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期间护理管理的方法及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感染内科患者服务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措施。实验组根据感染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需求改进护理管理措施。基于护理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感染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作用显著,可以有效防控感染,提高感染内科综合医护效益,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内科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回顾,了解我国HIV感染者中HBV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对2010-2019年文献检索、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等过程,收集我国有关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的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合并样本量为69 816例;我国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为11.29%,西部地区(10.73%)和南部地区(14.18%)的合并感染率较高,北部地区(6.36%)最低;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注射吸毒传播、同性性传播、异性性传播、传播途径不详和母婴传播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11.22%、12.76%、9.58%、11.32%、10.34%和2.87%。在HIV各种传播途径中,经母婴传播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最低;南部地区男性HIV感染者的HBV感染率是女性的1.29倍。结论我国HIV感染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HBV感染率;应加强HIV/HBV共感染者的预防控制。

  • 标签: HIV感染者 HBV感染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对于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实施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未实施管理变革的各科室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使医院感染管理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

  • 标签: []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感染所致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2018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感染科护理中应用强化感染管理的效果。方法 为配合本次研究,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抽取在我院感染科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经患者同意后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证实施强化感染管理,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检验、分析。结果 经医院感染监测,包括物品表面消毒、手表面清洁、病房空气质量在内的合格率,以研究组显高,对比参照组领先,检验两组数据有意义(P<0.05)。结论 将强化感染管理应用到感染科护理中,能够促使感染科的护理质量增强,同时提升感染监测的合格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 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腹腔感染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效果。方法:对某院一例腹腔感染患者进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分析治疗的合理性及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不达标因素。结果:治疗期间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一直未达标。影响该患者首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原因可能有:分布容积改变,给药剂量低等。结论:在进行万古霉素的治疗时,需要考虑负荷剂量。加大剂量仍不达标,应尽早考虑更换其他抗菌药进行治疗,以减少耐药菌产生。

  • 标签: 复杂腹腔感染 治疗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医疗现代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强调HIV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分析HIV感染中出现的皮肤细菌感染与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两方面,以总结HIV治疗经验,进而推动国家医疗水平提高,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此次研究选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应文献的查找,为文章的分析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 标签: HIV 皮肤细菌感染 螺旋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抗感染药物 氟康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科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医院感染科通过进行完善医院管理组织、贯彻落实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加强医院管理控制等方面内容,为减少医院感染率与增强感染科整体工作水平起到了有效作用。结果:在对医院进行控制感染管理工作后发现,本院2015-2019年发生感染现象的住院患者越来越少,已由2015年的2.3%下降到2019年的1.9%,其管理效果突出[1]。讨论:医院感染科在控制医院发生感染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情况,增强护理安全性,维护医院良好名声,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 标签: 感染科 感染管理 控制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147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合并血流感染为条件分为合并血流感染组(66例)与非合并血流感染组(81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各组同时期尿白细胞含量、血小板浓度(PLT)、C反应蛋白(CRP)水平、空腹血糖水平、白蛋白(ALB)水平、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合并血流感染组CRP水平、空腹血糖水平、D-D、PT、APTT和FIB明显高于非合并血流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血流感染组PLT、ALB水平及ATⅢ明显低于非合并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分布、TT及尿白细胞含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S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血流感染与CRP、空腹血糖水平、D-D、PT、APTT和FIB呈正相关性(P<0.05),与PLT、ALB及ATⅢ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PLT、CRP水平、空腹血糖水平、ALB水平、D-D、PT、APTT、FIB及ATⅢ水平为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

  • 标签: 泌尿系统感染 血流感染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但其诊断、抗感染治疗等诸多方面仍缺乏高等级的文献证据,无法基于循证学方法给予标准化答案。现以相关指南为依据,并综合国内外文献,从感染科角度概述PJI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为临床治疗PJI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生物膜 假体周围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急诊临床路径治疗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某医院治疗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具体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复苏治疗、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菌治疗、氧疗等,观察组给予集群抗感染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ICU治疗时间和临床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ICU治疗时间为(9.29±0.92)D,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为(6.08±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集束化 抗感染治疗 急诊感染性 休克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后采用优化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2020 年 1 月我院 120 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观察组(60 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优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感染控制时间及出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者行支气管镜灌洗治疗配合优化护理措施能明显提高患者住院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肺部感染 支气管镜灌洗 优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进一步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率,加强血液病感染预防控制,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方法: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开展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检查情况。结果:从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中看,HBsAb的阳性率最高,占比为16.0%(96/600),其次则是HBsAg,占比为9.7%(58/600)。此外,还涉及HBeAb、HBeAg以及HBcAb。如果患者存在2种及其以上的重叠感染问题,则以HBsAb+HBeAb这一模式的占比更最高,为2.2%,其次则为HBsAg+ HBsAb+HBcAb,占比为1.7%,此外,也涉及到其他的重叠感染模式。结论:采用针对患者进行7项输血前感染指标的分析,可以切实的提升输血安全性,并有助于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输血 感染性指标检测 输血感染 交叉感染 院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