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道德人格问题是个体道德理论乃至整个道德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如何走向实际生活的重大理论课题。以往对道德人格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多集中于对道德人格的一般规定的把握。本文着重探讨道德人格的完善问题。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人格概念。

  • 标签: 道德人格 道德自由 论道 对内功能 主体道德 个体道德
  • 简介:政治治理应该基于良心,而非利益或原则。原则政治因为其普遍主义倾向而不现实,民主政制为利益所主导,唯利是图,也不是优良政制。唯有良心政治可谓优良。良心政治的关键在于明辨政治事务之是非,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平衡政治博弈各方(通常体现为相对变动的多数和少数)的利益。这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由、自足、高贵、稳定,拥有良心、良品和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拥有政治智慧和经验,不畏强权,不被利欲熏心,不随波逐流,也无须谄媚大众,仅凭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来判断政治事务之是非的政治人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时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良心政治 利益政治 原则政治 民主政制 普遍主义
  • 简介:作为哲学家,康德并非没有故事或没有历史,其生活的真正精彩之处在于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符合自己道德哲学思想的理想人格,尼采称之为"中国人格"。这种人格的核心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善良意志"。对应康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其"善良意志"并非纯粹理性思辨的结果,而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现实基础。同时,"善良意志"与中国儒家陆王心学中的"良知"概念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二者都是心之本体,是最高善。在认知层面上,最高善对所有经验知识具有统摄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对最高善的遵从形成了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道德准则。

  • 标签: 善良意志 良知 经验知识 理性法则
  • 简介:政治道德人格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其发育和完善对现实政治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政治领域,最为严重和深层的问题就是政治道德人格的缺失。要改进中国的政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尤其是要改变政治道德人格缺失的状况,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任务就是培育现实的、现代的、自主的新型政治道德人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是最为直接的途径,文化和制度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政治治理是最直接的手段。

  • 标签: 政治道德人格 缺失 培育
  • 简介:利益是激励和支撑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也是民族精神的内在基础。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利益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民族精神建设需要建构利益调控机制,即包括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工具的系统。在完善利益调控机制中加强民族精神建设需要激发利益主体的实践创造力,通过利益杠杆实现利益配置的和谐性,提升利益措施的现实调控度。

  • 标签: 民族精神建设 利益调控机制 实践创造 利益和谐
  • 简介: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期待,它产生于传统政治等级结构之中,是各种政治主体的抽象综合体,具有道德与政治的双重属性。王朝体制架构下,君子表现出维护王权思想、完善权力结构、整合协调政治秩序的功能。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掘君子人格的价值,首先要破解概念转换中的障碍,进而寻找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契合性,最后要发挥政府公民教育职能以弘扬其积极意义。

  • 标签: 君子人格 王权主义
  • 简介: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和'疑问'。'难事'和'疑问'可以分析成三个层次的问题:观念和现实的矛盾;物质生活的总和和法、国家的关系;物质利益因为财产占有导致的矛盾性。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更为关键。马克思并不是不加区分地否定或者肯定利益,而是肯定人的普遍利益,否定等级利益。马克思把利益和等级、智力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

  • 标签: 《莱茵报》 马克思 利益
  • 简介:伦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与资格等指向与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与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与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 标签: 人格 伦理学 法学
  • 简介:人工酵母染色体的诞生表明正如科学家所预想的那样,合成生物学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清洁能源、便宜的药物和新型材料等等。但与此同时,一些环保组织者认为合成生物学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要求暂停甚至终止其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视角评估合成生物学的风险和利益,讨论过程中还涉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 标签: 伦理学 合成生物学 风险 利益 评价
  • 简介: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女性人格意识自我觉醒的高潮,开启了女性人格意识觉醒从朦胧走向理性、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新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婚姻领域,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在教育领域,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涌现;在社会领域,争取男女社交公开,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经济领域,谋求男女职业平等,呼吁女子财产继承权;在政治领域,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发起女子参政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是空前的,虽然有局限性,但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突破,并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新文化运动时期 女性人格意识 觉醒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难题是内部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管理失灵甚至无效。信贷从业人员个人权力与组织利益的冲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等等银行内部利益的冲突时刻都在冲击着风险管理的闸门。这些利益冲突因为风险本身的特征而具有隐蔽性。要真正落实风险管理,就必须运用伦理治理手段平衡有关利益

  • 标签: 风险管理 内部利益冲突 伦理治理
  • 简介:孔子的“义”内舍“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孔子 义利之辨 德性幸福 幸福原则 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