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斯宾诺莎是最伟大的犹太教哲学家之一,罗素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 标签: 斯宾诺莎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系列"小说《狼厅》和《提堂》摒弃了传统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固有形象,颠覆了其边缘化、反派角色的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生动的"完美政治家"形象。本文重点解析克伦威尔身上凝聚的多面性格特征,深刻剖析他"狼"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个性。

  • 标签: 托马斯·克伦威尔 多面性 狼性 人性
  • 简介:一种新的思想形态或认知范式的形成和发展,与经典文本的理解与诠释密切相关。具体落实到两宋新儒学的领域,作为先秦儒学在宋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北宋这一阶段新儒学经典诠释行为的内在机制值得我们深度发掘。作为一个以诠释者为主体的诠释形态,北宋新儒学具备了符合逻辑理性与形上存在的设定这两个有效的构成要素。对于北宋新儒学经典诠释内在机制的考察,一方面回答了"一种有效的经典诠释形态应该具备哪些构成要素"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当代儒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若干可以参考的进路。

  • 标签: 北宋新儒学 经典诠释 经典文本 诠释 有效性
  • 简介:<正>在媒体评论的一般理解中,'戏说'主要是指创作者缺乏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尊重、敬畏态度,为一己创作意图以'游戏'、'戏谑'的方式随意草率地处理史料,从而导致文本既在内容方面背离史料记载,颠覆了历史真实不可违背的'事实正义原则',又在审美风格方

  • 标签: 审美形态 历史题材 历史真实 《还珠格格》 普通受众 审美风格
  • 简介:早在精神分析作为现代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很久,文学艺术作为个体和社会的诊疗途径便一直发挥着作用。面对现代的个体心灵危机与社会冲突.文化的诊断与治疗功能日益凸显。在此方面,“新时代运动”引入文化他者作为西方社会的治疗秘方,形成当代治疗实践的典范。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新时代运动 文化治疗 文化寻根
  • 简介:摘要随着电子产品朝轻,薄,短,小化快速发展,各种携带式电子产品几乎都已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器已是重要的组成组件。液晶显示器除了液晶面板外,在其外围必须连动驱动芯片作为显示讯号之控制用途。本文主要介绍连接液晶面板与IC连接一种主流方式晶粒-玻璃接合技术(ChiponGlass;COG)使用的导电材料异方导电胶膜(AnisotropicConductiveFilm;ACF),以下简称为ACF。

  • 标签: COG IC,ACF 贴付不良
  • 简介:奥尼尔后期戏剧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精神痛苦和表达这种痛苦的艺术智慧。奥尼尔在后期戏剧中所创造的白日梦主题是对人类精神类型的一次深刻洞察,它的意义与塞万提斯所创造的堂吉诃德形象一样伟大。奥尼尔在后期戏剧中所展示的艺术才华是美国现代戏剧史上华彩绚丽的一章。

  • 标签: 美国 奥尼尔 戏剧创作 西方社会 现代性 艺术精神
  • 简介:《莎乐美》表现了唯美主义注重当前的时间观念,鄙视灵魂的非理性主义,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思想,是英国文学中反启蒙、反现代的艺术作品。《莎乐美》在中国上海的传播与接受,象征地表达了商品文化中物化的逻辑。在郭沫若和田汉那里,唯美主义背后的商品关系和感觉的物化现象被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所替代。《莎乐美》体现的颓废主义瞬间观念被“再生”的现代时间观念所置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莎乐美成为一个反抗传统的启蒙主义艺术形象。

  • 标签: 《莎乐美》 唯美主义 颓废主义 反抗 中国现代文学 反现代性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一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作品在中国被大量翻译出版后,劳伦斯研究也随之在中国盛行起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一时间很多研究者将劳伦斯的作品简单、粗暴地归入了资产阶级"色情文学"或"颓废文学"。但是,想

  • 标签: D.H.劳伦斯 无产阶级文学 作品 阶级性 20世纪80年代 翻译出版
  • 简介:通过对《金粉世家》与《十八春》全书的认真研读,笔者在两位爱情大师所述的民国情事中,发现了某些相似点。白秀珠与石翠芝这两位女子虽不能贵为所处小说中的核心女性,却是推动小说主要人物情事发展与矛盾制造的重要筹码。一位是北洋军阀内阁总长的妹妹——白秀珠,一位是南京名门石家的千金——石翠芝,这样的出身,看似应一生顺风顺水,然而,大都市里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豪门子弟所受之教育,都已使他们(特别是男性)跳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因此,深陷宅院里的女性虽比贫寒女子见得更多西洋玩物,却少了许多接触新社会、新风气的机会。

  • 标签: 白秀珠 石翠芝 悲剧 相似点
  • 简介:初读《凿空》,感到惊艳,这种细密绵长而抒情意味极浓的小说让我想起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还有金宇澄的《繁华》。这是一种相恨见晚,但又庆幸总算没有错过的复杂情感。新疆地区的文学,

  • 标签: 现代性反思 信仰危机 日常生活 主体性 刘亮程 新疆地区
  • 简介:一、中国人文学术的使命多年来,我有一个观点,我们所经历的现代,即与西方相遇的时代,相当于历史上五胡乱华的时代。这是一个黑暗、混乱和苦难的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我们不仅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而且面对文明的失败,即顾炎武所谓的"亡天下"。我们对自己的种族与自己的文化彻底丧失了信心。这是古人所没有面对过的巨大的黑暗深渊。

  • 标签: 现代文学研究 仰望星空 人文学术 亡国灭种 五胡乱华 现代性
  • 简介:拓璐:陈老师您好,了解了一下您的履历,您在1994-1997北大中文系读博期间主要研究什么领域?现在在您看来,当时在中文系所关心的问题和现在在艺术学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共通之处?陈旭光:我在北大中文系的硕士和博士攻读的都是现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新诗、现代诗学的研究。我当时还算是比较先锋的青年诗评家,对先锋诗歌、第三代诗、后朦胧诗等特别关注,记得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后循朦胧诗研究》,博士论文是《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①,我还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的编委和编辑。

  • 标签: 中国现代主义 兼容并包 陈旭 整体观 先锋性 访谈录
  • 简介:"东欧"作为一个冷战时期形成的地缘政治概念,不仅意味着国际区域的划分,更包含着特定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国际政治意义上的"东欧"或许逐渐被"中欧"或"巴尔干欧洲"所取代,但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东欧"仍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外文学关系视野中的"东欧"当属后者。近代以来的东欧虽分属不同的国家,但从地缘政治、历史遭遇到文化传统,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和关联。相似的民族处境、历史体验、文化性格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对于在列强压制和侵占下获得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在学习和反抗西方的矛盾中艰难走向独立和现代化的中国而言,不仅具有特殊的认同价值,更伴随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 标签: 东欧 东欧文学 现代中国 译介与影响
  • 简介:本文对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哈姆莱特〉前传>中的王子形象、女性视角中的王子复仇的涵义及其与身体政治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释.这一切都是在与莎士比亚的剧本的对比中进行的.本文以为,厄普代克对王子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并不纯然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将感性生命置于抽象伦理观念之上的必然结果.这种全新的展示带有极大的暧昧,既表现了复仇事件的复杂,也使人们在价值评判中陷于困惑.

  • 标签: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约翰·厄普代克 复仇题材 正义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