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高血压患者临床动态脉压变化与其靶器官损害间关系,从而为临床判断及预防患者病变发生。方法234例研究对象分别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将其分组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血压正常者,78例;乙组为单纯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78例;丙组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为78例。然后将234例研究对象按照其动态评价脉压情况分组为3个亚组,分别为脉压<40mmHg和40~50mmHg及≥50mmHg。然后监测各组人员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同时将丙组分组为<60岁组及≥60岁组,并对患者24h动态血压进行监测。结果乙组患者白昼舒张压和24h收缩压及夜间舒张压均明显高于丙组(P<0.05);随着患者临床病变程度增加,患者脉压也随之增加(P<0.05)。丙组中60岁以下组与60岁以上组间比较(P>0.05)。结论临床监测患者动态脉压,其可有效反映出患者临床病变程度。临床可根据患者出现动态脉压增加及舒张压低情况来判断患者靶器官损害,从而为临床患者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 动态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份到2020年10月在本院高血压患者总共5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5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下的SDNN、SDANN Index、PNN50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组患者在SDNN、SDANN Index、PNN50等指标方面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20年间动态血压监测患者725例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有效监测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对干预组的362例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有效监测情况。结果:对照组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90%,36例监测失败,患者因素失败27例,护士因素失败7例,其他因素失败2例;干预组成功率98%,7例监测失败,患者因素失败5例,护士因素失败1例,其他因素失败1例。结论:患者因素是动态血压监测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有效监测率。

  • 标签: 动态血压 监测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失败因素 患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动态血压和心电图同步检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30例患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归入观察组和30例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归入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和心电图的结果,比较两者的临床检测效果。结果观察组出现心肌缺血的概率为66.7%(20/30),对照组为30%(9/30);观察组患者白天和夜间的心率比对照组的快;观察组患者中血压保持正常的有9例占30%,对照组中血压正常的有25例占83.3%,两组间进行临床检测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概率相对无左心室肥厚患者高,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是心率加快的主要诱因。

  • 标签: 动态血压心电图 高血压 心肌缺血 左心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56例,均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平均疗程8周,用药前及服药8周后复查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内生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左室射血分数、颈动脉内径和内膜厚度等参数。结果(1)动态血压监测提示,与用药前比较,服药8周后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7.6mmHg和15.4mmHg,脉压差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性。(2)反映血压起伏变化的血压变异性和血压负荷,用药后明显降低。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77%和75%,明显高于用药前的65%和67%。(3)与用药前比较,服药8周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而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径和内膜厚度均明显减小。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稳定的降压作用和靶器官保护作用。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 高血压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下不同子痫前期孕妇血压昼夜节律性及肾功能指标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和产检的健康孕妇中选取。筛选后获得子痫前期孕妇66例,健康孕妇33例。根据子痫前期病情划分为轻度组(33例)和重度组(33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组(33例)。用动态血压检测仪对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性进行监测。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和中段尿液进行肾功能指标检查。对监测和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dMAP、nMAP、SL、DL、nHR、24hHR方面,健康组低于轻度组和重度组、轻度组低于重度组,P<0.05;在MBP方面,健康组高于轻度组和重度组、轻度组高于重度组,P<0.05;在BUN、SCR、ACR方面,健康组低于轻度组和重度组、轻度组低于重度组,P<0.05;在SUA方面,健康组和轻度组低于重度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下可见子痫前期孕妇昼夜血压节律性呈“非杓型”改变,且病情越重,这种改变越明显,对孕妇肾功能造成的影响也越明显。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子痫前期 血压昼夜节律性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116例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6例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根据患者是否有无症状心肌缺血进行分组,观察组(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对照组(未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例数均为58例。上述两组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与心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昼夜心率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价值,其有利于临床掌握患者的病情并且尽早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 高血压 无症状心肌缺血
  • 作者: 聂祥碧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体现  聂祥碧  (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2)  【摘 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24h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50例,在样本选取过程中分别选取中年高血压(40-64岁)患者50例,老年高血压(65-79岁)患者50例,高龄高血压(80-92岁)患者50例,分别分析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结果:在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当中,随着年龄的升高患者的收缩压随之上升,舒张压则随着年龄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三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得知,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升高,患者24h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现象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  【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给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名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00人,两组患者均给予氯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其中A组晨起服药(600到800服药)和B组夜间服药(1800到2000服药),疗程半年,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不服用其他降血压及降血脂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结果夜间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较晨起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的好(P<0.05),夜间服药和晨起服药的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变化均不显著(P>0.05),但从数据来看早晨服药组的动脉斑块有增加的趋势,而夜间服药组有颈动脉斑块稳定的趋势。结论采用药物在不同时间段给药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不同时间给药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高血压史较长,且血压波动较大、脉压差增大,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功能衰退、社会角色的改变,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以焦虑抑郁最常见[2].针对老年人情绪的干预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组成部分或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的组成部分[3].近年有研究证明,生物反馈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性治疗手段[4].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心理干预,降压疗效及动态血压参数取得了较好疗效.

  • 标签: 老年高血压患者 生物反馈治疗 动态血压参数 降压疗效 焦虑抑郁 抑郁患者
  • 简介:【摘要】研究小组自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以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象,研究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疗法,观察组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1周后及治疗1月后,观察组动态血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月后观察组LVDS、LV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月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组动态血压降低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心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由此得出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常规药物疗法 动态血压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变异性与主观认知下降(SCD)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辛庄人民医院门诊SCD患者100例,基线期搜集人口学特征资料,使用汉化版SCD-Q9问卷自评SCD情况,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客观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所有患者入组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SCV)和舒张压变异系数(DCV)。随访期为首次就诊之后4年,每年评估1次MoCA量表,最终83例完成随访纳入研究。根据随访结束时的MoCA评分<26分和≥26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39例)和非进展组(44例),进展组计算基线及末次MoCA评分差值。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24 h SCV和24 h DCV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展组24 h SCV与MoCA评分差值、SCD-Q9得分的相关性。结果SCD患者4年进展率为46.99%(39/83);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基线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病史、吸烟史、SCD-Q9得分、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24 h SCV显著高于非进展组[13.4%(9.9%,15.6%)比10.9%(9.7%,12.7%),U=594.50,P=0.016];两组24 h D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24 h SCV与MoCA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368,P=0.021)。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SCD进展存在相关性,高24 h SCV可能是SCD进展的诸多因素之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主观认知下降 血压变异性 变异系数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分析和治疗现状与展望。方法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住院及门诊原发病高血压患者178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6例,且按年龄≤50岁、50岁—60岁、≥65岁年龄段分成A、B、C三组A组38例、B组59例、C组81例,对A、B、C三组动态血压进行分析;结果24小时平均SBP、DBP,A、B组差异显著,B、C和A、C组差异非常显著,昼夜平均SBP、DBPA、B、C组年龄的递增,昼夜间差距渐减少,不同年龄组夜间血压下降>10%,呈明显的杓型血压曲线。结论人体血压受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血压曲线由杓型向非杓型转化,治疗现状为联合用药且降压药物展望。

  • 标签: 高血压 动态分析 治疗现状展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病特别是在合并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各类心律失常.且有预后的严重性。动态心电图(DCG)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笔者应用DCG监测7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分析如下:

  • 标签: 心律失常 原发性高血压病 动态心电图 预后 DCG监测 DCG
  • 简介:摘要目的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动态血压的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对43例血液透析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血压变化的各项参数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最高收缩压与最低收缩压的差值、最高舒张压与最低舒张压的差值、日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日间平均舒张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

  • 标签: 动态血压 尿毒症 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