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在血液肿瘤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接受 PICC置管治疗的 82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1例,通过心电图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对照组 41例,实施 B超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传统穿刺法。对比两组尖端定位的费用、操作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 2.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12.20%;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位置到上腔静脉下 1/3处占 95.12%远高于对照组的 31.71%;观察组置管准确率 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 80.49%, PICC尖端定位平均费用( 3.82±1.47)元低于对照组( 84.56±3.93)元,平均操作时间( 15.87±1.9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9.13±2.38) min,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应用在血液肿瘤患儿时,可有效提高置管精确度和安全性,降低置管时间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 血液肿瘤患儿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DSA联合NVECG引导下进行PICC尖端定位,记录7个标志点的导管插入深度以及NVECG情况,并与常规体表心电图进行对照。结果O点P波呈正向,A点、B点、C1点、C2点、C3点、D点的P波主波方向均为负向,而E点为正向。结论NVECG法引导PICC置管时出现宽大负向P波以及Q波,且呈W波形,将标志着导管尖端已抵达患者体内上腔静脉下段,为PICC导管尖端相对理想的位置。

  • 标签: 新型静脉内心电图 DSA PICC NVECG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PICC尖端心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超声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把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时间段本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X射线胸片定位PICC尖端位置,观察组B超引导下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对比两组定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定位时间、定位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至临床。

  • 标签: B超引导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定位技术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尖端位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19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1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4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可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判断中心静脉尖端位置,提升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定位过程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联合运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拟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依据PICC定位方法的不同实施分组,其中使用塞丁格技术引导定位的纳入对照组,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与心房内心电图引导联合技术的纳入研究组,对比PICC定位成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定位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定位过程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技术的联合运用,有效提升了一次定位率及一次穿刺率,提高了PICC置管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改良塞丁格技术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 PICC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腔内心电图置管。收集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置管长度和置管部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X线结果、尖端异位情况。由该院放射科经验丰富医师对患者进行X线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依据为经转换器将体表心电图转换为腔内心电图,并通过观察P波情况,即PICC尖端进入上腔静脉内时,出现特征性的正向高尖P波;PICC尖端进入右心房时,P波达高峰,PICC导管进入右心房后,高峰P波回落,至右心房中部时可出现双向P波,继续进入出现倒置负向P波,此外为避免后期导管异位操作者需细心进行置管前的测量工作,并在术中操作时仔细观察P波形态以判断置管异位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P=0.00);研究组总异位率为5.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P=0.00)。结论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可提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

  • 标签: 腔内心电图 PICC置管 导管尖端定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静脉输液港植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对照组,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观察组,比较 2 组患者在连接正常的情况下 获取 腔内心电图 时 受干扰的例数 、获得特征性 P 波例数以及时间。 结果 以生理盐水和导丝为介质都可导出腔内心电图,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受干扰率为 100% ,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 5.52 ±1.99)min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无干扰,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2.11 ±0.49 ) min ;二者在受干扰率上有显著差异,在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上 P < 0.05 ,统计学上有差异。 结论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操作简单,出图快且无干扰,能做到在植入过程中精准定位导管头端位置,减少输液港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导丝 输液港 腔内心电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静脉输液港植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对照组,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观察组,比较 2 组患者在连接正常的情况下 获取 腔内心电图 时 受干扰的例数 、获得特征性 P 波例数以及时间。 结果 以生理盐水和导丝为介质都可导出腔内心电图,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受干扰率为 100% ,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 5.52 ±1.99)min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无干扰,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2.11 ±0.49 ) min ;二者在受干扰率上有显著差异,在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上 P < 0.05 ,统计学上有差异。 结论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操作简单,出图快且无干扰,能做到在植入过程中精准定位导管头端位置,减少输液港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导丝 输液港 腔内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PICC尖端定位运用静脉内ECG引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传统方式在PICC置管后利用X线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则是在心电图监护下置管,利用监护心电Ⅱ导联P波的情况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固定导管,利用X线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实施PICC置管时运用ECG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中心静脉腔 导管尖端 心电图 P波
  • 简介:摘要:目的:就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静脉置管患者,在其PICC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结果:通过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的应用,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置管所需时间,促进了导管尖端到位率的提高,为置管的高效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结论:在PICC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发挥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腔内心电图 超声探查 PICC定位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内心电图的辅助下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需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此给予体表定位法及X线定位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给给予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及X线定位确认,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定位操作时间为(15.62±0.3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74±0.41)min(P<0.05);研究组PICC置管到位率为94.83%,对照组为93.10%(P>0.05);研究组置管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6%和15.52%(P<0.05)。结论采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可对其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到位率高,其操作所需时间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
  • 简介:目的制订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引导内心电图的流程,探讨流程应用效果。方法制订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内心电图的流程,同时对操作护士进行考核培训;并根据此流程对30例患者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结果本组30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正常位置为93.3%(28/30),最佳位置为90.0%(27/30)。护士对操作流程评分为(4.8±0.4)分,为满意。结论制订规范化标准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内心电图的操作流程并将流程应于操作中,使护理操作有据可查,提高了操作的质量。

  • 标签: 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操作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7年10月,共收治28例患者,借助心电监护仪的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来判断置管长度及PICC导管尖端到达的位置结果在置管过程中,借助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来判断置管长度及PICC导管尖端到达的准确率的关系结论通过心房内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可以引导PICC尖端位置的定位,知道术中置管方向,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X线检查等相关费用。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 PICC置管 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成功后导管至预测长度后予以x线拍片定位,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并将2组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96.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中,其P波的波幅为R波的60~70%的患者有90例,占比90.00%,在胸部x线下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于第4~6胸椎。P波形异常者10例,占比10.00%,未出现干扰波或未显示特异性P波,在胸部x片下出现导管异位。结论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价值显著,其方法便捷,可保证一次性定位、穿刺完成,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定位 PICC尖端位置 临床分析 P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置管,观察组则采取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精确概率;导管堵塞概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精确概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概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PICC置管效果好。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