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后路矫形融合术中远端固定椎的选择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30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远端固定椎选择的节段分为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即LIV位于SSV,共22例;SSV-1组,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共12例。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SV组与SSV-1组患者术后GK矫正率分别为42.8%±7.6%和43.2%±8.4%(t=0.151,P=0.881),末次随访时GK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2%±5.2%和3.9%±7.2%(t=0.767,P=0.449)。其余影像学参数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SV-1组患者的SRS-22功能维度为(4.1±0.6)分,明显高于SSV组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8),余各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SSV组3例(13.6%)患者发生DJK,SSV-1组2例(16.7%)发生DJK,两组DJK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2)。结论对于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与远端融合至SSV相比,固定至SSV-1可在保留腰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相似的矢状面矫形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DJK的风险。因此,推荐将SSV-1作为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理想远端固定椎。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13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7月2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