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李静 顾玉荣 毕燕华 黄月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肝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医第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肝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中山大学附属医第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表达及其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的320例慢性HBV感染者,将其分成免疫耐受期组(31例),免疫活动期组(184例),非活动期组(48例)和灰色区组(57例);同时纳入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每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及其亚群(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D3+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中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H=12.40、169.70、210.70、25.17、24.21和86.50,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和灰色区组APRI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比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H=89.45、118.00和14.81,χ2=148.20,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及健康对照组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及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57、51.55、8.58、44.25、20.32、47.96和12.45、33.69、4.96、32.47、10.63、30.46,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2134、0.4733、0.2090、0.4333、0.1771、0.4417、0.1780、0.3956、0.2618、0.4671、0.2614和0.4326,P值均<0.05);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和CD4+ T淋巴细胞Tim-3 MFI与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1342、0.2635、0.2739和0.2526,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NK及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r=-0.2671、-0.4093、-0.2451、-0.4099、-0.1807、-0.1823、-0.2733、-0.4224、-0.2576、-0.4206、-0.1798和-0.1946,P均<0.05); 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r=-0.3775、-0.3562和-0.1633,P值均<0.05);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正相关(r=0.1789、0.3896、0.1518、0.3521、0.2117和0.3579,P值均<0.05);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 T淋巴细胞MFI与APRI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87、0.2604、0.2296、0.4858和0.2853,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 Tim-3 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负相关(r=-0.2686、-0.3975、-0.2852、-0.3991和-0.3531,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PRI评分均呈负相关(r=-0.3589、-0.4158、-0.3591、-0.4108和-0.3966,P值均<0.05)。CD3+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723~0.843,P<0.05)。当截断值=0.612,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99.3%。结论慢性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Tim-3表达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表现为相反的特征性,Tim-3分子在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比值对评估慢性HBV感染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T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肝纤维化 肝炎,乙型,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大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NRK-49F),细胞被分为4组:(1)对照组;(2)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TA)组:10 μmol/L TA干预36 h;(3)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10 ng/ml TGF-β1刺激36 h;(4)TGF-β1+TA组:10 ng/ml TGF-β1+10 μmol/L TA刺激36 h。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和NRK-49F细胞中纤连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E钙黏蛋白、HDAC6、乙酰化组蛋白H3、组蛋白H3、乙酰化α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TGF-β受体(TGF-βR)1、p-Smad3、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p-EGFR等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4组细胞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HK-2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细胞外基质蛋白I型胶原和纤连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HDAC6表达水平下调,乙酰化组蛋白H3和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均P<0.05)。(2)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HK-2细胞TGF-βR1、p-Smad3、CTGF及p-EGFR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Smad3和EGFR总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NRK-49F细胞纤连蛋白、α-SMA、I型胶原、TGF-βR1和p-Smad3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结论HDAC6抑制剂TA可能通过阻断TGF-β1/Smad3、CTGF和EGFR多条信号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

  • 标签: 细胞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针对纤维连接蛋白亚型胞外结构域B(EDB-FN)的特异性分子探针18F-AlF-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聚乙二醇)4-ZD2(18F-AlF-NOTA-PEG4-ZD2),并进行体内外理化性质评价。方法通过Al18F一步螯合标记的方法制备18F-AlF-NOTA-PEG4-ZD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放化纯和体外稳定性,测定脂水分配系数(logP),并行细胞摄取实验[将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1×106/管)分为3组(各3管),分别为阳性组、抑制组和控制对照组]。取MDA-MB-231荷瘤裸鼠(n=3;实验组)行18F-AlF-NOTA-PEG4-ZD2 microPET显像(30、60、90和120 min),并与阻断组(n=3;注射NOTA-PEG4-ZD2后0.5 h再注射18F-AlF-NOTA-PEG4-ZD2)进行对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成功制备18F-AlF-NOTA-PEG4-ZD2,优化后的放化产率为(33.8±2.1)%(未行衰变校正,n=8),放化纯>96%;37 ℃放置120 min,18F-AlF-NOTA-PEG4-ZD2在人血清和PBS中的放化纯均>93%,体外稳定性好;产物比活度为(11.1±3.2) GBq/μmol;logP为-1.43±0.05。注射18F-AlF-NOTA-PEG4-ZD2后120 min,阳性组肿瘤细胞摄取为(1.77±0.28)百分加样活度(%AR)/106个细胞,抑制组细胞摄取为(0.76±0.07)%AR/106个细胞(t=4.30,P=0.032)。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示,18F-AlF-NOTA-PEG4-ZD2主要经肝肾代谢,注射后60 min实验组肿瘤摄取为(1.94±0.21)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注射后90 min肿瘤/肌肉比值为3.80±0.25;阻断组注射后60 min肿瘤摄取为(0.43±0.09) %ID/g(t=3.18,P=0.006)。结论18F-AlF-NOTA-PEG4-ZD2制备简单、标记率高、体外稳定性好,microPET显像肿瘤摄取和靶本比高,特异性良好,有较长的肿瘤滞留时间,在EDB-FN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纤连蛋白类 同位素标记 氟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肿瘤 肿瘤细胞,培养的 小鼠,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调节因子2(CNPY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上的表达,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并行手术的PTC患者92例(PTC组),良性病变组45例,组织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IHC);PTC组术前患者血清样本92例、良性病变组45例及正常对照54例,进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PTC患者癌组织CNPY2的IHC得分[9.74(8.00,12.00))]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78(4.00,8.00),Z=8.252,P<0.01]和良性病变组织[5.87(4.00,8.00),Z=6.823,P<0.01]。CNPY2蛋白在年龄≥55岁与<55岁PTC患者[11.47(12.00,12.00)比9.40(8.00,12.00),Z=3.082,P<0.01]、女性与男性患者[10.05(8.00,12.00)比8(8.00,8.00),Z=3.421,P<0.01]、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10.44(8.00,12.00)比9.28(8.00,12.00),Z=2.033,P<0.05]、恶性肿瘤分期(TNM分期)Ⅱ期与Ⅰ期患者[12.00(12.00,12.00)比9.58(8.00,12.00),Z=2.45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C患者血清CNPY2的浓度(μg/L)[0.19(0.13,0.23)]显著高于正常组[0.13(0.13,0.15),Z=4.273,P<0.01]及良性组[0.15(0.10,0.17),Z=2.792,P<0.01];PTC患者中女性血清CNPY2浓度(μg/L)[0.22(0.14,0.29)]显著高于男性[0.16(0.13,0.17),Z=3.687,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的最佳截断值0.159 μg/L,分CNPY2高值组和低值组,并将PTC患者分为PTC组(42例)、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PTC组(21例)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样增生的PTC组(29例),发现PTC组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在CNPY2高值组与低值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7(10.10,61.01)比10.39(10.21,10.43),Z=2.043,P<0.05]。结论通过检测PTC患者组织及血清CNPY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理因素及甲功血液指标的相关性,CNPY2有助于PTC的预测。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冠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调节因子2 免疫组织化学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纤维肉瘤(IF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IFS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16例IFS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1.共16例患儿,中位发病年龄0.13岁(0~4.92岁),男童多见(14/16例,占87.5%)。2.原发肿瘤部位:10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头颈部,3例位于躯干部。3.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15例化疗患儿中,12例对化疗敏感,3例对化疗不敏感。14例行肿瘤切除手术治疗,2例仅行活检。4.中位随访3.5年,3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患儿均完全缓解,其中2例复发(2/16例,12.5%),5年总生存(OS)率为70%。按病理分级分组,G1+G2级患儿5年OS率100%,G3级患儿的5年OS率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28)。结论IFS总体预后良好。肿瘤病理分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化疗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建议术后进行化疗。

  • 标签: 婴儿型纤维肉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胸膜。眼部SFT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眼的各个部位,包括眼睑、眼眶及球内。眼部SFT主要见于成年人,单眼发病,患者多以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及可扪及的肿块就诊。CT和MRI上多表现为界清的卵圆形至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提示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学上肿瘤由卵圆形到梭形细胞随意排列并与粗细不等的胶原混合成"无结构"样模式,肿瘤内可见典型的"分支样、鹿角样"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34和STAT6弥漫一致强阳性,是SFT的重要诊断线索,CD99、Vimentin、Bcl-2阳性也可帮助其诊断。基因表达谱研究揭示SFT中存在NAB2-STAT6融合基因,其可能是SFT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眼部SF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特别是非典型/恶性或复发性SFT。SFT属于中间性肿瘤,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部分可复发、浸润或者转移。因此,SFT患者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66-271)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眼部
  • 简介:摘要进展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rogressive Fibro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PF-ILD)是指一大类慢性纤维化肺疾病,与IPF类似,表现为肺纤维化进行性加重、肺功能下降及患者早期死亡。PF-ILD发病率高,预后差,而临床医生对PF-ILD的认识不足。近年许多临床试验显示出抗纤维化药物治疗PF-ILD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用HE和Masson三色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的SHP2蛋白及mRNA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成功构建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造模时的延长,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的SHP2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HP2阳性表达的细胞逐渐增多(P < 0.05)。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造模第2、4、6周及第8周不同时间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SHP2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并随着肝纤维化的加重逐渐增高(P < 0.05)。结论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SHP2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

  • 标签: 肝硬化 基因表达 含SH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RA-FLS,4~6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不同浓度的人Ox-LDL刺激RA-FLS 24 h,MTS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实时(RT)-PCR法检测炎性因子IL-6、TGF-β、IL-8、TNF-α及清道夫受体CD36、结合磷脂酰丝氨酸和氧化脂蛋白的清道夫受体(SR-PSOX)mRNA表达水平。siRNA特异性敲减SR-PSOX,RT-PCR法检测敲减效果,同时验证SR-PSOX基因敲减后各相关基因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F检验。结果不同浓度Ox-LDL(10、25、50 μg/ml)可明显促进RA-FLS的增殖,其吸光度(A)值(490 nm)分别为:(1.04±0.15)、(1.05±0.14)、(1.00±0.10),均高于对照组(0.8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7,P<0.01)。在炎性因子mRNA表达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50 μg/ml和100 μg/ml Ox-LDL可显著促进IL-6 mRNA的表达(F=14.709,P<0.01);不同浓度Ox-LDL均可抑制RA-FLS中TGF-β mRNA的表达(F=299.074,P<0.01),而对IL-8、TNF-α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机制探讨发现Ox-LDL可促进RA-FLS高表达SR-PSOX(F=68.636,P<0.01),并抑制CD36的表达(F=18.085,P<0.01)。siRNA特异性敲减SR-PSOX,可显著抑制Ox-LDL刺激RA-FLS表达IL-6 mRNA(t=3.875,P<0.01),而对TGF-β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t=-0.193,P>0.05)。结论Ox-LDL可显著促进RA-FLS的增殖,同时Ox-LDL可能通过上调SR-PSOX的表达促进了IL-6 mRNA的表达,提示Ox-LDL可能参与了RA的滑膜增生及炎症持续过程。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肿瘤切除的前庭神经瘤患者,术前存在可测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分级C级(含)以上],术中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联合CNAP监测,CNAP监测采用颅内电极持续监测与手持式探头定位监测相结合。按照术后听力是否保留分为听力保留组和听力未保留组,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CNAP及BAEP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共54例患者完成术中监测且资料收集完整,其中男性25例(46.3%)、女性29例(53.7%),年龄27~71岁、平均46.2岁,肿瘤最大直径(18.1±5.9)mm(范围10~34 mm)。肿瘤均全切,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54例患者听力保留率为51.9%(28/54)。手术中,切肿瘤前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85.2%(46/54),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71.4%(20/28),听力未保留组V波均消失。54例患者术中均可引出CNAP波形,肿瘤切除后两组患者CNAP波形参数具有差异:听力保留组波形为三相波和双相波,而听力未保留组为低平波和正向波;听力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明显高于切肿瘤前[14.45(7.54,33.85)μV比9.13(4.88,23.35)μV,P=0.022],而听力未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较切肿瘤前明显下降[3.07(1.96,4.60)μV比6.55(4.54,9.71)μV,P=0.007];组间比较,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N1波幅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0.001)。结论BAEP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前庭神经鞘瘤 耳蜗神经 动作电位 诱发电位,听觉,脑干 监测,手术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入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痹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三叉神经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 标签: 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分型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通过影像学定位选择手术入路切除眼眶神经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0年至2019年眼眶神经瘤摘除手术9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影像学定位选择手术入路。年龄8~82(36.61±15.94)岁,男性37例,女性54例。分别采用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内外联合开眶以及内侧开眶切除肿瘤。分析肿瘤影像定位与术式选择的关系、肿瘤切除情况及手术后1周的视力。结果前路开眶术45例(包括结膜入路24例,皮肤入路21例),其中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1周视力提高2例,不变29例,下降14例,其中1例意外视力丧失。外侧开眶术43例,其中37例病变完全切除,6例病变大部分切除;术后1周视力提高1例,视力不变23,视力下降19例,其中2例意外视力丧失。行内外联合开眶术4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1周视力不变1例,视力下降3例,其中1例意外视力丧失。行内侧开眶1例,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周视力无变化。结论在个性化治疗理念指导下,通过影像学肿瘤定位,选择合适术式可成功摘除眼眶神经瘤,并最大限度保存患者视功能。

  • 标签: 眶肿瘤 神经鞘瘤 眼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具有微创、高效等特点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已经成为了泌尿外科的宠儿,被广泛应用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但是碎石术中不恰当的镜搭配会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使得微创变成了重创。本文就输尿管软镜与输尿管导引的适配(简称"镜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尿路结石 输尿管镜检查 肾盂内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筋膜悬吊术治疗悬挂支撑结构张力低下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方法。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北京睐美安医疗美容诊所用联合筋膜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患者62例(89眼),其中女51例、男11例,年龄19~54岁。对手术前后上睑缘中央到角膜反光点距离(MRD-1)、重睑形状、外观、不良反应等指标给予记录和统计学处理。结果89患眼术前MRD-1值均为-3 mm~+1 mm,术后MRD-1为+1 mm~+4 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3,P<0.05)。治愈82眼(92.1%),改善7眼(7.9%);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筋膜悬吊术不会对悬挂固定系统造成进一步破坏,是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

  • 标签: 眼睑下垂 腱膜性上睑下垂 悬吊术 提上睑肌缩短术 联合筋膜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状突高位结扎治疗腹阴囊型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阴囊型膜积液的临床表现、超声所见、术中所见及术后效果。结果6例腹阴囊膜积液患儿,5例术前诊断精索膜积液。查体腹股沟至阴囊体积大、张力高囊性包块,透光阳性。超声探查睾丸后上方包块并延伸至腹腔,积液量多,有时可见分隔。囊性包块均自内环口处脱出。2例先将腹腔包块还纳至突管,再行状突高位结扎,最后经阴囊抽出积液。4例先穿刺针刺破腹腔内囊性包块,将囊液排尽,囊膜还纳至突管后,行状突高位结扎。术后随访10个月至24个月,临床及超声检查,均无再次出现症状。结论腹腔镜状突高位结扎治疗疗腹阴囊型膜积液效果确切。

  • 标签: 小儿鞘膜积液 腹阴囊型 腹腔镜
  • 简介:摘要超声测量视神经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评估颅内压变化已有近30年的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ONSD的解剖基础,并对超声测量ONSD技术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随后着重对ONSD与颅内高压的相关性、阈值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同时对超声测量ONSD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分析;最后对超声测量ONSD作为一种筛选和连续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变化的工具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 标签: 超声 视神经鞘直径 颅内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入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痹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三叉神经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 标签: 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分型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加深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睾丸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接受右侧睾丸、膜、精索切除术。术中见睾丸呈灰白色,血运差,膜壁层见多发菜花状赘生物。术后病理:一侧睾丸体积6.0 cm×3.0 cm×3.0 cm,切面灰黄,质中;附睾已切开,长8.0 cm,直径1.0 cm。睾丸表面见多个乳头状突起,直径0.4~1.0 cm。镜下见:睾丸膜乳头状增生样的上皮样细胞,轻度异性。考虑睾丸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结论根治性睾丸切除加阴囊皮肤切除是睾丸膜恶性间皮瘤的推荐治疗方法,必要时可放化疗。而睾丸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本例患者接受右侧睾丸根治术,术后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才能评估预后。

  • 标签: 睾丸鞘膜肿瘤 高分化乳头状瘤 间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2例严重压迫下腔静脉、右肾静脉等血管的腹膜后神经瘤手术成功切除病例,分析其临床诊治现状。方法对2例患者通过三维重建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术后进行随访。结果2例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无周围血管及脏器损伤,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瘤,随访无复发。结论腹膜后神经瘤较罕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通过组织病理学。体积较大、复杂血管毗邻的良性肿瘤仍可以手术完整切除,且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 标签: 神经鞘瘤 腹膜后肿瘤 腔静脉,下 手术 诊断
  • 简介:摘要肾周恶性神经瘤极为罕见,且并无特异性症状以及影像学特征,常在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诊断明确,因此临床极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左肾周恶性神经瘤,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肾癌。本文将结合文献就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简要分析,以期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率。

  • 标签: 肾结石 神经鞘瘤 肾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