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对irAE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进行ICIs(信迪利单抗)治疗的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s,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分级、发生时间、处理措施、预后等。结果40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irAEs,总体发生率40.0%,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4.857周,其中7例免疫性输注反应,4例免疫性皮炎,2例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2例免疫性胃肠道毒性,1例免疫性肺炎;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1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缓解。结论irAEs发生率较高,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晚期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化免疫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CLIA)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检测过的60例高度疑似甲状腺肿瘤病患作研究对象,均实施生化免疫检验,按照测定技术不同分成放射免疫测定(RIA)组(30例)和CLIA组(30例),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将两种技术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LIA组的准确度96.67%、灵敏度97.30%以及特异度59.46%均优于RIA组(75.00%、78.95%、40.54%),差异显著p

  • 标签: 生化免疫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甲状腺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细胞或组织附近富集的巨噬细胞,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构建肿瘤炎性微环境和抑制肿瘤免疫应答。细胞共培养体系是在体外模拟机体内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共生培养体系,细胞在共培养条件下与体内环境状况相对一致,这使细胞间能够更好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是对单层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不足的补充。肿瘤微环境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同生存,构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有利于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免疫肿瘤作用和研发不同以往的免疫肿瘤药物,这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本文主要综述了巨噬细胞共培养的方式及其不同表型在免疫肿瘤中的作用,突出肿瘤微环境下运用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性。

  • 标签: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细胞共培养 免疫抗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内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一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呈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缺乏树突状细胞(2/22),数量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138/138),癌细胞的HLA—DR抗原阳性表达(4/22)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型乳腺癌(106/138)。结论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缺乏由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及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引起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这与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预后差可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基底细胞型乳腺癌 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 HLA-DR抗原表达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DC-CIK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DC-CIK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化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癌患者中采取DC-CIK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术后免疫功能,提升预后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DC-CIK生物免疫疗法 化疗 甲状腺癌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放射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了解两种方法的检测特点及两者对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同时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15份血清标本的CEA含量进行检测,应用SPSSV11.5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其相关性良好,但稳定性、灵敏度、精密度、检测速度等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均显著优于放射免疫法。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是一种工作效率高,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放射免疫分析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癌胚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以甲状腺肿瘤患者为观察主体,探究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甲状腺肿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研究分组根据抽签方式进行,红色签为对照组(n=34),检验使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蓝色签为观察组(n=34),检验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比较两组检查情况。结果:以病理检验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观察组中确诊33例,检测准确率为97.06%;对照组中确诊30例,检测准确率为88.2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1.943)。结论: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检查,能够使其检验准确率得到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免疫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免疫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5-2022.5期间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对比两组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治疗能有效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水平,抑制其转移的同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免疫治疗 非小细胞腺癌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肿瘤患者生化免疫检验期间,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目标选择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一时间段中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患者开展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检测,随后对测定技术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测定技术的检验符合率、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生化免疫检验的过程中,与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相比,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检验符合率、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生化免疫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患者生化免疫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免疫放射法进行检验;另外29例作为实验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比较两组在检验准确性、敏感度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检验准确性和敏感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患者生化免疫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甲状腺肿瘤 生化免疫检验 免疫放射法
  • 简介:摘要外泌体(exos)作为一种直径在40~150 nm之间的细胞外囊泡,在介导细胞间通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分泌的exos(TEXs)可通过传递微小RNAs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进行驯化,使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从而为肿瘤的生长、进展和转移提供有利支持。本综述旨在对TEXs微小RNAs在介导肿瘤免疫抑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而为深入理解肿瘤微环境中TEXs介导的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crosstalk"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恶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恶性肿瘤患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接近400万例,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超过200万例,可见恶性肿瘤已成为当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恶性肿瘤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加重患者逐渐出现受累部位疼痛、乏力、体重减轻等不良表现,如救治不及时,恶性肿瘤细胞可通过蔓延、淋巴、血行等方式转移至临近或远处组织器官,从而加大治疗难度。

  • 标签: 肿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手术疗法对于胃肠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胃肠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其胃肠肿瘤进行适当切除,并且对每个患者建立术后追踪记录,了解其术后情况以评估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65例胃肠肿瘤患者痊愈,占54.2%;45例胃肠肿瘤患者复发,占37.5%,进行二次手术治疗后痊愈无死亡;10例胃肠肿瘤患者死亡,占8.3%。结论胃肠肿瘤临床表现不明显,外科手术对于胃肠肿瘤治愈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胃肠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肿瘤临床康复运用自然疗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3月在我院接受肿瘤治疗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中医自然疗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0.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患者进行中医自然疗法能够显著缓解肿瘤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使患者机体功能恢复,获得良好的预后,值得被临床治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 自然疗法 肿瘤 临床康复
  • 简介:摘要穴位贴敷是一种结合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中医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化疗相关性胃肠道反应、癌性疼痛、肿瘤相关性肠梗阻、癌因性疲乏等的治疗中,多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或单独应用,或联合中西药内服、穴位按揉。本疗法可避免口服给药带来的胃肠刺激,且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在临床中接受度高,优势明显。

  • 标签: 穴位贴敷疗法 肿瘤并发症 化疗相关性胃肠道反应 癌痛 肿瘤相关性肠梗阻 癌因性疲乏 综述
  • 简介:光动力疗法是近1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具有并发症少、实施简便、可反复进行等优点,至今已进入临床扩展阶段。现就其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及护理体会简介如下。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光动力疗法 肿瘤治疗 护理体会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针对肿瘤重症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合护理的临床价值。 方法 研究资料为 2017年 1月 -2019年 7月本院收治的 62例肿瘤重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微型营养评估 (MNA)评分、体质量指数 (BMI)以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HBG)和白蛋白 (AL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 P< 0.0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87.10%)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 96.77%),组间差异明显( P< 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护理,对肿瘤重症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对患者的满意度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效果。

  • 标签: 常规护理 营养支持疗法结合护理 护理满意度 肿瘤重症 MNA BMI HBG ALB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中医益气健脾疗法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的90例,以随机的方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进行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化疗联合中医益气健脾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益气健脾疗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不仅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且可靠。

  • 标签: 中医 益气健脾疗法 肿瘤患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肿瘤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肿瘤失眠患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1 326例患者,其中,CBT-I组741例,对照组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I组主观入睡潜伏期(MD=-10.69,95% CI=-14.91~-6.48)、主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 -13.68,95% CI=-19.36~-8.00)、失眠严重程度(SMD=-1.27,95% CI=-1.98~-0.56)及睡眠质量评分(SMD=-0.72,95% CI=-0.90~-0.53)低于对照组,CBT-I组主观睡眠效率(MD=6.98,95% CI=5.00~8.96)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I组及对照组主观总睡眠时间(MD=2.59,95% CI=-10.43~15.61)、客观入睡潜伏期(MD=-2.66,95% CI=-5.68~0.35)、客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2.89,95% CI=-8.48~2.70)、客观总睡眠时间(MD=-15.26,95% CI=-31.80~1.28)及客观睡眠效率(MD=0.92,95% CI=-0.79~2.62)、焦虑评分(SMD=-0.19,95% CI=-0.46~0.08)、抑郁评分(SMD=-0.19,95% CI=-0.46~0.07)及生活质量评分(SMD=0.13,95% CI=-0.06~0.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肿瘤失眠患者睡眠有一定疗效,不仅改善主观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且减轻失眠严重程度及疲乏程度;但对客观睡眠参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受纳入研究质量等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肿瘤 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在肿瘤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疗法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肿瘤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两组均应用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强护理,对比护理后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体重、不良反应及护理总满意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及体重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加强护理 肿瘤重症患者 营养支持疗法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