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土地纠纷的逐年增长折射出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与农业安全之间均衡协调的失败,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效的解决土地纠纷以达到均衡城市化和农业安全,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土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决定了司法权干预土地行政权的范围,也决定了对土地权利保障的范围。土地行政诉讼范围的合理界定是有效解决土地纠纷的关键,也是司法回应时代的召唤。

  • 标签: 土地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征地行为 征地补偿
  • 简介: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情况判决制度,从十几年的司法适用来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存在不少问题,理论上也存在较大争议。然而,情况判决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发展状况相契合,有必要继续保留该项制度。在参考域外做法、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情况判决制度:严格界定“国家利益”以及“公共利益”,将“个人利益”纳入考量范围,利益衡量时考虑“重大损失”的要求,明确具体的补救方式及期限以及用“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取代“确认违法判决”。

  • 标签: 情况判决 制度构造 规范意旨 检视
  • 简介:虽然新行政诉讼法对给付行政下积极给付之诉的判决方式加以修正,但其基本思路仍局限于传统的规制行政,未解决给付行政行政诉讼制度的特殊问题。新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起诉期间的起算基点、诉讼类型、第三人的举证权利、原告的举证义务、调解制度、裁判依据等方面仍不能适应给付行政的发展。

  • 标签: 规制行政 给付行政 行政给付诉讼 举证责任
  • 简介:行政诉讼类型就是根据诉讼请求的不同,对行政诉讼中的诉进行分类所确定下来的诉讼种类。诉讼类型化的实质就在于通过这种不断的诉讼形态“格式化”,实现当事人起诉和法院裁判的规范化运作。就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而言,尽管行政诉讼类型的规范模式存在明定主义与非明定主义的差别,

  • 标签: 行政诉讼类型化 规范化运作 诉讼请求 诉讼形态 法院裁判 两大法系
  • 简介: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司法实践中的纠纷解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12年开始相继对三大诉讼法进行修改,其中对于诉讼调解或和解制度都做出了相应修改,但我国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依旧坚持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制度"的原则,相比较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更为保守。

  • 标签: 行政诉讼调解 和解 协调和解 完善措施
  • 简介:行政权、司法权作为国家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权力划分是发挥权力功效的基础性保障.司法变更权,作为具有行政执法功能的司法权力,是保证行政对司法信任和司法对行政尊重的一项重要权能.新行政诉讼法在坚持贯彻有限扩展司法变更权限的理念下,对其立法体例、适用维度、认定标准和权利保护等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体现出法治的进步.但是在具体施行中,对于明显不当、选择适用、判决效力等问题,则有待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

  • 标签: 行政诉讼 司法变更 新发展 明显不当
  • 简介: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大量出现援引民法规范的案例,但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对民事规范有效借鉴的判断方法和规范路径。有鉴于此,需深入探讨行政诉讼中民法规范的适用问题,提出一条妥当引入民法规范的适用路径。该路径以区分法律漏洞类型为起点,在共同的法律价值追求和逻辑自洽的要求下,寻找可引入的共通性领域,最后通过类推或解释的方法援引民法规范。廓清该路径既能弥补传统行政法的缺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行政权滥用,防止其对公民权益造成损害。

  • 标签: 行政诉讼 援引民法规范 共通性要素
  • 简介:立案登记制是2014年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但因《行政诉讼法》又将原告资格作为起诉条件之一,这种规定是否会消解立案登记所带来的积极作用,需要对此作出审慎分析。在立案登记制下,应当区分原告与正当原告,从形式意义上来理解原告。同时,在原告资格的认定上,应当恪守"主观诉讼"原则,坚持"合法权益"要素和"规范保护理论"。至于对原告资格等实体性起诉条件的审查,法院不妨采用诉讼化的程序。

  • 标签: 立案登记制 原告资格 合法权益 利害关系
  • 简介:行政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有关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内容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之中。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鲜明特点就是其与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被告负有举证责任。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在这一方面的规定虽然有所进步,但是依然没有明确原告、被告以及诉讼第三人之间举证责任的分配。

  • 标签: 举证责任分配 具体行政行为 司法解释 三人 行政相对人 诉讼请求
  • 简介:行政法逐渐从“防范国家权力”的干预行政模式之下迈向了“通过国家的权力.向国家要求权利”的给付行政模式。正是由于行政模式的转变,现行行政诉讼法已经不能应对给付行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受案范围过窄、诉权保护期限的功能缺失和原告承担证明责任的范围狭小等七个方面。

  • 标签: 给付行政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
  • 简介: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构造了一个“有限肯定列举+不完全肯定概括+完全否定列举”的立法模式。这一模式是对我国行政诉讼法治现状的迁就,有其必要性。2014年11月通过的修正案并未打破这一模式,仅仅是在此模式下做了有限的拓展,且仍存在模糊、不协调的条款,有待司法解释作进一步明确与廓清。在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指导下,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最终必将走向“负面清单”模式。

  • 标签: 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立法模式 负面清单模式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尤其是行政诉讼中,原告适格问题是制度建设的重要事项。欧盟各国以《奥胡斯公约》及欧盟指令为轴心,通过各自的公益行政诉讼制度建设,如民众诉讼制度、制定特别法承认团体的原告适格,或通过扩大传统的利益概念,扩大法保护的对象等不同方式达到扩大原告适格的目的,实现公约所保障的司法参与权,使得司法保障成为环境政策中不可欠缺的制度性手段。

  • 标签: 环境法 公益诉讼 原告适格 欧盟法行政诉讼
  • 简介:新《行政诉讼法》修订颁布之后,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正式成为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司法运作机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地方政策试验到中央立法吸纳的过程。从各地关于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政策文本出发,不难发现社会稳定压力与地方法制竞争的外部因素影响,而且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实践运作,也主要依赖于数字考核的指标控制而非行政法治的自我拘束。从中国行政诉讼模式变迁的大背景下观察,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与行政诉讼协调和解、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根源自相同的法理,均旨在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而不再将合法性判断视为行政诉讼的核心议题。

  • 标签: 行政诉讼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 政策试验
  • 简介: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要根据不同的事实和诉求,选择合适的裁判。对于行政机关公开的内容与原告申请公开的内容不一致的,法院经审查不符合公开条件的,应该驳回诉讼请求。在撤销不予公开的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裁判时机成熟,则应判令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义务,否则只作出要求被告答复的判决。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的,要判断拒绝行为是属于行政作为还是不作为,然后再作出不同判决。在原告请求确认违法和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法定义务时,法院应当向原告释明恰当的诉求,在判决中应针对原告的要求履行这一诉求作出判决。

  • 标签: 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诉讼 裁判方式 裁判时机
  • 简介:在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背景下,践行庭审中心主义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头戏。在行政诉讼领域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庭审中心主义的观点。但其发展方向与庭审中心主义的内涵不谋而合。行政诉讼具有的当事人举证能力明显失衡、特有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以及案件审理中心固定化等独特元素对发挥庭审实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全面分析行政诉讼独特性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实现庭审中心主义的道路进行思考与选择。

  • 标签: 庭审中心主义 行政审判 内心确信 证据规则
  • 简介:新《行政诉讼法》对公安行政执法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涉公安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加、公安机关的强势地位不再、地市级公安机关作为被告的情形增多,及公安机关负责人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增大等方面。

  • 标签: 行政诉讼法 公安机关 行政执法 影响
  • 简介: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从立法目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完善证据制度。加大司法审查力度.强化执行等方面作了诸多实质性修改,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功能导向明确,价值指引清晰。税务机关应当适应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的新要求,在理念思维、实施决策、出台制度、内外管理、行政执法、税收服务.化解争议以及诉讼应对等方面谨守权责边界,坚守法治底线。

  • 标签: 《行政诉讼法》 司法审查 税收法治
  • 简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行政诉讼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力推动了我国政府的依法行政,保障了公民的合理权益不受侵害。但是就目前而言,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查权受限、立法理念滞后以及程序规定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必须要不断出创新和完善行政诉讼法制度,修订和弥补现行《行政诉讼法》中的缺陷,从而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 标签: 行政诉讼法 问题 制度完善方法
  • 简介: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是指行政诉讼所确定的,制定和实施行政诉讼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实现的任务,立法者所确定的目的,是以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为基础的。立法目的是一部法律的灵魂和宗旨,是统一、整合法律各个条文的基础。

  • 标签: 《行政诉讼法》 修订内容 法律关系主体 解读 年修 立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