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血管内超声以其优越的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已在冠心病介入领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诊断及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冠脉介入手术医生的另一只“眼睛”,它能够准确的观察血管腔的形态、管壁之间的关系,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和判断斑块的性质,指导冠脉介入手术。本文就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 ] 血管内超声 冠心病 诊断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穿刺部位加强防治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方法: 于本院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中随机选取 68 例,分成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内容干预,观察组加强穿刺部位防范并发症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结果。 结果: 经本文研究,对照组脑血管痉挛 3 例( 8.8% ),皮下血肿 2 例( 5.9% ),腰背酸痛 5 例( 14.7% )。观察组脑血管痉挛 0 例( 0% ),皮下血肿 0 例( 0% ),腰背酸痛 2 例( 5.9% )。对照组不满意 26 例( 76.5% )。观察组不满意 33 例( 97.1% ),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患者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后,对穿刺部位加强护理,注意防治并发症,可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让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可强化临床疗效,加快患者康复效率。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术 穿刺部位 防治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年 1月 -2017年 7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100例,于术前一周进行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彩超检查,对三种检测方法对于颅内肿瘤检出率比较。结果 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彩超检出率分别为 96.00%、 91.00%、 86.00%。减影血管造影和 CT血管成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P>0.05),彩超检出率明显低于减影血管造影和 CT血管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T 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检查中具有可靠的准确性、安全性 ,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 ] CT血管成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 2017.06 到 2019.06 时间段内诊治的 80 例面肌痉挛患者,划分为 A 组和 B 组,各 40 例。患者均施以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但 A 组采用常规护理, B 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护理,对比各组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 结果: A 组总有效率为 75.00% , B 组为 92.50%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B 组护理总满意度为 87.50% , A 组为 67.50%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面肌痉挛患者,于微血管减压术的基础上联合围术期综合护理,既可增强总有效率,还可提高护理总满意度,应加大推广力度。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早期观察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血管危象,并了解应用护理措施后的效果。方法 调查选择对象主要为54名患者,均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治疗,并了解应用护理对策前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对策后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观察患者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血管危象,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具备减少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概率、维护患者生活质量、加速患者康复等诸多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 术后 血管危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整体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支架术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治疗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对比组采用普通临床护理,而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对比。结果:经统计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几率为3.05±1.01,观察组并发症几率为3.01±0.95。患者舒适度对照组为11.85±4.30,而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为12.52±4.83。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5.46±2.01,而观察组为5.09±1.65。由此可见观察组并发症几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在患者舒适度表现上观察组也远高于对照组。结论: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可以在全国各大医院中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整体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支架术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患者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治疗的过程中,采取规范化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全脑血管造患者共10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n=54)和常规组(n=54),其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行规范化护理方法。最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等两方面进行评价。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 常规护理 规范化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24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并纳入本组研究,按照其护理方式不同划分为两组,采取分组调研。对照组(1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12例)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经过护理后,其护理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 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快稳定临床症状,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对院内50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并发症类型及预后进行统计。结果 本组50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中,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最高(26.00%),其次为意识障碍、粒细胞缺乏症(24.00%),少数患者发生右股动脉穿刺点血管夹层、抗凝与溶栓腹部渗血。13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经对症治疗后12例患者逐渐恢复,但1例患者基于发病急且病情严重而死亡;12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12例意识障碍患者经治疗后均缓解;4例导管打结患者经处理后恢复;其他患者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以肝功能衰竭与意识障碍等为主,与用药合理性等因素相关,可通过严格掌握适应症与合理用药予以防控。

  • 标签: []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喉咽反流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关系。方法:纳入500例耳鼻喉科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向每位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围绕8种具体症状,指导患者如实填写问卷,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喉咽反流问卷评分结果显示,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可能导致喉咽反流的常见耳鼻喉科症状;②喉咽反流分数与8个症状之间均具备显著相关性,其中,感觉喉咙有痰液积存,鼻涕倒流的相关值最大,为0.751。结论:喉咽反流与常见耳鼻咽喉科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即多种症状均会导致喉咽反流现象。

  • 标签: 喉咽反流 耳鼻喉科疾病 鼻涕倒流 咳嗽 吞咽不畅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验在感染疾病治疗中的价值进行研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两个年度内进行健康检查的女性患者140例,并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无妇科感染性疾病的人员共70例,观察组的70例患者全部具有不同程度的妇科感染性疾病,观察分析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验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检验 感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开展研究,选取90例妊高症患者当作研究对象,依照病情分成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患者仅患有妊高症,实验组患者妊高症合并心力衰竭,比较组间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组间患者24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HCT、CVT、平均动脉压均值等指标比较发现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发现差异明显(P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心力衰竭 阻断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疗效。方法:将 2019年 6月 ~2019年 12月在本院治疗的 86例脾胃疾病患者纳入研究中,对照组,口服西药,四君子汤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用药方式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对比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

  • 标签: 四君子汤 中医内科 脾胃气虚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88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 44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余 4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接受西医治疗,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 CNS评分分别为( 12.13±2.46)分、( 17.64±3.8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 92.2±10.8)分、( 71.3±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18%,对照组为 75.0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好,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内科 中医 神经功能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肾脏疾病诊断应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 62例早期肾脏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 6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观察比较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54例, 阳性率为 90.0%;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1例, 阳性率为 1.7%;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 65.2±2.1) mg/L, 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 8.1± 1.3) mg/L;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早期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肾脏疾病 ;尿微量白蛋白 ;诊断    引发人体出现肾脏疾病的因素较多, 在临床上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为水肿、尿少、尿频尿急、高血压、血尿或者尿出泡沫增多等, 还有可能伴随着腰酸背痛和其他全身性症状 [1]。当人体肾脏受损后, 患者尿液中微量蛋白的种类或者含量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在临床诊断中, 对患者尿液中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能够了解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能够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2]。本文研究分析早期肾脏疾病诊断应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016年 6月~ 2017年 6月本院收治的 62例早期肾脏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肾炎 11例, 肾病综合征患者 10例, 尿路感染患者 6例, 肾小球疾病患者 8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 5例, 高血压肾病患者 10例, 肾囊肿患者 12例 ;男 37例, 女 23例 ;年龄 47~ 69岁, 平均年龄( 58.0± 3.7)岁。另选取同期 6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 37例, 女 25例 ;年龄 47~ 68岁, 平均年龄( 57.5±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样本选择为中段尿液, 将其吸取到试管中, 然后进行定性检测, 同时对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进行检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其中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比值正常范围为 0~ 3;当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比值 >3为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54例, 阳性率为 90.0%;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1例, 阳性率为 1.7%;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 65.2±2.1) mg/L, 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 8.1± 1.3) mg/L;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目前, 尿微量白蛋白在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是较为常见的检查手段之一, 其准确性较高 [3]。肾脏疾病对人体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病情严重时会造成血尿, 而对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能够了解肾脏疾病的病情, 为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    在人体器官当中, 肾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 能够将人体内部的各种有毒物质排出体外, 同时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内部水电平衡, 因此肾脏具有重要的生理方面功能 。当人体出现肾脏方面的疾病, 则会对多种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导致各种并发症。当肾脏出现病变会导致人体机体抵抗力降低, 影响有毒物质排出, 严重时会患尿毒症或者肾衰竭等, 对人体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肾脏疾病进行及早诊断 。    在一定生理条件下, 人体尿液受到影响会出现少量白蛋白, 该现象表明人体白蛋白的代谢出现异常, 从而反应机体肾功能出现问题, 导致部分蛋白质的渗漏 。除此之外, 尿液中发现微量白蛋白也表明机体中整个血管系统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有关临床报道表明,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肾疾病诊断中最为敏感和可靠的标准之一, 通过检测可以明确患者发病的具体情况、发病症状, 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测依据 。在检测过程中, 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阳性几率较高, 则表明肾疾病患者机体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尿微量白蛋白变化, 与正常健康检查人群相比, 其阳性几率所占明显偏高 。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54例, 阳性率为 90.0%;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1例, 阳性率为 1.7%;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 65.2±2.1) mg/L, 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 8.1±1.3) mg/L;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早期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峰 .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肾脏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世界临床医学, 2017, 11( 5): 34.     [2] 李东千 .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四川医学, 2013, 34( 7): 1083-1084.     [3] 陈励勋, 孙晶 . 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诊断早期糖尿病腎病的临床价值 .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20): 99-1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时段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0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舒适组应用舒适护理,比较总有效率、舒适度评分。结果:舒适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常规组(82.00%)、舒适度评分高于常规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合理应用舒适护理理念及服务,既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还可增强患者整体舒适度,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舒适护理 消化内科疾病 总有效率 舒适度评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