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休门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30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远端固定椎选择的节段分为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即LIV位于SSV,共22例;SSV-1组,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共12例。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SV组与SSV-1组患者术后GK矫正率分别为42.8%±7.6%和43.2%±8.4%(t=0.151,P=0.881),末次随访时GK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2%±5.2%和3.9%±7.2%(t=0.767,P=0.449)。其余影像学参数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SV-1组患者的SRS-22功能维度为(4.1±0.6)分,明显高于SSV组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8),余各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SSV组3例(13.6%)患者发生DJK,SSV-1组2例(16.7%)发生DJK,两组DJK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2)。结论对于休门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与远端融合至SSV相比,固定至SSV-1可在保留腰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相似的矢状面矫形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DJK的风险。因此,推荐将SSV-1作为治疗休门病后凸畸形的理想远端固定椎。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已发表的关于希束起搏(HBP)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文献,并评价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12月,以确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植入成功率、QRS时限、起搏阈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功能,并发症和病死率。对数据进行提取和汇总,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涉及503例患者。永久性HBP可导致QRS时限明显缩短,从(165.5±8.7)ms降至(122.9±12.0)ms(MD=43.5,95%CI 36.34~50.56,P<0.001)。与基线起搏阈值相比,随访时起搏阈值有上升趋势(MD=-0.24,95%CI -0.38~-0.10,P=0.001)。心功能(NYHA分级,MD=1.2,95%CI 1.09~1.31,P<0.001)、LVEF(MD=-12.60,95%CI -14.32~-10.87,P<0.001)、LVEDD(MD=4.30,95%CI 3.05~5.55,P<0.001),在>3个月随访时较基线明显改善。10项研究报道了安全信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起搏阈值的增加。结论HBP用于CRT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HBP可显著缩短QRS时限,改善随访期间左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希氏束起搏 荟萃分析 系统回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心螺钉联合经皮克针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背侧手术入路切开行空心螺钉联合经皮克针固定治疗,随访观察6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舟骨或月骨坏死情况。结果13例患者舟骨骨折全部愈合,按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3%(12/13),患者均未出现舟骨或月骨坏死。结论空心螺钉联合克针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骨折 关节脱位 舟骨 月骨 腕关节 骨钉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氧合(ECMO )在肾移植受者术后耶肺孢子菌肺炎(PJP)导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接受ECMO支持的术后确诊耶肺孢子菌肺炎导致重度ARDS的9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总结行ECMO支持的时机、治疗期间并发症及ECMO运行情况。结果9例确诊PJP的受者均采用静脉-静脉(V-V)ECMO模式,ECMO开始前的氧合指数25~92,从入院至开始ECMO辅助的时间5.56 d(1~17 d)。除1例因腹腔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其余8例均成功撤机,1例因撤机后并发脓毒血症死亡,最终存活7例。成功撤机的8例受者中,V-V ECMO支持时间215.5 h(131~288 h)。存活的7例受者中,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较发病前恶化,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结论ECMO是肾移植术后耶肺孢子菌肺炎导致重度ARDS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建议早期积极应用ECMO以改善受者预后。

  • 标签: 肾移植 体外膜氧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希-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人工心脏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束起搏。使用希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束区域(即远端希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束起搏。术中希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束起搏,夺获希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束起搏患者的希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束起搏导线植入。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远端希氏束起搏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 三尖瓣隔叶 造影 放射影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蜱携带伯疏螺旋体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征。方法2020年4 - 6月,在新疆伊犁、阿拉山口、呼图壁、青河、福海、五家渠6个地区采集312份硬蜱样本,应用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蜱携带伯疏螺旋体情况,对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巢式PCR产物基因分型鉴定。结果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97%(28/312)和11.86%(37/312)。其中,荧光定量PCR法青河阳性率最高,为35.29%(12/34);福海阳性率最低,为2.00%(1/50)。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共26份。基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12份与伽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高度同源,10份与狭义伯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高度同源,4份与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高度同源。结论新疆蜱携带伯疏螺旋体阳性率较高,且存在3种致病性伯疏螺旋体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伽疏螺旋体,其次为狭义伯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 标签: 伯氏疏螺旋体 PCR检测 基因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导致心室电传导延迟、收缩不同步,是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因素,亦是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传统双心室起搏可纠正LBBB、改善心功能,但其受到技术及解剖的限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随着对希-浦肯野系统认识的深入、导线置入工具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希-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希-浦肯野系统起搏可纠正LBBB、恢复电机械同步性,有望作为传统双心室起搏的替代疗法用于心衰伴LBBB患者。该文对希-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衰伴LBBB患者中应用的理论及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束支传导阻滞 希浦系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鉴定口腔变黑普雷沃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igrescens),探讨其对食管鳞癌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胰豆胨肝粉琼脂(GAM)培养基厌氧原代培养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挑选黑色菌落分离纯化;革兰染色、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的单克隆细菌;该细菌感染食管鳞癌细胞NE6-T后细胞生物学性状变化。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厌氧原代培养120 h后可见多个菌落,其中灰黑色菌落经连续划线法分离纯化为黑色、圆形光滑单克隆菌落。该细菌革兰染色阴性、串珠状排列,16S rDNA序列与P.nigrescens F0103同源性为99.78%(P.nigrescens LY01)。LY01感染促进NE6-T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荷瘤生长,并诱导Ki67表达上调和p-STAT3激活。结论慢性牙周炎口腔P.nigrescens可能促进了食管鳞癌发展。

  • 标签: 牙周炎 变黑普雷沃氏菌 分离 鉴定 食管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对布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布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接受细菌学检验,B组接受血清学检验,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布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为70.00%(42/60);B组阳性检出率为95.00%(57/60),在布菌感染检出率方面,B组高于A组(P<0.05)。B组特异度(93.33%)、灵敏度(96.67%)均高于A组(69.23%、7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布菌感染检验中,血清学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学检验,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降低漏诊率。

  • 标签: 血清检验 布氏菌感染 细菌检验 应用价值
  • 作者: 郭海娜 陈征 向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 200025(现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4500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 200025(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 20002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敲除abaR基因对鲍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鲍不动杆菌ATCC 17978(野生株)abaR基因,获得ATCC 17978abaR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通过PCR电泳和测序验证。应用酶标仪测定鲍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培养18 h内的生长曲线,同时应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于培养8、24、48 h,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均以吸光度值表示,每个时间点样本数为3。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LSD检验。结果(1)打靶片段ΔabaR::Kn的PCR产物大小为3 029 bp。ATCC 17978野生株成功敲除abaR基因后获得ATCC 17978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株PCR产物大小3 300 bp,说明abaR基因被成功敲除。(2)培养2、3、4 h,鲍不动杆菌野生株吸光度值稍高于敲除株;培养5~18 h,鲍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各时间点吸光度值相近。(3)培养8、24 h,鲍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0.644±0.066、0.574±0.184)与敲除株(0.559±0.008、0.394±0.030)相近(t=2.209、1.167,P>0.05);培养48 h,鲍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1.157±0.259)明显强于鲍不动杆菌敲除株(0.576±0.026,t=3.865,P<0.05)。鲍不动杆菌野生株培养48 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强于培养8、24 h(P<0.05),鲍不动杆菌敲除株培养24 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弱于培养8、48 h(P<0.05)。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方案,可成功敲除鲍不动杆菌ATCC 17978 abaR基因,获得鲍不动杆菌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abaR基因后,鲍不动杆菌自身的生长代谢不受影响,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减弱。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基因敲除技术 群体感应 生物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希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希束)和非选择性希束起搏组10例(夺获希束和希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希束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希束起搏组为(6.20±4.02) min,非选择性希束起搏组为(5.30±4.59) 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希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 Ω,感知平均为(3.30±0.63) mV,阈值平均为(1.80±0.50) V;非选择性希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 Ω,感知平均为(7.40±0.99) mV,阈值平均(1.21±0.41) 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希束起搏组和非选择性希束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希束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希束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束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心动过缓 希氏束起搏 三维 标测 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龄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开展萧式双C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开展专科运动训练+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专科运动训练+萧双C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BI)、神经功能(NIHSS、MMSE、MoCA)、睡眠质量(PSQI)、负性情绪(SAS、SDS)。结果对照组FMA评分(62.15±3.47)分,低于观察组(76.39±3.17)分,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较高(P<0.05);对照组BI评分(61.32±8.34)分,低于观察组(74.59±8.47)分,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较强(P<0.05);对照组NIHSS、MMSE、MoCA评分依次为(10.12±2.35)分、(21.62±3.19)分、(20.67±3.51)分,观察组依次为(5.32±1.22)分、(25.87±3.24)分、(24.95±3.47)分,观察组神经功能较优(均P<0.05);对照组PSQI总分为(10.15±1.73)分,观察组为(8.52±1.45)分,观察组睡眠质量佳(P<0.05);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5.57±4.35)分、(47.95±3.69)分,观察组依次为(40.29±4.63)分、(41.16±3.27)分,观察组负性情绪较低(均P<0.05)。结论萧双C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优势明显,对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能力、睡眠质量及情绪引导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脑梗死 萧氏双C护理模式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13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1枚克针固定DIP于过伸位置,再将两条缝线分别用改良Kleinert法穿过终腱远断端两侧部,将肌腱拉向末节指骨止点处,缝针从指侧方穿出皮肤后拉紧加压打结固定,最后再将终腱中央部与止点处骨膜、关节囊缝合。术后6周去除克针。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平均(7.23±3.49)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止点重建 锤状指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治疗儿童安Ⅲ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传统FRⅢ型矫治器进行治疗(对照组,n=59例)及接受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进行治疗(研究组,59例)的安Ⅲ类错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儿治疗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硬组织指标[ANB角、SNA角、SNB角、下颌平面角(MP-FH)、上颌位置、上颌长、下颌长、面下部高、上中切牙角(U1-NA角)、下中切牙角(L1-NB角)] 、咀嚼功能(OD值)。结果治疗12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53%,高于对照组(77.97%,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ANB角、SNA角、SNB角、下颌平面角(MP-FH)、U1-NA角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上颌位置、面下部高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上颌长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L1-NB角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上颌长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L1-NB角减小(P<0.05),两组上颌长、L1-N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OD值均上升(P<0.05),且研究组OD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FRⅢ型矫治器,改良型矫治器更适用于治疗安Ⅲ类错患儿,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儿面型,还能提升患儿咀嚼效能。

  • 标签: 安氏Ⅲ类错 FRⅢ型矫治器,改良型
  • 简介:摘要筛骨-上颌骨支撑结构(EMBB)是眼眶内壁及下壁交界区域的特殊复合骨结构,该支撑结构对于眼眶及筛窦、上颌窦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眼眶爆裂性骨折中复合骨折虽较单眶壁骨折发生率低,但具有更加明显的眼球内陷、双眼复视等临床症状。EMBB骨折的病理机制可能更加支持眶底扣压学说,即外力的挤压作用导致筛颌缝处骨膜撕裂、骨缝分离,眶内容由于挤压和重力作用形成"漏斗样"疝出,抑或挤压导致筛骨纸板、上颌骨上壁及筛颌板3处骨质受损断裂移位,造成眶壁大面积塌陷,眶腔明显扩大。近年来针对眼眶内壁及下壁联合骨折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而对于累及EMBB的眼眶爆裂性骨折专题研究报道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眼眶骨折修补技术仅能恢复两眶壁间的联系,而暂无整体恢复EMBB"支架"作用的方案。因此,如何恢复其支架作用,并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对鼻窦的正常引流是今后EMBB型手术修复需要面临的挑战。本文将重点探讨EMBB的解剖及骨折后临床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和手术修复方案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标签: 眼眶骨折 复视 眼球内陷 筛骨-上颌骨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