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刘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湖南安化圣力骨科医院,湖南益阳413500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固定+外固定架术治疗效果。方法:取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2组。对照组行有限固定+外固定架术,观察组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骨代谢、临床指标等均优(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固定+外固定架术的干预,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有限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外固定架术;加味桃红四物汤;骨代谢;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部钢板固定系统(HPS)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1.7±11.3)岁;采用HPS固定治疗。B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60.0±10.5)岁;采用锚钉缝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9.4±10.8)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6.5±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1.8)、(12.1±2.4)周,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分别为(0.85±0.12)、(0.91±0.1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屈膝角度(124.5°±14.6°)及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29.3±3.5)分]显著优于B组患者[(113.2°±11.1°)、(26.2±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2例患者发生固定失效。结论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比较,HPS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块的固定更牢固,手术时间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张力带
  • 简介:摘要支架置入对于消化道梗阻起“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需行支架取出时,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及风险。本文通过报道2例覆膜金属支架取出过程,分享术者在支架取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为以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

  • 标签: 支架 非覆膜金属支架 消化内镜 支架取出 内翻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联合跟腱前外侧纵向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38足)跟骨关节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21足),女17例(17足);年龄21~53岁[(33.7±6.2)岁]。依据Sanders分型:Ⅱ型7例,Ⅲ型27例,Ⅳ型4例。均采用距下关节镜联合跟腱前外侧纵向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处理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后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观察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FAOS)对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2个月[(18.7±5.3)个月]。手术时间为45~100 min[(72.4±22.6)min]。无一例植骨,术中出现跟骨后关节面微骨折9例。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未出现早期神经、血管和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与术后第2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获得愈合,无畸形或骨髓炎。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5(3,9)分降至0(0,3)分,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8.3±10.5)分提高至(90.6±5.0)分,FAOS由术前(66.9±9.1)分提高至(89.8±4.3)分(P<0.01)。AOFAS踝-后足评分:优27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2%。结论对于跟骨关节移位骨折,采用距下关节镜联合跟腱前外侧纵向切口的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复位精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跟骨 骨折 关节镜检查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镜(UBE)、显微镜下减压术(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月UBE与MED治疗LSS的所有研究。获取文献的作者、发表年份、研究设计、受试者特征、样本大小、手术方案、年龄、性别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腰部、下肢VAS评分、ODI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6篇为英文文献,1篇为中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5篇为病例对照研究。UBE组纳入251例患者,显微镜组纳入224例患者。相较于MED组,UBE组住院时间更短(MD=-2.28, 95% CI: -3.42~-1.14, P<0.001),术后早期腰痛VAS评分更低(MD=-0.80, 95%CI:-1.44~-0.1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早期和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硬脑膜扩张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MED,UBE治疗LSS术后早期腰痛缓解及住院时间更佳,但在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椎管狭窄 内镜手术 Meta分析 显微内镜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Wiltse入路选择性减压及短节段融合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全节段减压及长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协和江南医院脊柱骨科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失稳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范围54~79岁,平均年龄61.8岁,病程8个月~4.5年,平均病程2.5年,随访时间12~39个月,经Wiltse入路31例,行选择性减压及短节段融合术(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行全狭窄节段减压及长节段融合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6例病例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7.8个月,A组与B组手术时间[(158.5±57.2) min比(261.3±47.6) min]、术中出血量[(250.8±50.7) ml比(468.5±60.2) ml]、术后引流量[(105.4±48.2) ml比(205.2±50.7) ml]、下床活动时间[(2.5±0.5) d比(5.5±1.5) d]、住院时间[(7.5±1.8) d比(10.5±1.3) d]方面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7、15.777、8.167、10.617、7.825,P<0.05),融合节段占比分别为45.3%(34/75)、100.0%(87/87),两组患者的VAS、JOA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A组t=27.529、28.112、17.608,B组t=30.815、23.342、16.7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t=6.696、10.491、4.2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截止末次随访,两组间病例椎间植骨均融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Wiltse入路行选择性减压及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失稳,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早下床,恢复快等特点。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例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2~73岁,平均42.4岁;交通伤3例,坠落伤3例,摔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5例,C2型1例,C3型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10周,平均5.4周。7例患者中,4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三角固定,3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4例前环损伤未做处理,2例前环损伤行闭合空心钉固定,1例前环损伤行INFIX+空心钉固定。记录每例患者腰椎骨盆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固定钉位置,应用Matta的X线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96~205 min,平均143 min;术中出血量300~1 650 ml,平均579 ml;切口长度9~15 cm,平均12.9 cm;X线透视次数15~52次,平均27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后环位移复位良好,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术后Matta的X线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个月。7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前、后环复位未丢失。Majeed评分,术后(54.90±6.64)分(范围48~58分),术后3个月(71.40±7.32)分(范围67~75分),术后6个月(84.90±8.14)分(范围68~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614,P=0.004);术后6个月Majeed评价,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结论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复位质量佳,固定强度大,术后疗效优良。

  • 标签: 骨盆 骨折脱位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骨科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行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治疗的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1.2±2.3)岁,范围在5.8~16.9岁。所有患儿术中采用3个标准切面(掌侧、背侧、冠状外侧)的超声图像辅助骨折复位。术后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MWS)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骨折术后X线检查结果均显示获得解剖复位。58例患儿手术时间12~36 min,平均19.3 min;术中透视次数2~4次,平均2.3次。所有患儿均获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21.9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末次随访时,患儿MMWS评分为85~100分,平均97.6分。其中,优56例,良2例。随访过程中,有4例患儿发生浅表针道感染,其中3例常规伤口换药恢复,1例拔除克氏针后自行好转,所有患儿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疗。1例患儿在术后2年发生同侧桡骨远端再骨折。4例患儿桡骨短缩2.0~4.5 mm,平均短缩3.2 mm。术后未出现如缺血性坏死或者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检查可用于辅助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复位。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经皮固定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桡骨远端骨折 骨骺 闭合复位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病例共41例。16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7±16)°(35°~90°);25例行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3±15)°(31°~88°)。以Metaizeau影像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以Steele评分评价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和提携角大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19个月。术后克氏针组骨折成角平均为(4±2)°(0°~7°),弹性钉组为(3±2)°(0°~8°)。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患侧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钉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izeau评分克氏针组87%(14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弹性钉组84%(21例/25例)为优,16%(4例/25例)为良。Steele评分克氏针组81%(13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6%(1例/16例)为中;弹性钉组88%(22例/25例)为优,12%(3例/25例)为良。结论关节造影可清晰显示肱桡关节软骨面情况,便于判断肘关节整体对位关系。关节造影监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钉固定是治疗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 疗效比较研究 桡骨颈骨折 弹性髓内钉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负重与晚期负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胫骨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75例、女32例,年龄18~77(39.9±10.9)岁,均接受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患肢负重开始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术后4周内患肢开始负重者25例为早期负重组,术后4周内患肢完全不负重者82例为晚期负重组。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置入髓内钉的直径、术后植入材料的失败率、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胫骨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及Gustilo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损伤机制、是否开放性骨折、有无腓骨骨折、有无外固定架等一般资料比较,以及手术时间和髓内钉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与晚期负重组患者术后植入材料失败率分别为0和1.21%(1/82),术后6个月延迟愈合率分别为16.0%(4/25)和29.3%(24/82),术后1年骨不连分别为4.0%(1/25)和11.0%(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88.0±2.4)分,高于晚期负重组的(7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2,P<0.001)。结论与晚期负重相比,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4周)负重能够提升患肢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髓内钉 运动疗法 早期负重 晚期负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与晚期切开复位固定对多发肋骨骨折的影响。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早期切开复位固定与晚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相关文献。对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到的文献严格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受伤72 h切开复位固定(早期组)与受伤72 h后切开复位固定(晚期组)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胸部疼痛改善率、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712例患者,其中早期组360例,晚期组3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组与晚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OR=0.25,95%CI 0.16~0.37,P<0.01)、胸部疼痛改善率(OR=6.15,95%CI 1.63~23.27,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SMD=-0.97,95%CI -1.70~-0.24,P<0.01)、术后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SMD=-15.91,95%CI -18.42~-13.41,P<0.01)、术后卧床时间(SMD=-11.07,95%CI -12.31~-9.84,P<0.01)、术后胸管留置时间(SMD=-0.98,95%CI -1.77~-0.20,P<0.05)及住院时间(SMD=-0.96,95%CI -1.26~-0.66,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手术时间(SMD=-2.44,95%CI -4.89~0.02,P>0.05)和病死率(OR=0.24,95%CI 0.04~1.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能够减少肺部并发症,减轻胸部疼痛,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但不能缩短手术时间或减少病死率。

  • 标签: 肋骨骨折 连枷胸 Meta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金属伪影多采集与可变谐图像结合层面选择性(multi acquisition with variable resonance image combination slab selectivity,MAVRIC-SL)序列对骨折术后金属植入物患者磁共振图像的影响,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32例骨折术后体内含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扫描常规序列及MAVRIC-SL,对比分析二者在金属植入物伪影程度及其对周围结构诊断的影响、脂肪抑制效果以及诊断置信度方面进行评分。结果对比常规序列,MAVRIC-SL得到的图像金属伪影更小,诊断质量受损程度更小[常规序列:5(4,5);MAVRIC-SL:2(2,3);P<0.01];MAVIRC-SL能获得更好的抑脂效果[常规序列:2(1,2);MAVRIC-SL:2(2,3);P<0.01],MAVRIC-SL的诊断置信度更高[观察者1∶3(3,4);观察者2∶3(2.25,4);κ =0.79]。结论MAVRIC-SL能有效减少金属伪影,得到更好的脂肪抑制图像,有更高的诊断置信度,对于骨折固定术后的骨关节病变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 标签: 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金属伪影 磁共振成像 MAVRIC-SL
  • 简介:摘要如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头颈骨块进行有效固定,进而稳定并支撑骨质疏松的骨折端,已成为当今创伤骨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减少固定失败率,临床上除了提高固定的设计,应用骨增强材料提高固定的效果是另一个富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围绕骨水泥增强材料的研究历史、材料特点、目前其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骨生物增强材料进行内固定的原理、手术技术和应用范围的认识,进而为其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帮助。

  • 标签: 髋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固定术,内 骨水泥 骨增强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骨科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05例,女218例;年龄为70~98岁,平均78.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9例,31-A2型141例,31-A3型43例;362例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72 h,平均46.6 h。统计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3例患者中49例(11.58%)术后发生谵妄,其中29例发生于术后第1天,2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374例(88.42%)患者未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谵妄患者与未发生谵妄患者在受伤至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及电解质紊乱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OR=3.386,95%CI: 1.362~6.638)、隐性失血量>600 mL(OR=10.292,95%CI: 1.244~35.091)、术后电解质紊乱(OR=4.157,95%CI: 1.595~7.6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与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髋骨折 隐性失血 谵妄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祸伤、坠落伤、摔伤等高强度能量是导致骨折的直接原因。骨折的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伤口感染等。胫骨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机制造成的,也可由踝关节旋转的低能量机制引起。随着骨科医师对骨不连认识的逐渐深入,目前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是治疗骨不连患者的首选,其中钢板固定术在治疗胫骨骨不连中发挥着独有的优势。本文通过回顾就近已发表的文献,就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折不愈合 胫骨 骨折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螺钉固定微创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20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纳入标准:确诊为新鲜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临床资料完整;Pilon或粉碎性骨折。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涉术式存在禁忌证;下胫腓关节分离;压缩性、粉碎性骨折;心脑血管病变者,重要器官功能异常及恶性肿瘤;精神功能障碍。应用信封法分组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使用经皮螺钉固定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两组临床指标状况、两组患者预后状况以及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社会功能(t=16.332)、心理功能(t=15.663)、情感智能(t=17.452)、认知功能(t=17.998)、躯体功能(t=18.552)、总体健康(t=17.552)、疼痛(t=19.695)、生理功能(t=20.998)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均为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耗时(t=16.332)、骨折愈合时间(t=17.928)、住院时间(t=15.489)均比对照组短,且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t=18.032)(均为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固定外露、愈合后踝关节疼痛的总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8.3%,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发生率更低(χ2=7.002,P<0.05);研究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术后的优良率比对照组更高(χ2=7.009,P<0.05)。结论经皮螺钉固定微创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提升患者QOL评分,促进骨折愈合,减少住院时间,提升预后效果,临床感染率低,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螺丝 内固定器 踝关节骨折 生活质量 预后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节段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单节段OLIF手术治疗9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5例,女38例;年龄(55.73±9.48)岁(范围32~78岁)。L 3,4节段18例(19.35%),L 4,5节段73例(78.50%),L 5S1节段2例(2.15%)。单纯OLIF手术43例,OLIF联合侧或后方内固定术50例。随访时间为(22.86±5.90)个月(范围12~32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分为腰痛组和无腰痛组。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存在骨性终板损伤)、影像学资料(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融合器沉降)和腰椎功能。对潜在的危险因素首先行单因素分析,其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OLIF术后腰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腰痛VAS评分≥3分,纳入腰痛组;余74例纳入无腰痛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随访时间、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8,P=0.414),而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8,P<0.001)。腰痛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63.16%)明显高于无腰痛组(2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8,P=0.002)。两组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6),而末次随访时无腰痛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腰痛组(t=2.537,P=0.013);无腰痛组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8.11%,明显低于腰痛组的36.84%(t=10.38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P=0.009)、术中骨性终板损伤(P=0.031)、椎间隙高度下降(P=0.029)、融合器沉降(P=0.016)是单节段OLIF术后腰痛的危险因素。结论腰痛是OLIF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与术后腰痛密切相关。OLIF术中应注意保护骨性终板,合理使用固定,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腰痛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但随着手术的开展,也有各种并发症不断报道,而影像学对OLIF术前评估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广泛查阅近年来相关论文,对影像学在手术窗大小、血管解剖、神经和输尿管损伤风险评估等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减少或避免术中相关解剖结构的损伤,以期更好地指导手术开展。

  • 标签: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影像解剖学 并发症 术前评估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翻修术及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失效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83岁[(71.2±2.0)岁]。病程60~267 d[(83.1±3.6)d]。骨折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9例。23例行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人工关节翻修组),20例行LPFP翻修术(LPFP翻修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3.6个月。人工关节翻修组和LPFP翻修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d和(13.2±2.9)d(P<0.0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2.8)d和(16.4±3.4)d(P<0.05)。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7±3.2)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70.7±4.8)分、(74.6±4.1)分、(78.6±3.3)分、(82.9±5.2)分、(83.8±5.8)分、(84.9±6.4)分;LPFP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1±3.7)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59.9±2.1)分、(64.79±3.4)分、(70.1±4.2)分、(73.9±4.2)分、(76.2±6.3)分、(77.9±6.8)分。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LPFP翻修组逐渐提高(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人工关节翻修组1例发生股骨骨折,LPEP翻修组3例发生股骨骨折,均给予钢丝捆扎固定后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失效患者,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LPFP固定翻修术相当,但前者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不愈合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药熨联合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男54例,女36例,年龄18~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观察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中药药熨腰部;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治疗方案上运用皮针刺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足三里等穴。观察并对比3组腰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活动度、临床疗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腰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分别为(2.5±0.3)分、(2.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8)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41、0.032);观察2组VAS评分低于观察1组。观察1组、观察2组日本骨科协会改良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分别为(14.6±1.6)分、(13.19±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7±1.2)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31、0.025);观察2组ODI评分低于观察1组(P<0.05);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0.00%(24/30)、93.30%(28/30)、66.67%(20/30);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37);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熨联合皮针刺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提高腰椎功能。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皮内针 中药药熨 疼痛 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