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分析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的特点,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分析护理管理的主要特点,探索管理方法,提高心血管护理管理的质量。心血管护理管理工作应当适应护理的管理规范,并具备其管理的特点,发挥管理机制促进护理工作的提高。使护理工作更适应现代化医疗特点及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患者不断提高新要求,注重人文化关怀和个体化服务,不断推进护理工作,使其更加的规范化、人性化和专业化。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研究进展
  • 简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我社区中心均已开展规范的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为探讨如何在分级随访管理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指导和干预,提高患者的中医应用知识。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高血压 随访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泵控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管理的资料,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累计438例次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PICC置接化疗泵管、B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接化疗泵,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比较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等情况。结果A组比B组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可操作、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减少穿刺过程的风险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化疗泵 持续化疗 管理
  • 简介:我的健康我做主——以医学珍爱生命恶性心律失常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其最严重的表现是猝死。绝大多数恶性心律失常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但少数特殊类型可为原发,如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因其危害性,特别邀请张萍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

  • 标签: 老年人健康 心脑血管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 |
  • 简介: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达49%,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高龄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更是超过90%^[1]。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合并症多、控制率低、预后差等特点,一些老年患者处于衰弱状态且并存其他疾病,面临多重用药风险且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差。

  • 标签: 高血压 卒中 抗高血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血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麻醉和围术期管理.方法择期OPCAB患者18例,ASA分级Ⅲ~Ⅳ级,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普鲁泊福、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烷等行常温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尼卡地平、山莨菪碱.结果18例手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围术期循环稳定,无麻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OPCAB的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的关键在于维持心肌氧供需的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同时要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 围术期 OPCAB 体外循环 ECC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瘤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对其实施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手术前做好患者降压、防感染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行静吸复合麻醉以及采用硝普钠降低血压,在患者体内植入覆膜支架治疗,手术后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及镇痛。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结果40例患者覆膜支架植入手术均顺利完成,干预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主动脉夹层瘤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以及相应控制血压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实施方便,镇痛效果明显,且易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瘤 覆膜支架术 麻醉管理
  • 简介:201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发表后,高质量的新证据使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的循证治疗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以来,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重点关注的与AIS患者管理相关专题的更新、指南及科学声明中,已经整合了这些证据。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二级预防 卒中 治疗
  • 简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由于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继续存在,术后冠脉再狭窄率依然很高。因此,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就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PCI术后康复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康复
  • 简介:3.7机械取栓,3.7.1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应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推荐等级Ⅰ,证据水平A,改写自2015版血管内治疗指南。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二级预防 卒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救治中的构建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1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并且纳入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的597例疑似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AIS救治流程中各环节运行现状以及运行效率。对卒中护士和接诊医师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卒中护士判定卒中的准确率及漏诊率;以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和签署知情同意书-静脉团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时间评价卒中护士救治操作能力,达标时间〈10rain;以呼叫接诊医师-医师到达预检台和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时间评价接诊医师应急处理能力,达标时间〈5min,计算达标率。结果597例预检判定为疑似卒中患者中,医师判定为卒中549例,建立静脉通道430例,转运至CT室443例,完成头部cT平扫441例,静脉溶栓52例。流程中患者到院-医师到达预检台、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转运至cT室.完成cT平扫、完成cT平扫-团注rt—PA时间、患者到院-完成cT平扫及患者到院-团注rt—PA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3(1,5)、8(3,16)、3(2,5)、3(2,9)、9(3,22)、20(10,30)、27(19,55)min。卒中护士判定卒中的准确率、漏诊率分别为92.0%(549/597)、8.4%(50/597);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签署知情同意书-团注rt—PA时间达标率分别为82.1%(353/430)、80.8%(42/52)。呼叫接诊医师-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时间达标率分别为94.5%(564/597)、91.4%(405/443)。结论以“时间管理”为核心的流程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分析AIS救治流程中各种环节和各种人员的效率,不断优化流程。

  • 标签: 卒中 信息化 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施在提高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收治的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的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人员交接情况均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满意度,改善护理人员的交接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管理 急诊科急危重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PCI后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CI的CHD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手术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出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调查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自我管理水平各维度得分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明显改善CHD患者PCI后的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延续护理 生活质量 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