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7例自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64排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诊断,对比CTA及CAG狭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并分析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CTA与CAG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64排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抽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每组74例。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入路PCI,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入路PCI。比较两组围期情况、心脏超声指标、心功能分级、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穿刺时间、穿刺至置管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股动脉组(P均<0.05)。术后3个月,桡动脉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高于股动脉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心功能分级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2.70%,2/74)、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2.70%,2/74)均低于股动脉组(12.16%,9/74;10.81%,8/74),P均<0.05。结论采用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提高穿刺效果,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改善心功能,并可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冠心病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入路 股动脉入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修复后的心肌应变指数表达特征。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ALCAPA修复患儿30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心肌应变指数、收缩后应变指数(PSI)。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整体峰值应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整体峰值应变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前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应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纵向下壁中间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心尖部、周向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峰值应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应变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前纵向、周向、径向PS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纵向下壁中间段、间隔心尖段,周向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径向PSI前壁基底段、心尖部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PS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ALCAPA修复后,整体和区域应变和整体同步性均有所改善,表明休眠心肌恢复,但异常左冠状动脉供应的某些节段的应变在ALCAPA修复后未能正常化,与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心肌损伤一致,其可为ALCAPA患儿预后评估提供一定指导。

  • 标签: 儿童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心肌应变指数 表达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一体化护理模式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室 2019年10月-2021年 10月300例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结 果 穿刺时间、 患者满意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 。结 论 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方便,一体化护理模式可以缩短穿刺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配合良好术后肱动脉护理能够取得明显疗效。

  • 标签: 肱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介入 一体化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78例为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7月经本院收录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78例,将两组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以此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22年4月~2022年9月介入的84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舒适护理,观察舒适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情况(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环境舒适以及社会舒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舒适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压迫止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SCTA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Neri分型的细化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这期间本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患者157例,Neri分型包括 可分为 A、B、C三种类型,随后依据内膜片、手术方法以及 MSC-TA将C型进一步分类,可将其分为CⅠ型和 CⅡ型,分析以上几种类型的冠脉受累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A 组(A 型,整体内膜片处于冠状动脉开口周围,受到局限),B组(B型,内膜撕裂延为双腔改变),C组例(CⅠ型,冠状动脉起自假腔,管腔内无内膜片),D组14例(CⅡ型,冠状动脉多数起自假腔,开口完全撕脱,并且表现为重度狭窄);D组死亡率最高,与其他几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应用MSCTA Neri分型有着极佳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的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标签: 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 MSCTA Neri分型 预后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CHD)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同期组与非同期组,每组45例。非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术后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水平、心功能分级、缺血持续时间、缺血发生次数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结果同期组手术优良率(95.56%,43/45)高于非同期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非同期组(t=19.73、14.75,P均<0.05)。术后3个月,同期组LVEF高于非同期组,LVED短于非同期组(t=6.19、4.02,P均<0.05)。同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非同期组(U=3.21,P=0.001)。术后3个月,同期组缺血持续时间短于非同期组,缺血发生次数少于非同期组(t=15.30、51.24,P均<0.05)。同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3/45)低于非同期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有利于提高手术优良率,改善心功能水平、缺血状况,加快患者恢复,手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护理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在食管支架置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100例食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基于护理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进行程序化宣教,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结果 试验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满意度评分、焦虑状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临床路径 食管支架置入术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中关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7月13日。利用Ren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23项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OR=1.39,95%CI:1.21~1.59)、女性(OR=1.29,95%CI:1.24~1.33)、左室射血分数(OR=1.27,95%CI:1.17~1.37)、多支血管病变(OR=2.97,95%CI:2.00~4.41)、外周血管疾病(OR=1.44,95%CI:1.30~1.59)、慢性肺部疾病(OR=1.31,95%CI:1.22~1.40)、糖尿病(OR=1.23,95%CI:1.18~1.28)、肾功能不全(OR=1.37,95%CI:1.27~1.48)、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32,95%CI:1.07~1.62)、住院时间(OR=1.41,95%CI:1.00~1.98)、高血压(OR=1.12,95%CI:1.09~1.15)、心力衰竭(OR=1.40,95%CI:1.30~1.51)、贫血(OR=1.25,95%CI:1.13~1.37)和医疗保险(OR=1.19,95%CI:1.03~1.3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65岁、女性、左室射血分数、多支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时间、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和医疗保险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早期再入院 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至2018年我国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扫描方案和及辐射剂量水平。方法根据全国各省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数量与分布状况进行整群抽样,最终纳入75家医院(二级医院30家、三级医院45家)。对调研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行C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抽样,最终纳入1 31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及CCTA检查的资料(扫描前准备情况、扫描参数、图像采集模式、后处理方案及辐射剂量等),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²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应用情况及相应扫描方案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低管电压(≤100 kV)应用比例为35.4%(464/1 312),其中三级医院应用低管电压的比例在患者体质量<60 kg组、60~90 kg组及>90 kg组分别为45.0%(126/280)、39.6%(256/647)和33.3%(8/24),均较二级医院[27.8%(25/90)、18.5%(49/265)、0(0/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4.25、51.05、207.05,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应用比例为38.5%(505/1 312)。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比例为82.5%(1 082/1 312),应用迭代重建的患者中仍有58.8%(636/1 082)的患者应用120 kV及以上的管电压。CCTA检查的ED为11.84(6.33,16.66)mSv。三级医院行CCTA检查的ED较二级医院的ED低(Z=-5.73,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下ED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的ED低(Z=-15.76,P<0.001)。应用迭代重建的ED较未应用迭代重建的ED低(Z=-3.45,P=0.004)。结论调研医院CCTA检查均存在管电压固定化、低管电压和前瞻性心电门控应用比例低、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不规范的问题,且扫描方案的不规范是导致CCTA检查时ED高的重要原因。尽管三级医院的扫描规范性高于二级医院,但仍未达到指南要求水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的脂质成分,并探讨其影响内膜剥脱(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中、长期疗效的机制。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冠状动脉外科术前合并高脂血症病史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共50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前降支内膜剥脱(CE),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中取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及血浆样本,并经术后复查核磁共振冠状动脉斑块显像(atherosclerosis T1-weighted characterization,CATCH)检查并联合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ower 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集成框架技术分析中远期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后作为高风险组(>25%,研究组)及匹配低风险组(对照组),两组进行脂质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斑块标本组织及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含量。结果两组各入选8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学分析后发现4α-羟基胆固醇(4α-hydroxycholesterol,4α-OH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0.050 μmol/g对0.016 μmol/g,P<0.05);同时研究组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T1加权特征核磁显像结果显示对照组通畅率优于研究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9.0±1.9)%对(22.3±2.3)%,P<0.05]。CYP3A4含量对比:研究组血浆CYP3A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即刻(0.88±0.05)ng/ml对(0.45±0.03)ng/ml,术后12个月(2.08 ± 0.40)ng/ml对(1.58 ±0.16)ng/ml,P<0.05]。结论高表达4α-OHC可能加速CE术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造成CE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同时证实4α-OHC是CYP3A4的生物活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CE术后AS进展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 标签: 4α-羟基胆固醇 细胞色素P450 3A4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核磁共振冠状动脉斑块显像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
  • 简介:摘要磁共振非对比增强三维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和无需屏气等独特优势,能无创检测冠脉管腔及管壁异常等病变。随着MRI序列、加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磁共振冠脉成像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本文就磁共振冠脉成像在检测冠脉管腔及管壁异常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血管 磁共振血管成像 深度学习 冠心病 冠脉斑块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早期运动康复程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PCI术后中危患者80例,按出院后是否继续进行Ⅱ期运动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中的住院期康复程序(Ⅰ期心脏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康复组出院后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进行3个月的术后门诊早期程序(Ⅱ期运动康复程序)治疗。2组患者均于术前、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心脏功能检测[包括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并于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的EF、SV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2组患者的EF、SV和康复组的FS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康复组的EF、FS、SV、SDS评分、SAS评分和6WMD分别为(56.95±5.33)%、(28.69±2.35)%、(67.05±7.87)ml、(41.75±4.43)分、(42.85±5.65)分、(446.09±25.78)m,较组内出院时和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期康复(Ⅰ期)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术后门诊早期(Ⅱ期)运动康复可有效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危患者的心脏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

  • 标签: 运动康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中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报告截取时间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以我院收治的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疑似冠心病患者15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132例确诊冠心病患者,检出率88.00%,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检出88例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患者,95处;心肌桥厚度为(4.08±1.32)mm、壁冠状动脉程度为(18.56±10.48)mm;在左前降支近端分布的5.26%、在左前降支中段分布57.89%、在左前降支后端分布25.26%,在回旋支处分布4.22%、在右冠状主干处分布2.11%,在其他位置分布占5.26%。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检出率较高,具有一定安全性,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 多层螺旋CT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室护理流程优化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冠心病患者11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导管室护理流程优化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自我管理能力(AHSMSRS)及健康行为水平(HPLP-Ⅱ)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AHSMSRS评分和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室护理流程优化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件,有利于提高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导管室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就256层螺旋CT应用于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以本院收治(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的冠心病 疑似者90例为准,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检查和普通CT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参照标准。整理三项检查结果并对比256层螺旋CT与普通CT检查的准确率、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以参照标准(阳性82例、阴性8例)为基础进行核算,256层螺旋CT的准确率、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1%、95.12%和50.00%,而普通CT的准确率、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44%、65.85%和50.00%,256层螺旋CT的检测指标明显更优,经验证后P

  • 标签: 256层螺旋CT 心脏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CTA的诊断效能。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CCTA诊断阳性49例,阴性18例,诊断敏感度为91.84%,特异度为88.89%,准确度为91.04%,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相比,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差异明显(P<0.05),特异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CCTA技术的总体诊断效能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CCTA 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