LTR基因片段被B亚型重组替换[HXB2 nt 1111±19 - 1539±16,2531 - 4478±16(片段Ⅴ),9008±23 - 9615]。亲本来源分析显示,CRF103_01B的片段Ⅳ与Ⅴ分别与北京B亚型(BJMP3294B)和g5簇CRF01_AE序列(JX112804)聚集成大单系进化簇(bootstrap值分别为97%和100%)。9个CRF103_01B病例均携带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V106I突变。结论CRF103_01B毒株最可能起源于北京MSM人群,并在北京和河北等地的MSM人群中低水平持续流行,并经异性性途径向一般人群播散。需加强该毒株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监测,关注疾病进展。

  • 标签: CRF103_01B 近全长基因组 男男性行为 流行重组型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但在以往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存在头颈螺钉切出、髋内翻、退钉、股骨颈短缩、内固定断裂等问题,并缺乏合理的解释。“外侧壁”学说曾获得多数学者的认可并用于指导内固定研发和临床应用,但并未完全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认识股骨端外侧壁的力学作用,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首先讨论外侧壁测量和加强固定的方法,同时根据杠杆-支点平衡理论,合理解释骨折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提出股骨端仿生髓内钉系统(PFB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后并发症 杠杆平衡重建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胃癌根治术中脾脏切除与脾脏保留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43例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保脾组20例,切脾组23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和NO.10及NO.11淋巴结清扫数目采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两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Kaplan-Meier曲线图,采用Log-rank法检测;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在院死亡病例,术后均完成随访。保脾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切脾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NO.10及NO.11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7例,35.0%)明显少于切脾组(15例,65.2%), P<0.05;保脾组患者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45.0%、40.0%,切脾组为82.6%、47.8%、39.1%(P>0.05);保脾组患者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0%、45.0%、35.0%,切脾组为78.3%、43.5%、3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端胃癌根治术中脾脏切除与脾脏保留的效果比较,后者术后恢复更快,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者在淋巴结清扫的效果相同,远期预后相当。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脾切除术 脾脏保留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跖骨端闭合楔形截骨术(proximal closing wedge osteotomy,PCWO)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重度外翻患者45例(50足),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40.1±13.0)岁(范围17~67岁)。50足均采用微创PCWO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均通过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跖趾关节远端固定角(distal articular set angle,DASA),趾骨间角(interphalangeal angle,IPA),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Olerud-Molander主观功能评分(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第一跖骨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并计算前后差值。结果4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0±2.04)个月(范围12~2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转移性跖痛。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HVA分别为42.83°±4.63°、12.83°±1.53°、13.49°±1.33°、14.08°±1.49°、14.12°±1.35°,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IMA分别为18.29°±0.94°、7.84°±1.22°、8.31°±1.03°、9.01°±1.08°、9.09°±1.11°,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分别为(50.64±7.94)分、(88.80±2.68)分、(90.10±3.51)分、(91.20±3.89)分、(91.37±3.71)分,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MA评分为(61.00±7.00)分、(90.90±5.02)分、(91.60±4.57)分、(93.20±3.61)分、(93.48±4.91)分,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第一跖骨绝对短缩3.03 mm,相对短缩0.72 mm。结论微创PCWO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外翻可有效矫正外翻畸形,并且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拇趾外翻 截骨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创伤后髂股静脉心端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本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对创伤后存在髂股静脉心端血栓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AngioJet进行治疗的患者共76例,血栓Ⅲ级清除20例(26.3%),Ⅱ级清除41例(53.9%),Ⅰ级清除15例(19.7%),使用导管吸栓或导管溶栓后血栓Ⅲ级清除34例(44.7%),Ⅱ级清除35例(46.1%),Ⅰ级清除7例(9.2%),血栓清除率明显上升(P<0.05),1例(1.3%)出现脑出血,2例(2.6%)血栓急性复发,3个月随访通畅率91.8%。结论创伤后髂股静脉心端血栓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是安全、有效的,术中使用尿激酶溶栓、导管吸栓和留置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可增加血栓清除效果。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端生物力学。方法以8对左、右配对的尸体股骨标本为基础,分析THA术后四点弯曲试验及扭转生物力学强度测试和不同部位应力作用情况。结果THA术后四点弯曲试验中最大弯曲载荷为(3 029.3±15.8)N,最大弯曲位移为(4.5±0.2)mm,抗弯曲刚度为(683.3±25.6)N/mm;扭转生物力学强度测试中最大扭矩为(9.0±0.2)Nm;最大扭转角度为(23.1±1.2)Deg,扭转刚度为(0.6±0.1)Nm/Deg。股骨颈外上方应力为(18.9±0.2)MPa,股骨颈下方最大应力为(24.1±0.4)MPa,股骨上方骨皮质和下方骨皮质区域应力分别为(19.1±0.2)MPa、(26.3±0.2)MPa,股骨颈中部松质骨区最大应力为(5.7±0.2)MPa,股骨头最大应力值为(30.3±0.7)MPa。结论THA术后,其股骨四点弯曲试验及扭转生物力学强度测试均基本恢复正常,为保证假体的远期稳定性及指导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术后 股骨近端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利用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同仁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5年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55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55年黄河谷地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和同仁5站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0.25、0.31、0.30、0.38℃/10a,年平均气温升幅贵德、循化最小,同仁最大,55年平均上升速率为0.30℃/10a②黄河谷地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348.3mm,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倾向率为-0.93mm/10a,黄河谷地区域贵德、尖扎、化隆、同仁4站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93、-2.5、-1.3、-2.7mm/10a,关键词黄河谷地;气温;降水量;趋势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门淋巴结清扫是进展期端胃癌根治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的难点和焦点。虽然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脾门淋巴结排除在非大弯侧进展期端胃癌患者D2淋巴结清扫范围外,但是相关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仍然较少。同时,对于侵犯大弯侧的进展期端胃癌患者,指南推荐行脾切除术以清扫脾门淋巴结,而在逐渐增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越来越多地得到学者的认可。同时,腹腔镜技术的出现为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种新的手段,笔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黄氏三步法"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不仅降低手术难度,使该技术易于推广,还显示出良好的微创效果。临床实践中脾门区血管后方淋巴结的清扫,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因此,对于脾门淋巴结清扫这项困难的技术,不仅要求胃肠外科医师进行技术上的探索,对其清扫指征的探索也尤为重要,既要避免不需要清扫患者的扩大手术,但也不能因为技术困难而使高危患者失去根治机会。

  • 标签: 胃肿瘤 外科手术 脾门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的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ACT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ACT组给予ACT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7周及干预1年后的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7周后,ACT组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21.47 ± 4.89)、(8.96 ± 1.70)分,对照组分别为(25.28 ± 6.33)、(7.80 ± 1.42)分;干预1年后,ACT组分别为(23.87 ± 5.03)、(8.09 ± 1.38)分,对照组分别为(27.19 ± 5.48)、(6.97 ± 1.24)分,ACT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0~4.044,P<0.01)。干预7周后,ACT组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75.00%(36/48);干预1年后,ACT组为86.96%(40/46),对照组为65.91%(29/44),AC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5.569,P<0.05)。结论基于ACT的健康教育活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远期心理灵活性及自我效能,有利于更好地进行长期血糖管理。

  • 标签: 接纳与承诺疗法 糖尿病,2型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关节突关节是脊柱生物力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节突关节损伤会破坏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并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因椎弓根螺钉置入而导致的关节突关节损伤是临床中常见却极易被忽视的原因,减少术中关节突关节的破坏对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具有重要意义。关节突关节损伤率与置钉技术相关。首先是机器人辅助置钉、计算机导航置钉和皮质骨通道置钉技术、其次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都能够较好地保护关节突关节,而传统X线引导下的置钉技术容易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各种置钉技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置钉过程中参考的解剖标志不同、辅助置钉工具选择的差异以及椎旁软组织的干扰。此外,某些危险因素如关节突关节角、置钉节段、腰椎退变和学习曲线效应也会影响术中关节突关节的损伤率。本文比较了各种置钉技术对关节突关节造成损伤的差异,总结了不同置钉技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原因及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关节突关节的破坏、优化置钉技术、进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前臂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18例18指,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2.0 cm~2.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1.8 cm×2.0 cm~3.0 cm×6.0 cm,皮瓣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18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及感觉情况和患肢功能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18例皮瓣均成活。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外观均良好,饱满,质地可,术后1年TPD为12~14 mm;手指及前臂皮瓣附近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前臂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前臂 尺动脉穿支皮瓣 修复 指背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为评估股骨端形态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是否相关,本文研究了股骨髓腔闪烁指数(CF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LLD)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9年间进行单侧无骨水泥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侧手术;无神经功能症状;使用生物型假体;初次手术;术侧无存在髋关节病变。排除标准:患侧或对侧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及髋关节间隙破坏;患侧或对侧存在股骨端畸形;术前下肢不等长大于2 cm;骨折的患者;患侧旋转中心距对侧距离大于3 mm,最后纳入研究23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疾病和影像学资料和术后下肢不等长情况;根据患者髓腔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并对比这3组患者下肢不等长性。计量数据满足方差齐性的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事后检验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项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比较。结果总共纳入患者235例,所有患者CFI的平均值为(4.3±1.2);根据股骨髓腔形态进行分组后各组对比结果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术前诊断、假体股骨头颈长类型、髋臼旋转中心与泪滴连线距离、股骨头中心至假体远端的垂直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槟型髓腔的患者年龄较其他两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槟型髓腔的患者LLD差异较其他两组明显大(P<0.05);烟囱型髓腔的患者股骨柄假体打入深度较香槟型组更深(P<0.05);烟囱型髓腔的股骨头中心至小转子上缘的垂直距离较香槟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3组患者的LLD情况,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香槟型的LLD大于烟囱型(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槟型髓腔(CFI高)的患者术后患侧肢体过长的可能性较大,烟囱型髓腔(CFI低)患者术后患侧肢体短缩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股骨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腿长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