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区别其它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经历多年的沧桑剧变后,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根本原因就是注重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建国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虽然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倒退的现象,但是无数共产党人能持之以恒、接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纯洁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 史考 新民主义革命 党的本质
  • 简介:<正>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风貌。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现实发生根本转变的社会历史因素,也有由于引进西方当代哲学文化和文艺思潮而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因素。对此,学术界已发表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为该问题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从已有成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看,研究者大多忽略或回避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主流的社会主义文

  • 标签: 当代文学 自然客体 社会历史因素 审美主客体 本体论哲学 当代哲学
  • 简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改革开放行进到今天合乎历史与逻辑的结果,为我们认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打开了新的视角。小康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性调整,邓小平的小康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两步走”战略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二是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只要中国的改革事业继续推进,就依然前进在邓小平所开辟的道路上。邓小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法治化之路的开启者,尽管当时的法制建设还属于“粗放型”,其表征作用或象征意义大于法律意义。就从严治党而言,邓小平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前提或基础性的,主要表现为推动全党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其次是具体要求和措施性的,主要表现为对作风建设、反腐败和组织纪律方面的严要求。

  • 标签: “四个全面” 小康 改革开放 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
  • 简介: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财富基础、技术手段及全球性问题等方面,决定了未来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制度;世界历史将经过多元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推动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曲折性前进的历史辩证法,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会实质性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深远地影响未来的世界历史,并对21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逐渐发挥引领性作用。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差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建构机制,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国家结构、治理机制与文化形态均呈"差序格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趋势是从差序格局到平权格局。"平权"是现代社会建构的基本机制。"平权格局"的现代社会结构,要求全面推进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标签: 差序格局 平权格局 社会转型
  • 简介: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用,具有包括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命题、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和创作方法、价值取向等要素在内的相互关联的自足的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社会政治文化变革引发的"文化范式"的转型、科学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的学理支撑以及苏俄文论的深刻影响。它对文学的认识功能的强调与突出,拓宽与深化了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客观价值存在的体认,同时又存在着知识增长弱化、接受视野狭隘单一、轻忽文学审美特性、学科性思考欠缺等历史局限。

  • 标签: 认识论文论 知识体系 话语资源 意义与局限
  • 简介:共同体与个体是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范畴。用这对范畴观察人类历史,获得了下列视角新颖的历史图景: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强共同体、弱个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统一意志淹没了个体的意志;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强个体、弱共同体的社会,它解构了共同体对个体的束缚,个体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但个体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则扬弃了前两种社会状态,既充分保留了二者的优点,又否弃了二者的不足。

  • 标签: 共同体 个体 马克思 范畴
  • 简介: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党的建设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大的建树,对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研究陈云对党的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对于深刻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历史贡献 陈云 党建理论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党的建设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阿富汗当作睦邻外交的重要对象,从而使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缘环境下,中阿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国自身因素、美苏大国因素和印巴邻国因素的影响。中阿关系的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阿关系 睦邻外交 历史经验
  • 简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引领始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史洪流,呼应时代精神的伟大召唤,与青年奋斗的理想追求相互激荡,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紧密相连,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当前,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融入新一轮社会信息化浪潮、适应日益深化的教育国际化环境等历史大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通过促进大学生个人理想追求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谐共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大学生在国际比较中的文化自信等方法和路径,实现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因势而新”。

  • 标签: 习近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因势而新
  • 简介: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转折,'两个凡是'成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严重障碍。破除'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转折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体现。这场思想路线交锋的标志是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紧紧抓住思想路线转变这一关键环节,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氛围形成、阶段推动和深入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各自不同的侧面积极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深化。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西南组作书面发言,率先公开否定'两个凡是'。邓小平复出前后多次强调'准确'、'完整'理解毛泽东思想,批评'两个凡是',有力推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随后的东北谈话则把思想路线的争论引向政治路径的选择,提出'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引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不断升级。陈云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会上发言,十分尖锐地提出了六个问题,一些意见最终为中央重视和采纳,'两个凡是'的论调再也无法立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了初步胜利。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凝聚党内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的共识与定论。之后,通过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功地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

  • 标签: 邓小平 陈云 两个凡是 实事求是
  • 简介: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总体性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来把握经济学的历史感。而西方经济学坚持个人主义、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态度,追求超历史的经济学,因此历史感缺失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这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学。

  • 标签: 历史感 客观历史过程 实践
  • 简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研究中国传统的公正问题,可以有两种路向。一种是注重观念层面的梳理,是思想史的路向;还有一种是从操作的层面看"实际是什么",是一般历史学的路向。这两个路向研究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最近为了给新编的《大学中国史》教材写个"序论",把头脑里的中国历史重新"过滤"一遍,感触很多,有新的收获。或许年老了,少了些尖锐,多了些平和。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感觉到中国历史上好的"观念"变为现实可行的东西,有很大难度,有"同情的理解"。

  • 标签: 历史学 路向 平均主义 公正 “均” 中国历史
  • 简介:在20世纪80年代,王青山、赵天成与孙运福曾就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同义的问题展开争论。近年来,张奎良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科性质、理论前提、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和适用域、研究目的和路径方面都存在区别。他没有看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义词,是两个只具有表面上的区别而实质上同一的概念,因而不恰当地夸大了两者的区别。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意识形态
  • 简介: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是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随着历史哲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长期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变革历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为理解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提供了新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本体论层面,历史是存在的;在认识论层面,历史认识是可能的,结合历史认识自身的特点,主张历史认识是存在客观性的。但是当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否认历史认识存在客观性,给社会历史研究和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混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警惕并批判这一思潮。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认识 客观性
  • 简介: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的一篇长文《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中提出了与华盛顿共识相对意义上的“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这一全新概念以来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北京共识” 历史 《时代》周刊 华盛顿共识 外交政策
  • 简介:周恩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革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珍贵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学的系列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周恩来经济思想宏伟博大,本文仅从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分配制度理论、开放发展理论等五个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进行探讨研究。

  • 标签: 周恩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历史贡献
  • 简介:仿真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地区治理的主流策略,其本质是将历史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开发。文化符号的仿真重组表面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实现了空间的经济复兴,但是透过城市文化大众化转型的视角可以发现,仿真更新实质上并不能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其仅仅创造了一个将历史文化符号资本化的消费场所,而资本的逐利性势必将城市历史文化引向消亡。因此,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将培育历史社区自我更新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文化价值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实现城市历史地区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仿真 后现代城市文化 文化资本 空间生产 历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