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将收治的6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014年1月~2015年6月)远程随机化分组,对照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满意度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舒适护理方案后,可以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病情症状具有极大的改善效果,安全高,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护理运用。

  • 标签: 人血丙种球蛋白 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可以分成急性型(AITP)与慢性型(CITP)两组,每组各2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结果急性型组男性发病率高于慢性型组,急性型组年龄低于慢性型组;急性型组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比慢性型组高;急性型组血液指标PLT、Hb明显比慢性型组高,PAIgG明显低于慢性型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液检验结果十分特殊,而且急性型与慢性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分析特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分析对于患者临床治疗和病情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特点 血液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脾切除手术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9月间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3例病例情回顾分析,其中28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转行脾切除手术,术后随访5年。分别于术后3天、1周、1月、半年四个时间点复测血小板水平,比较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和各时间点总有效率差异。结果28例患者术前平均血小板计数为(35.6±8.4)×109/L,术后3天、1周、1月、半年复测平均血小板分别为(186.5±37.1)×109/L、(367.0±54.9)×109/L、(322.8±46.3)×109/L和(168.5±23.4)×109/L,结果显示术后血小板技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天、1周、1月、半年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96.42%、82.14%和92.85%;结果显示脾切除术后总有效率高且稳定。结论脾切除手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且血小板上升迅速,并稳定维持在正常水平。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切除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及观察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地塞米松40mg×4d,白介素-111.5毫克皮下注射,连用5-7天;对照组只予地塞米松40mg×4d治疗。结果治疗组14例治愈,5例好转;对照组分别为8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白介素&mdash 11(巨和粒) 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理血升板汤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白小板减少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理血升板汤联合强的松治疗,对照组20例用强的松治疗,服药6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理血升板汤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满意。

  • 标签: 特发性白小板减少性紫癜 理血升板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强的松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的临床特点,评价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ITP患儿90例,按照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激素治疗,B组采用丙球蛋白治疗,C组采用丙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发病≤6个月34例(37.8%),6个月至1岁25例(27.8%),1~2岁18例(20.0%),2~3岁13例(14.4%)。A组总有效率73.3%,明显低于B组(90.0%)、C组(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d后三组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多(P〈0.01);5d后,B、C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A组(P〈0.01,P〈0.05)。B、C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ITP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因素复杂多样;(2)起病急,缓解快;(3)发病与病毒感染、预防接种等可能有关;(4)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糖皮质激素和丙球蛋白联合应用治疗ITP可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效果良好。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婴儿
  • 简介: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部分患者可能与病毒及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并伴随血清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水平下降,提示HP可能是部分ITP的致病因子之一。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有助于寻求可能导致ITP发病的新病因,以及深入探讨其发病机理.并可提出了非免疫治疗新方法。但是HP在ITP的发病意义仍有争论,这有赖于更深层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更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来明确。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以及血液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08月--2018年08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日期单双号为基础,分为实验组(n=44)、对照组(n=44),实验组:询证理念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本科收治的10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为:2021年2月-2023年2月),采取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3例,分别展开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8.11%)比对照组(86.79%)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提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综合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以及血液学特征。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日期单双号为基础,分为实验组(n=44)、对照组(n=44),实验组:询证理念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实施循证理念下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点,且急慢性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早期准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以及病情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符合标准的持续、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予扶正解毒方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予中药模拟剂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的有效率、血小板计数、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出血评分量表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每组共完成14例。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3%,包括完全反应率42.9%、有效率21.4%,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中R、K、Angle、MA、LY30、CI数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对MA值进行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主证、次证的积分变化,患儿紫斑出血、神疲乏力、气短、口干、便溏、自汗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出血评分量表,治疗组总改善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且安全高。

  • 标签: 扶正解毒方 儿童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进行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比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 地塞米松 原发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与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的相似处与区别点。方法抽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2例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肝病组,另抽取同期收治的34例原发性ITP患者作为IT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结果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肝病组(P<0.05);肝病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6例(14.3%,6/42)、Ⅲ级18例(42.9%,18/42)、Ⅳ级18例(42.9%,18/42),ITP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23例(71.9%,23/34)、Ⅲ级9例(28.1%,9/34)、Ⅳ级0例(0),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巨核细胞数量高于肝病组(P<0.05)。结论联合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症与原发ITP。

  • 标签: 骨髓细胞 形态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母亲患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可能诱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从而导致新生儿出血症。母亲脾切除史和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作为nTP的高危因素已达成共识,但其他因素如母亲血小板计数等尚未明确。方法回顾分析ITP母亲生育的145例新生儿发生严重nTP和出血症的风险。结果有脾切除史(OR=4.4)及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6.9)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24 h内发生严重nTP。母亲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2)、孕期接受治疗(OR=2.4)、孕期或分娩时血小板计数低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前几天血小板最低时出现严重nTP。但这些高危因素并没有增加新生儿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明确脾切除史或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患严重nTP的风险。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进一步明确了其他三个高危因素:孕期接受治疗、孕期或分娩时的血小板计数低。

  • 标签:
  • 作者: 朱世荣 李雨蒙 王明镜 范腾 刘为易 曲文闻 宋敏敏 胡晓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 10002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医院 102202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为临床常见的出血类疾病,属中医"紫癜病"范畴。胡晓梅主任从三焦虚实论治ITP,强调"三焦重在明病位,虚实重在详病",认为"上焦多实,中焦虚实夹杂,下焦多虚",将三焦辨证与八纲辨证中虚实相结合治疗ITP,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中医药 胡晓梅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补体作用、滤泡辅助T细胞的异常等许多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IT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