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革兰氏阳性(G+)和阴性(G-)诱导脓毒症大鼠器官功能障碍的差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2只,体重340~380 g,15~18周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n=12)、G-组(n=20)和G+组(n=20)。G+组和G-组分别腹腔注射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悬液法建立G+、G-脓毒症模型。记录注射灭活细菌后36 h内生存情况。于注射灭活细菌后6、12、24、36 h测定MAP、血小板计数(Plt)、氧合指数(OI)、血清TNF-α、cTnT、TBIL、Cr、NSE和乳酸(Lac)浓度。于注射灭活细菌后12、36 h行条件性恐惧实验和旷场实验,TUNEL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伊文思蓝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于注射灭活细菌注射后36 h进行心、肺、肾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C组相比,G-组和G+组穿越格数减少,僵直时间百分比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生存率降低(P<0.05);注射灭活细菌后6 h时G+组血清TNF-α浓度升高,G-组OI降低,血清cTnT、Cr、TNF-α和Lac浓度升高(P<0.05);注射灭活细菌后12 h时G+组血清cTnT、Cr、NSE、TNF-α和Lac浓度及G-组血清cTnT、Cr、TNF-α和Lac浓度升高,2组OI、MAP和Plt降低(P<0.05);注射灭活细菌后24、36 h时G+组和G-组血清cTnT、TBIL、Cr、NSE、TNF-α和Lac浓度升高,OI、MAP和Plt降低(P<0.05)。与G+组相比,G-组注射灭活细菌后12 h时血清TNF-α和cTnT浓度、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注射灭活细菌后24 h时血清TNF-α、Lac浓度升高,血清cTnT浓度、OI、MAP和Plt降低(P<0.05);注射灭活细菌后36 h时血清Cr、NSE、TNF-α、Lac浓度升高,OI、MAP和Plt降低,僵直时间百分比、神经元凋亡率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P<0.05)。结论大鼠G-脓毒症多出现早期呼吸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G+脓毒症更易导致早期循环和神经功能障碍,随着病情进展,G-脓毒症表现为更为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和高病死率。

  • 标签: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住院患儿流感病毒合并不同类型革兰阳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本院住院的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G+)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共110例,以其为研究组;抽选同期住院的110例未合并G+感染的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流感病毒合并G+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中,甲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分别为75例、35例,其中合并A群链球菌感染10例,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例,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93例;16例患儿存在基础性疾病。110例患儿均未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且仅有1例在1年内接种流感疫苗。对照组中,甲流感染79例,乙流感染31例,5例有基础性疾病,7例接种过肺炎链球菌疫苗,13例在入组前1年内接种过流感疫苗。研究组中所有患儿均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与抗生素治疗,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未接种流感疫苗、存在基础性疾病、首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应用时间超过48h是流感病毒合并G+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流感病毒合并G+感染,可使患儿原有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尽早发现G+感染,及时应用NAI和抗生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率。流感季节应加强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

  • 标签: 革兰阳性菌感染 流感病毒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院内收治的60例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红蛋白、白蛋白、ALT、肌酐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以及总胆红素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儿通过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利奈唑胺 新生儿 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痰培养阳性患者病原的分类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留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ICU患者呼吸道新鲜痰液样本,以实验室常规方法对痰样本进行病原的培养、分离及鉴定,并分析病原分类情况及其耐药性。结论ICU患者肺部病原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主要见肺炎克雷伯、鲍氏(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大肠埃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真菌次之。临床医生应严格依据耐药情况和药敏结果科学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及时调整用药,对ICU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ICU 痰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抗γ干扰素(IFN-γ)自身抗体阳性马尔尼菲篮状病(TSM)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4例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T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表现(肺内征象、支气管改变、胸膜改变及肺外改变)。对肺部受累程度进行CT评分,比较肺部不同区域受累程度的差异。结果54例患者中,46例有发热,43例有咳嗽、咳痰,28例有皮肤病变,19例有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显示29例CD4/CD8值降低,32例血小板计数升高。54例患者中仅1例胸部CT无异常表现。其余患者胸部CT征象以纤维条索灶(87.0%,47/54)、淋巴结肿大(75.9%,41/54)、散发结节(74.1%,40/54)、片状实变灶(72.2%,39/54)和胸腔积液(59.2%,32/54)最多见,实变病灶多伴有空气支气管征(63.0%,34/54);病灶多呈双侧分布(77.8%,46/54),38例(70.4%,38/54)同时累及周边和中央区域。CT评分提示肺部不同区域受累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HIV阴性的TSM患者临床及胸部CT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抗IFN-γ抗体阳性的TSM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皮损、骨关节疼痛症状。胸部CT以条索灶、结节、实变及胸腔积液为主,淋巴结肿大常与上述征象并存,病灶多呈双侧分布。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应用显微扫描仪检测临床样本中抗酸的假阳性与假阴性情况,以优化仪器检测参数,并不断提高检测准确度。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资料来源于广州市胸科医院。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对痰、纤维支气管镜冲洗液、胸腔积液、脑脊液、关节腔积液等临床样本在仪器配套的玻片上按要求进行直接涂片,对干燥涂片行金胺O荧光染色,对所有仪器报告阳性涂片、约15%的仪器报告阴性涂片(随机抽取)进行人工复检。采用分类资料统计描述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对假阴性者,应用显微镜玻片夹坐标尺标注人工复检到的抗酸在涂片中所在位置,估计其在仪器扫描区域内外的情况。结果在5 284张涂片中,仪器报告阳性1 290例,人工复检报告阳性850例,假阳性率为34.11%(440/1 290);随机抽查仪器报告阴性涂片665张,人工复报告阳性100例,假阴性率为15.04%,假阴性结果包括38例±、50例1+、6例2+、4例3+、2例4+;在假阴性涂片中,人工复检查见抗酸在仪器扫描区域内者42例、区域之外者58例,两类假阴性率分别为6.32%(42/665)和8.72%(58/665)。结论显微扫描仪检测临床样本中抗酸存在较高程度的假阳性与一定程度的假阴性,应不断改进和优化仪器扫描参数,并强化实验室人工复检程序。

  • 标签: 抗酸菌 金胺O荧光染色 涂片检查 显微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疗程双歧杆菌四联活片辅助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溃疡患者初次根除治疗中对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于开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219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均为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且从未进行Hp根除治疗的胃溃疡患者,利用Excel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C组,A组为对照组(73例)给予14 d铋剂四联方案(艾普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B组(73例)在A组方案治疗第2周开始同时服用7 d双歧杆菌四联活片;C组(73例)在A组方案基础上同时服用14 d双歧杆菌四联活片。所有治疗结束后复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胃镜,比较3组在Hp根除、溃疡愈合及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分割χ2检验。结果3组根除率分别为90.8%(59/65)、91.2%(62/68)和91.0%(6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97);3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3.8%(61/65)、94.1%(64/68)和95.5%(64/67),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4%(15/70)、7.1%(5/70)和7.0%(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P=0.010),且B组、C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χ2=5.83,P=0.016;C组与A组比较:χ2=5.99,P=0.014)。结论14 d及后半疗程7 d双歧杆菌四联活片辅助铋剂四联疗法在Hp阳性胃溃疡患者初次根除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但双歧杆菌四联活片并不能显著提高Hp根除率,且对胃溃疡愈合无促进作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铋剂四联疗法 根除率 双歧杆菌 胃溃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留取Hp感染组治疗前及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30 d的粪便行16S rDNA测序,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肠道群检出情况,配对t检验比较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肠道群检出情况,以非参数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群多样性[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群多样性。结果治疗前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双歧杆菌[(5.92±1.85) lg copies/g粪便比(6.58±2.01)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89±1.35) lg copies/g粪便比(4.47±1.59)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8.42±2.12) lg copies/g粪便比(8.01±2.20) lg copies/g粪便]、产气荚膜梭[(5.90±1.90)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肠球菌[(5.41±1.27) lg copies/g粪便比(5.02±1.48) lg copies/g粪便]、肠杆菌[(5.01±1.80) lg copies/g粪便比(5.37±1.47) lg copies/g粪便]、酵母[(5.90±1.85)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肠道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3.84±0.52比3.90±0.45)、Simpson指数(0.16±0.04比0.15±0.05)、Chao 1指数(178.52±40.22比185.32±42.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检出数量均下降(均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双歧杆菌[(4.54±1.78) lg copies/g粪便比(4.20±1.22) lg copies/g粪便比(5.21±1.55) 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01±1.20) lg copies/g粪便比(3.89±1.32) lg copies/g粪便比(4.43±1.10) 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检出数量[(6.78±1.88) lg copies/g粪便比(6.55±1.90) lg copies/g粪便比(7.68±2.00) lg copies/g粪便]均有所升高(均P<0.05);Hp感染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产气荚膜梭、肠球菌、肠杆菌、酵母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Shannon指数与Chao 1指数均降低,Simpson指数均增加(均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的Shannon指数(2.85±0.45比2.57±0.48比3.20±0.50)与Chao 1指数(148.45±32.33比140.32±30.47比160.42±38.42)均增加,Simpson指数(0.25±0.06比0.27±0.08比0.19±0.05)降低(均P<0.05)。结论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肠道群无明显影响,抗Hp治疗可导致肠道群失衡及肠道群多样性下降,在抗Hp治疗时应考虑大量抗生素对肠道群的影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溃疡 肠道菌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儿童腹泻者实施酪酸梭散治疗,针对应用后的实际效果做出统计分析。方法:针对64例儿童腹泻者进行治疗,样本选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儿童,并按照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调整电解质,观察组为酪酸梭散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儿的病情控制效果较好,在临床症状恢复(体温、大便性状以及腹泻)用时中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治疗疗效上,观察组也保持了优势,以93.75%,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酪酸梭散治疗对于儿童腹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快速地缓解了临床症状,缩短治疗用时,值得推广。

  • 标签: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 儿童腹泻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实施双歧杆菌三联活胶囊联合四联疗法的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入院时间分成各有29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四联疗法,后者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胶囊联合四联疗法,对比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
  • 简介:摘要:通过试验筛选出30%吡唑醚酯·腈唑悬浮剂的最佳配方:吡唑醚酯10%,腈唑20%,Ethylan NS 500LQ 5%,Ultrazine NA 2%,硅酸镁铝1%,黄原胶0.14%,乙二醇6%,XIAMETER ACP-1000 0.3%,苯甲酸钠0.2%,水补足至100%。

  • 标签: 悬浮剂 腈菌唑 吡唑醚菌酯 配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中药复合制剂-泽尔复皮肤抑洗剂的抑效果,为该洗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21年9月至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采用平皿稀释法实验性观察泽尔复皮肤抑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浓度,于作用时间: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和白色念珠的抑效果,以灭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组内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述,多组间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泽尔复皮肤抑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的抑率均超90%以上。泽尔复皮肤抑洗剂原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率分别为(0.97±0.02)、(0.99±0.03)、(1.00±0.00)、(1.00±0.00);50.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率分别为(0.95±0.02)、(0.96±0.02)、(0.97±0.01)、(0.98±0.01);25.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率分别为(0.93±0.01)、(0.94±0.01)、(0.95±0.01)、(0.97±0.01);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率分别为(0.92±0.01)、(0.93±0.01)、(0.93±0.01)、(0.95±0.02),不同浓度泽尔复皮肤抑洗剂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47、7.030、52.993、8.912,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抑率与抑洗剂浓度呈正相关,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789、0.950、0.806(均P<0.05)。在相同浓度下,抑率与菌株种类、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泽尔复皮肤抑洗剂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 标签: 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 大肠埃希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假丝酵母菌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早期抑郁筛查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至4月30日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前抑郁筛查阴性产妇2 889例,在产后5~7 d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家庭关怀指数量表(Adaptation Partnership Growth Affection Resolve,APGAR)评分及相关生活习惯的横断面调查。根据产后5~7 d EPDS评分是否<13分分为抑郁筛查阴性组2 354例和抑郁筛查阳性组535例,采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筛查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本人性格、夫妻关系、家庭功能、孕期睡眠、孕期吸烟、孕期饮酒、产前EPDS评分、分娩方式、是否中转剖宫产、是否产钳助产及阴道分娩总产程、产妇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前置胎盘、双胎妊娠、胎位异常、早产、产后出血及合并症/并发症≥3个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本人性格外向(OR=0.483,95%CI:0.369~0.632)、夫妻关系和睦(OR=0.540,95%CI:0.442~0.691)和孕期睡眠好(OR=0.340,95%CI:0.245~0.471)是产后早期抑郁筛查阳性的保护因素,本人性格内向(OR=1.632,95%CI:1.275~2.088)、夫妻关系差(OR=3.495,95%CI:1.946~6.276)、家庭功能中度障碍(OR=4.038,95%CI:2.667~6.114)和严重障碍(OR=20.234,95%CI:2.446~167.364)、孕期吸烟(OR=2.071,95%CI:1.315~3.263)、饮酒(OR=1.924,95%CI:1.142~3.243)、双胎妊娠(OR=2.680,95%CI:1.435~5.005)、前置胎盘(OR=2.567,95%CI:1.316~5.009)、合并症/并发症≥3个(OR=1.876,95%CI:1.316~2.674)、产钳助产(OR=3.043,95%CI:1.185~7.816)、中转剖宫产(OR=1.917,95%CI:1.232~2.982)、产后出血(OR=1.668,95%CI:1.069~2.604)及产后转重症监护病房(OR=2.601,95%CI:1.112~6.086)是产后早期抑郁筛查阳性的高危因素。结论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愉悦;对于病情危重或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产妇应加强宣教,帮助其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 标签: 抑郁症,产后 影响因素分析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适应,心理学 社会支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