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护理经验。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PCI,术后单纯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并按注射方法随机均分为传统方法(绷紧皮肤进针法)组和新方法(脐旁维持局部皮肤皱褶进针法)组,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新方法50例中有6例在脐周注射部位有小血瘀点.传统方法50例中有10例有3cm×5cm的大瘀血斑并有硬块,20例脐周注射部位有瘀点,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斑点。结论:新方法皮下注射LMWH皮下出血发生率比传统方法显著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护理进展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1月于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就诊的PCI术后疑似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患者126例的资料,其中男性8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7.2±9.8)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36)和对照组(n=90)。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检测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狭窄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TG、TC、LDL-C水平,支架长度和支架数量均增加,HDL-C水平和支架直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OR=7.130,95%CI:1.680~12.754)、术后吸烟(OR=2.419,95%CI:1.013~6.215)、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0.537,95%CI:3.678~18.845)、支架长度(OR=1.593,95%CI:1.072~2.393)和支架数量(OR=2.541,95%CI:1.169~3.745)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直径(OR=0.659,95%CI:0.485~0.873)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吸烟、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支架长度和数量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大的支架直径则是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arteryspasm,CAS)患者基础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的特点,并了解钙拮抗剂对HRV的影响。方法对25例CAS患者(CAS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HRV对比分析。对CAS患者在接受钙拮抗剂治疗3个月后重复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HRV的变化。结果CAS组SDNN、SDANN、PNN50、LF及H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过吸烟和胆固醇水平校正后组问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CAS组经钙拈抗剂治疗后所有的HRV参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患者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缺血发作状态下基线水平表现为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高。钙拈抗剂预防CAS发作的机制除了阻断钙通道直接扩张血管外,也可能与改善CAS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心率变异性 钙拮抗剂 自主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技术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分期杂交冠状动脉治疗.按照制订的治疗计划,患者首先接受微创不停跳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搭桥,5d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前降支血管.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连续5d以上;手术中使用肝素1~3mg/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300s,术毕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比例为1∶2.手术后第一日起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直至第5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之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及1年硫酸氯吡格雷75mg/d.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出血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接受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患者出血风险未增加.结论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所采用的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杂交技术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体外反搏 心电图 射血分数
  • 简介: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或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l)已成共识,但对于稳定性冠心病(stableCAD)PCI是否优于强化药物治疗(MT)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纳入了6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比较MT与PCI在stableCAD中的效果。方法本文对4410名患者进行了meta-analysis,其中2198名患者接受了PCI,2212名患者接受MT治疗。结果PCI组与MT组比较,全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CABG、再次PCI的Oddsratios(OR)(95%CIs)分别是1.00(0.78,1.28),1.15(0.87,1.51),1.22(0.99,1.50),1.00(0.81,1.25),1.11(0.64,1.95)。从而表明,五个临床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stableCAD,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较,PCI并未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荟萃分析 AMI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对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以及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液透析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术后1年应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同时将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iPTH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26例;甲状旁腺全切除+自体移植22例。两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症状术后1天均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1年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TX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SHP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两种术式均有复发可能。

  • 标签: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切除术 冠状动脉钙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CTA检查后据斑块成分及CT值大小将受试者分为钙化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IFN-γ、TNF-α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的IL-8、IL-10、TNF-α水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IL-6、IFN-γ水平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患者IL-6与IFN-γ水平较对照组及钙化斑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查的患者中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的成分与血清细胞因子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查以及冠脉CTA检查,可为临床中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机会。

  • 标签: 血清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CT 动脉造影 影像特征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CHF患者14例,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d。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PBSC悬液5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一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唇麻木、抽搐、迷走神经反射性面色苍白、晕厥、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在自体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低血压等。结果: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PBSC动员时不良反应占28.5%(4/14),骨痛占21.4%(3/14),发热占7.1(1/14);PBSC分离时的不良反应占28.5%(4/14),低钙性口唇麻木占21.4%(3/14),心绞痛发作占7.1%(1/14):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1.4%(3/14),频发室早占14.1%(2/14),血压下降占7.1%(1/14)。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干细胞移植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预行择期PCI的AMI患者7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例,年龄48~76(60.84±6.89)岁。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前30min加服曲美他嗪负荷剂量60mg,术后持续服用。比较两组患者PCI后ST段下降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曲美他嗪组ST段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7.48±9.12)mmvs.(3.64±0.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曲美他嗪组ST段下降超过70%比例增加(42.86%vs.8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LVE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曲美他嗪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美他嗪组CK-MB和cTnI的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为[(125.00±31.5)U/Lvs.(166.56±22.13)U/L]、[(1.63±0.44)ng/Lvs.(2.155±0.50)n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功能和心肌损伤。

  • 标签: 曲美他嗪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自拟理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气滞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来院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自拟理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疗效、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拟理气活血通络汤对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理气活血 心肌桥 气滞血瘀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左主干重度狭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83例左主干狭窄〉70%的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7例急诊手术,三支病变62例,两支病变21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5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7例。结果远端吻合口平均(3.34±0.83)个,死亡2例(2.4%)。随访2个月至2年,仅1例心绞痛复发,余者均未出现心绞痛症状。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主干重度狭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左主干病变 冠状动脉疾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研究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均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将体重指数正常的120例患者按照参数不同分为A组(120kV、362mAs)、B组(100kV、362mAs)、C组(80kV、362mAs)。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结果三组的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相互比较差异较小(P〉0.05);三组间对比图像噪声、平均CT值、辐射剂量差距明显(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可获取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而80kV、100kV能够使辐射剂量降低。

  • 标签: 双源CT 低剂量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之间有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当一个器官功能受损时,另一器官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肾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长期以来都是用血清肌酐来评估肾功能,由于血清肌酐的水平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肾功能评估的敏感性,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推行肾小球滤过率更能早期反映肾脏的损伤。

  • 标签: 肾功能减退 冠心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肝素剂量及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64例,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常规治疗组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肝素抗凝;替罗非班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以达到肝素抗凝使激活的部分凝血时间延长2倍为标准,比较两组肝素用量、二磷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数。结果替罗非班组肝素用量(500±120)U/h显著低于常规组(760±148)U/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8,P〈0.01),用药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1),但替罗非班组降低更显著(P〈0.01),替罗非班组用药后血小板数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抗凝肝素剂量,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呈降低血小板数的趋势。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 肝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改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164例住院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所有入选病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术后次日清晨及出院前分别检测血浆PTX3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次日清晨血浆PTX3水平均较植入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血浆PTX3水平均较支架植入术后次日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明显高于支架植入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PTX3水平在支架植入术后次日及出院前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引起的炎症状态。

  • 标签: 正五聚蛋白-3 炎症 舒血宁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 简介: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284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0岁组和≥170岁组,〈70岁组152例,年龄29~68(52.3±18.1)岁;≥70岁组132例,年龄70~87(72.5±6.1)岁。术前桡动脉搏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者首选经桡动脉PCI治疗。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的选择5FTerurmo左右共用型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术者根据临床情况和靶病变决定介入治疗策略。

  • 标签: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 安全性 冠状动脉造影 70岁 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