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4 个结果
  • 简介: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出席由中联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综合安全国际研讨会,与大家共同就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际安全问题进行交流。正如大家所知,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世界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愿望。

  • 标签: 综合安全 和平与发展 世界形势 国际安全问题 国际形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 简介: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 标签: 伊拉克 安全形势 “基地”组织 原因 恶化 恐怖袭击事件
  • 简介:跨境安全问题是影响中国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5个下湄公河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关系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水平能否冲破瓶颈的重要条件.现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湄公河委员会等多边机制对于跨境安全问题捉襟见肘、应对不力.2015年11月中国提出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其合作内容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3个重点领域.因此,该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次区域内跨界安全问题、深化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展现其国际秩序建设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本文先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跨境安全治理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跨境安全问题、根源与影响,最后指出通过夯实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的互信基础,构建跨境安全治理的合作平台,发挥中国在跨境安全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发挥次国家政府的能动作用,处理好与域外国家和其他合作机制的竞合关系,开展跨境安全治理的早期收获等路径来发挥澜沧江-湄公河机制的跨境安全治理作用,有效应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安全问题.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 跨境安全 安全治理 澜湄次区域
  • 简介:自1979年以来,东亚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与和平,没有大的战乱与冲突发生.是什么机制维持了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学界颇多争议.鉴于彼得?卡赞斯坦等学者主张的折中主义分析方法,当前地区的安全秩序主要是由大国间的互动决定的,大国间互动的方式可以从物质、制度与规范3个层面综合全面地进行考察.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一种处理崛起国与霸权国结构性矛盾的方法与愿景,也是一种对未来维持地区安全秩序的蓝图.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对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研究,当前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由如下3个方面决定: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美国与中国安全与经济政策的互动及相互影响;在制度层面主要是大国以现实主义的目的参与东盟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在规范层面则是大国推行自由主义规范与主权规范的相互竞争.

  • 标签: 东亚安全秩序 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 简介: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之一,其安全的主要问题是海盗的袭击。在反海盗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海峡沿岸国家的主权问题成为确保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关键。美、日、印度三国以反海盗袭击和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在南海海域加强军事合作,其真正目的据说是牵制中国,这无疑增加了南海航道的不安全因素。

  • 标签: 马六甲海峡 南海 航道安全
  • 简介: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实施以及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组建表明,作为欧洲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独立防卫体系的构建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美欧安全关系中诸多矛盾和分歧不断深化,建立美欧新的利益平衡机制已势在必行.

  • 标签: 欧洲快速反应部队 美欧安全关系 调整阶段 利益平衡
  • 简介:白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之后成为独立国家以来,在继承和改组原苏联时期遗留在其国内的边防武装力量的基础上,陆续与周边国家签订了有关边界的条约,划定了与邻国的边界。为贯彻落实《白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切实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应对边境地区出现的威胁国家与边界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白俄罗斯政府通过适时分析国家边境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态势,通过改组和加强边防机构体系,制定和颁布有关边界和边防部队法律,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边界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有力地维护了本国的边境安全利益。

  • 标签: 白俄罗斯 边防部队 边界 国家安全
  • 简介:2015年12月18日,《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2016年选题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小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尉际关系研究院、国防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国际安全研究 选题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外交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
  • 简介:冷战结束尤其是2014年后,美国对亚洲安全事务的影响和作用总体有所降低,中国参与、贡献和引领亚洲安全新格局构建的地位和作用上升.中国、美国及地区国家深度博弈,多数国家期待建立一个全面、有效、可被广泛接受的亚洲安全新格局.当前,亚洲安全格局存在着时空错位、理念分歧、结构冲突、机制分散等四大关联交互的突出问题,导致亚洲安全面临系统困境.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看,亚洲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亟待探索构建亚洲安全新格局.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在亚洲安全新格局建构中的角色作用,加强理念和方向引领,加强同世界主要力量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亚洲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亚洲安全合作,努力实现从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国向供给国转变,为自身建设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为亚洲安全建设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 标签: 亚洲安全 区域公共产品 系统困境 历史性建构
  • 简介: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迅速陷入了多重危机叠加的困难境地,基本结束了其一体化快速推进的黄金期。近年来,以恐怖袭击频发和大量难民持续涌人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越发严峻,对欧盟自身的团结稳定与认同、欧洲经济的复苏及其国际形象建构等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总体上看,

  • 标签: 非传统安全问题 欧盟 困境 恐怖袭击 不利影响 国际形象
  • 简介: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区,经济上已出现相当明显的相互依赖,局部经济合作也有较大进展。但东亚与欧洲不同,至今尚未形成全区性的多边协调与合作机制。现在,东亚格局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已在许多方面影响该地区各国的重大利益。一、冷战结构的瓦解对东亚安全形势的影响

  • 标签: 经济合作 全区性 经济发展水平 后冷战时期 东盟国家 世界经济
  • 简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战略 粮食危机 中央“一号文件” 粮食 生产能力
  • 简介:“全球公域”系指主权国家管辖之外的人类共有资源、区域与领域。全球公域战略是北约为顺应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所推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为促进自身转型所采取的关键步骤。在全球公域战略新语境下,北约在继承后冷战时期以“进攻性防御”、“全球性防御”和“预防性防御”为逻辑主线的理念前提下,进一步扬弃创新,继而形成以“综合安全”、“相对安全”与“合作安全”为思想内核的安全新理念。在新战略、新理念的指导下,北约充分动员一切可用的军事和民用资源,审慎而有选择地将有限的力量部署在国际海洋、国际空域、外太空与网络空间等不为任何主权国家所有而全人类安全与繁荣所系之域,以保障其成员国的安全利益与战略优势。面对北约“合作加防范”双轨制全球公域战略,中国宜积极回应、力促合作,同时树立防范意识、加快自身能力建设,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与北约携手为全球公域安全治理贡献力量。

  • 标签: 北约 全球公域 综合安全 相对安全 合作安全
  • 简介:菲律宾南海利益诉求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重叠一直是两国海上安全关系的焦点.黄岩岛对峙事件和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使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直落谷底.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突变是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背景下菲律宾亲美政策的产物,也是其国内军事和油气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中菲两国以往相对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矛盾及其负面影响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然而,当人们将审视中菲关系的视角聚焦南海矛盾的时候,原本丰实、厚重的中菲关系已经被抽空.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短时期对立正成为伤害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隐患.菲律宾在依附美国谋求南海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将一个原本睦邻友好的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中国——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中国则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其在菲律宾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的困境.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和菲律宾的对华战略定位.然而,如果从中美战略博弈的高度理解中菲海上安全关系,中国的政策应对将更具战略效能.

  • 标签: 菲律宾南海政策 中菲海上安全关系 南海争端 中国海洋权益
  • 简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在总体保持较为稳定的前提下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并影响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政策的调整。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的中韩合作,对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东北亚 地区形势 安全机制 中韩合作
  • 简介: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11次核试验。此后两国又进行了数次导弹试验。这些试验表明,印巴已经放弃了多年遵循的“核模糊”政策,代之以核威慑政策,公开进行核竞赛,两国作为核门槛国家迈进了核俱乐部的大门,尽管核大国目前还不准备接受它们。核试验...

  • 标签: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巴基斯坦 印度人民党 地区安全 克什米尔问题 塔利班
  • 简介:一、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安全形势的特点1.非传统安全威胁更为紧迫,合作安全是主流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了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外,国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为紧迫。为应对上述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全球性问题,国际安全合作,尤其是大国协调合作的空间变得更大,

  • 标签: 国际金融危机 安全形势 安全体系 非传统安全威胁 主张 中国
  • 简介:国家安全战略是俄罗斯整体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和地区局势的动荡,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军事安全形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均有一定程度的恶化,俄罗斯正面临着自冷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安全压力。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提出的背景,对比了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本文认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更新和升级是对当前困境的重新认知和有力回应,未来俄将会根据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战略进行调整,以谋求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系列战略的调整决定了未来俄罗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将对欧亚地缘政治环境和国际关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俄罗斯 国家安全战略 地缘政治
  • 简介:学术界关于南海争端与中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大多基于对象国政策、南海地区权力格局以及中国政策的动态分析,缺乏对于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和政策的系统梳理。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包括搁置、大局和寻求共识等多维度的内容,同时对于争端本质倾向于和平的看法。它经历了从基于战略理性的单边默契到文化认同的单边默契的演进,体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特点。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固化受到特定政策效果的正反馈、道德正义性以及政治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力量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外生环境的震动与刺激和领导集体的战略决心增强的情况下,它会发生积极的调整与变化。剖析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内涵、特性及其演变,能为理解中国外交的微观基础以及处理好中国的相关争端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战略思维 单边默契 搁置 大局 共识 南海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