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等神经疾病,虽不直接成胁病人的生命,但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如三叉神经痛发作时,象针剌、刀割、烧灼、撕裂样剧烈疼痛,严重时伴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面部发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涎。面部轻微的活动就会诱发疼痛的发生。因此,病人不能张口吃东西,不能讲话微笑,不能刷牙洗脸。这类

  • 标签: 颅内神经疾病 治疗 手术入路 锁孔手术 微创外科
  • 简介:<正>我院自1997年8月~1999年4月采用国产X-刀治疗疾病93例(98个病灶),经临床应用及58例随访,近期效果满意。

  • 标签: X-刀 治疗 颅内疾病 肿瘤
  • 简介:目的:总结X-刀治疗疾病的并发症。方法:以X-刀治疗疾病158例,随访25.3±9.2个月,根据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检查,以判断是否发生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总有效率为80.42%,共有1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9例为急性反应,5例为迟发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可能产生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与病灶部位有关,一旦发生可采取对症处理;而迟发性并发症则主要与病灶体积有关,应通过选择适应证及适当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避免。

  • 标签: X-刀 治疗 颅内疾病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血肿穿刺针治疗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一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cm.长60cm的钕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抽液术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脑脓肿
  • 简介:摘要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一种表现,如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科收治急性压增高患者35例,通过密切观察,积极配合医师治疗,采取游侠的护理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压增高 护理
  • 简介:掌握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
  • 简介:本院自1990年元月至1997年5月共收治微小脓肿75例,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手术病理证实,手术治疗27例,其中锥定位手术11例,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微小脓肿 治疗 外科手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控制压(ICP)是神经外科麻醉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麻醉操作、麻醉药和通气方式都对ICP产生影响,其高低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颅内压 麻醉管理 麻醉药 神经外科 转归 调节
  • 简介:1临床资料男23例,女3例;年龄5~66岁.车祸伤18例,钝器伤3例,坠落及砍伤各2例,火器伤1例.损伤和类型:上矢状窦损伤24例,前、中1/3各12例,其中前1/3段横断3例,部分裂伤9例;中1/3段横断2例,部分裂伤10例.横窦损伤2例:全断1例,上壁裂伤1例.裂伤长度:记载明确15例,其中<0.5cm者7例,0.6~1.0cm者5例,1.1~1.5cm者2例,1.6cm者1例.无1例系单纯静脉窦损伤,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颅脑伤或复合伤.休克7例,重度、中度各2例,轻度3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静脉窦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瘤切瘤技术在巨大型肿瘤切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瘤切瘤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cm的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有效的较小创伤的入路;肿瘤起始显露以适宜实施瘤切除即可;对有明显瘤蒂的脑膜瘤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瘤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方式自肿瘤切除肿瘤;最后牵引瘤壁,显微分离、切除瘤壁.结果19例肿瘤获全切,8例获次全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Karnofsky计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1例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瘤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瘤切瘤技术,可较好地切除肿瘤,显著减轻术中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获得较佳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脑膜瘤 胶质瘤 手术 颅内肿瘤
  • 简介:高某,男,45岁,农民,1997年7月17日与他人发生纠纷后,被对方用镰刀砍击头部,当即镰刀的刃部被嵌入左颞骨岩部颅腔。经在场人员往外拔嵌入的镰刀未成功,后被送往医院抢救。伤后20min进入昏迷。送医院途中发生抽搐3次,每次持续时间约10min左右。同时有大小便失禁。入院时神志不清,呈昏迷状态。左耳上方颞骨岩部镰刀嵌入颅腔,露出外部分长8cm。伤口处有少许血液渗出。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腱反射亢进,右侧病理反射阳性,右侧肢体偏瘫。伤

  • 标签: 颞骨岩部 颅内 昏迷 医院 腱反射 病理反射
  • 简介: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研制出血肿助吸器,经使用,效果良好。助吸器由不锈钢材料做成,分为外导管、导管、穿刺针及其导管、定位环4部分组成(见下图)。手术时,首先根据颅脑CT片上血肿的部位进行定位,然后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咬骨窗,使之呈圆形,直径2cm左右,以能放入助吸器为度。电灼并切开硬

  • 标签: 颅内血肿 吸器 基底节区脑出血 手术治疗 内导管 脑组织损伤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脊索瘤好发于底,侵袭范围广泛,手术全切除困难,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探讨脊索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自1992年1月~2002年8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64例脊索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发病年龄为5~67岁,平均37.5岁。男女比例约为1.6:1。头痛、复视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64例患者共接受69次手术,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除24例,部分切除19例。结论:目前脊索瘤手术全切率仍低,预后差,宜行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入路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解剖位置和侵袭的方向而定。

  • 标签: 脑肿瘤 脊索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的血肿立体定位方法。方法在头皮表面以血肿侧耳廓为中心贴3个标记物呈H形,行CT扫描,确定YL-1万特福穿刺针定位穿刺点。结果对所有脑出血患者的血肿进行H标记CT定位立体定向穿刺,术后复查CT,均准确地到达了靶点,准确率100%。结论利用H标记CT定位法,操作简便、准确、易掌握,尤其可以提高初开展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广大医生的成功率。

  • 标签: 颅内血肿 穿刺 H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结核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例患者行MRI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增强T1WI像.结果:单纯结核性脑膜炎4例,脑实质结核8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实质结核8例.结论:MRI检查可为结核的MRI诊断提供定位、定性诊断依据.且增强MRI检查对结核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又明显高于MRI平扫.

  • 标签: 结核 脑膜 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精确定位切除小病灶时的优越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手术计划系统,对28例小病灶行术前精确定位后,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病灶.结果直视下全切除小胶质瘤10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4例,结核瘤3例,脑脓肿4例,金属弹头2例.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引导并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小病灶,具有定位精确,手术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

  • 标签: 立体定向 小病灶 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