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桃花扇》中最长的唱段,"哀江南"在全剧末尾的续四十出"余韵"部分,借化身为渔、樵的苏昆生和柳敬亭之口,将深婉哀叹之情写得回肠荡气,感人至深。历来方家,皆对《桃花扇》卓越的艺术成就评价至高,如梁启超所云,"窃谓孔云亭之《桃花扇》,冠绝前古矣",而《哀江南》作为结

  • 标签: 桃花扇 江南 中国古典戏曲 戏曲语言 诗性语言 戏曲文学
  • 简介:前些年,一个在作品中印有美女照片的另类文学风潮席卷而来,"美女作家"现象风靡一时.虽然她们仅是女性写作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往往是被批判,不被看好的部分,但是却能格外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格外地流行.尽管所谓流行的并非都是好的,但是我却不能抗拒地把自己的思维和视角转移到这种流行文化中来.

  • 标签: 传统审美 审美挑战 美女作家传统
  • 简介:本文为2009年1月15日至25日,残雪与邓晓芒之间的电子邮件通信。残雪:晓芒,最近我在读你的《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这篇文章(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1期)。把美归结为美,把文学归结为文学,并分析其本体,分析其本质结构,这也是我正在做的工作。你在这篇文章里这样说:“于是,我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法,在对审美活动的本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美的本体论,它包含三个可以互相归结和互相引出的本质定义:定义1: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它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定义2: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定义3: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这个三个定义我觉得很中肯。接下去你分析了审美特有的心理机制:于是我接下来在“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小节中,全面展开了审美特有的心理机制的现象学分析。首先,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是一种“意向性的”或者说“有对象的”情感,它本质上是一种对于自己的对象的“同情感”;其次,这种同情感超越具体对象而成为一种“主体间性”的情感,即一种“对象化了的”情感,或者说一种“传情”的情感,这就是美感;再次,这种传情而达致的美感经过感受上的“想象力的自由变更”的“...

  • 标签: 中的审美活动 文学中的 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正>媒介决定着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翻开《红楼梦》这样的纯文学作品,我们看见的“文学”,只能是密密排列着的方块汉字、作者书写在纸上的“荒唐言”、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如此而已。文学必须依赖这些语言符号而存在。从传达方面看,曹雪芹那“锦衣纨袴”、“饫甘餍肥”及至“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沧海桑田般的人生感受,那

  • 标签: 文学语言 审美特性 文学作品 作家 解析性 人类情感
  • 简介:审美张力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一以贯之的诗美旨趣。本文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最为显著的审美张力及其表现形态进行尝试性的阐释,探讨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的张力生成机制。

  • 标签: 特朗斯特罗姆 诗歌 张力
  • 简介:<正>审美特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和确定这一问题,需要有认识和实践。这就表现为美的历程。审美特质不是表层性的品格,而是深层性的,不是那么可以随便认识得到的。因为它不是表层性的,因而不是在对象的直接性摹拟中获得和体现,也不是理性的概念化产物。它是审美心念、情感、意绪的对象化。然而,又有理知的不自觉参预,即不着痕迹的渗透。这种心念、情感且是溶汇着想象,附着于实体,却又寄寓言外,空濛一片。它似与对象,又非对象,碍难以逻辑性的概念加以把握,穷尽全部原委、始终、属性。它属于体验和领略型的。这一点,中国古典美学体现了它的早熟,比起西方古典美学更早、更准确地触及到审美的特质。对于西方美学来说,这只是近代以来所关注的认识、

  • 标签: 审美特质 审美素质 “味” 中国古典美学 认识和实践 司空图
  • 作者: 金岩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造就了它诗意的气质、哲学的内涵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系。长期以来,业内不少人一直孜孜以求于戏曲艺术实践和理论性、虚拟性??等等美学特征的一系列审美内涵。通过导、表演艺术实践,我觉得戏曲还有一个有待重视和值得探索的可以与上述诸多美学特征并列的另一审美的内涵—审美超逸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6
  • 简介:我们接着来看有关身体的日常语汇的审美文化内涵,头发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有目共睹,身体也是高度历史化的

  • 标签: 审美生活 生活分析 语汇审美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我们接着来看有关身体的日常语汇的审美文化内涵,头发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有目共睹,身体也是高度历史化的

  • 标签: 审美生活 生活分析 语汇审美
  • 简介:摘要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 标签: 民间工艺品 美术作品 审美价值
  • 简介: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成态势,而同时期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也进行了大量创作,其观念与作品受到审美主义扩张的影响深重。本文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试从“身体现象学”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劳伦斯与审美主义扩张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劳伦斯独特的身体、时间观念与随审美主义发展起来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 标签: 审美主义 现代性 乌托邦 身体
  • 简介:苏童在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陆续有“枫杨树”“红粉”“宫廷历史”等系列小说问世,其中尤为魅惑我们的恐怕还是“香椿树街”系列。而在这个系列中,最突出的影响是那些在“香椿树街”上生活及成长的少年们。他们成为苏童小说的标签性人物。在小说中,“香椿树街”是苏童童年生活过的苏州城北老街的文学转换与巧妙变体。

  • 标签: 苏童 审美意蕴 香椿树 系列小说 文学世界 童年生活
  • 简介:色彩是诗歌创作的一大要素,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构成。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的童诗备受读者喜爱,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在诗歌中对色彩别出心裁的运用,营造出一个绚烂的诗歌意境。本文研究林焕彰《妹妹的童鞋》诗集中的"色彩"审美,通过整体比较,探讨林焕彰童诗中色彩的审美生成特点,认为他的童诗在色彩与意象、色彩与意境、色彩对比、色彩想象等方面,不仅匠心独具,而且常常以色彩主导意象,突显出别样的审美情趣。

  • 标签: 林焕彰 童诗 色彩 审美生成
  • 简介:诗歌作为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精神产品,天生是与美紧密结缘的。谈到诗,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自然是"美",比如一些艺术大师所说的:"诗歌是最美丽的情绪文学的一种。它常以暗示的文句,表白人类的情思,使读者能立即引起共鸣的情绪。——郑振

  • 标签: 儿童诗 情趣美 艺术传达 审美情趣 儿童情趣 儿童心理
  • 简介:在现今中国各大美术学院的授课中,美术基础果教学是教授学生有关于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技能支巧的基本功训练课程。在美术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仅仅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技j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毋庸置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基础课的重中之重,

  • 标签: 美术基础课 审美能力 大学 训练课程 授课过程 绘画技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20
  • 简介: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于它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三)文学反映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文学审美反映

  • 标签: 审美特征 文学审美 新时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