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专心致志于虚构,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哲学家们对虚构的兴趣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大卫·休谟;但是,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在浪漫主义运动的背景上来探讨虚构问题;因为现代主义与其说是同浪漫主义的决裂,不如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继续。浪漫主义思想给予主观性以新的地位:在文学中,也象在其他地方一样,人们对创造性的想象力提出极高的要求;作家们,尤其是诗人们,都大胆地揭示为他们的想象力所能接近的真理和价值。主观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单纯想象的隐秘性和偶然性,与浪漫主义同自然环境的互换现象是对立的。浪漫主义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了众多虔诚的信念。由于这些价值都是“自然的”,只有不自然的颓败风气才能阻碍人们去承认这些价值;由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于环境之中,要探究价值也就是要投身于、适应于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中从潜在意义上说可以再生的世界,从而在世俗的神话里获得拯救。

  • 标签: 浪漫主义 史蒂文斯 里尔克 瓦雷里 现代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
  • 简介:他们得知我写诗,就安排我表演一个节目。我照办了,听他们的。朗诵里尔一首诗,给他们听。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与里尔的精神际遇,堪称一段佳话。他们所处年代不同,国别不同。毕生也未曾谋面,但一个却给以另一个深深的震撼和刻骨铭心的影响。冯至曾讲:“接触外国文学,颇似人际间的交往,有的很快就建立了友情,有的纵使经常见面,仍然陌

  • 标签: 里尔克 冯至 四十年代 现代文学史 渊源 十四行集
  • 简介:里尔(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杰出诗人,西方现代派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布拉格,是一个铁路职员的独生子,从小身体孱弱,生性敏感而好幻想,未能如他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位军官,却早早地开始诗歌创作,19岁时已出版第一个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从此一发而不可遏。1897年结识女作家露·安德雷阿斯·萨洛美,成为诗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不仅跟随露两次去俄罗斯旅行,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而且通过这位尼采的女弟子,受到了否定资本主义文明和尼采哲学的影响。这时期他的作品有《图象集》(1902)和《祈祷书》(1905)等。后者是他的成名作,假借一个俄国修士对上帝的祈祷,赞颂自然和宇宙中无所不在的生命力,表现了一种泛神论的思想,同时也包含着对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和现世物质文明的否定。1902年受委托为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作传,三年后成为罗丹的秘书,与艺术大师的朝夕相处使他学会了对事物的观察,加深了对人生的认识。此外,他在旅居巴黎时还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梅的影响,使他写了许多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身思想情感的“咏物诗”。这些诗后来结集成《新诗集》(1807)和《新诗续集》(1808)。至此,诗人的独特风格得以形成,创作走向了成熟。里尔一生飘泊无定,虽然置身于扰攘喧嚣的大都会中,却感到十分孤独。1912年他避居到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古堡,动手创作著名的《杜伊诺哀歌》。随即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打断了他的创作计划,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精神危机。直到大战结束后的1922年,他才在法国南部的米索古堡隐居起来,一口气完成了《杜伊诺哀歌》以及《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923)。在这两部诗集中,里尔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存在的合

  • 标签: 祈祷书 里尔克 东西方 无定 比喻 列夫·托尔斯泰
  • 简介:在无数读者的心目中,奥地利的里尔是现代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最早是经过中国诗人冯至的引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如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两首经典诗作——《豹》和《严重时刻》,此外他的《秋日》也被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里尔比他同时代的人更早地体会到了时代的精神贫困,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在世界中存在的孤独体验。

  • 标签: 里尔克 语言观 艺术观 高中语文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 《秋日》
  • 简介:<正>在西方,随着基督的出现和殉道、神渐渐淡出人们置身的场所,世界似乎进入黑夜的时代和贫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不但诸神和上帝隐没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渐趋黯淡。在中国,随着技术的发展、西方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

  • 标签: 里尔克 西方思想 穆旦 宇宙精神 洞察者 瓦雷里
  • 简介:<正>1912年初,在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里尔写出了酝酿已久的《杜伊诺哀歌》的部分篇章。同年五月他离开城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其间虽然也续写了一些《哀歌》片断,但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及至大战后期创作已陷入枯竭。为了完成《哀歌》,他尽量尝试恢复自己的状态,这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要拆除战争年头的障碍,一块一块地抽

  • 标签: 里尔克 部分篇章 伊诺 瓦莱里 冯至 自传体小说
  • 简介:诗人不是上帝,他无权支配万物。世界不是诗人手中的道具,任其随心所欲地摆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充满奥秘,与人的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呼应。诗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这种呼应。所谓大诗人,便是发现万物最深层奥秘的诗人,把发现的奥秘最真实生动呈

  • 标签: 《西班牙舞女》 里尔克 诗歌 奥地利 象征主义 艺术风格
  • 简介:豹!令“百兽震惶”的豹,声震天地的豹,桀傲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十二行的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镜头般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 标签: 里尔克 《豹》 奥地利 十二行诗 初中 语文
  • 简介:里尔的诗歌是现代主义象征派的代表,它以自身语言上的特色、思想上的深远、诗学上的贡献,在诗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在对里尔的诗歌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他的诗歌中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得到了呈现:在诗歌语言上,“沉默”是他描绘难以言说之物的方式,“言不尽意”是他对语言的体会,也是对人这一主体的消逝感的体悟,而在他的诗歌文本中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又促使了他的诗歌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连贯性、反传统的特点;而在诗人对主体性的探索中,他的诗歌在结构上表现出了主客体的颠倒,同时表现了主体性在诗歌之中是如何地被消解,同时在诗人对主体生存环境的质疑中,他的诗歌又在文本的结构上、内容上表现出了主体在那个时代的客观的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的荒诞的内涵。

  • 标签: 里尔克 后现代主义 深层结构 荒诞性
  • 简介:一诗歌,好刀在于"刃"诗歌与小说衡量尺度不同.若套用中国人一句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诗歌便是刃上钢.小说的好在质地、分量、造型上,是一种整体感觉.

  • 标签: 作品欣赏 孤独浅谈 欣赏阅读
  • 简介: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 标签: 里尔克 孤独 《秋日》 《豹》
  • 简介:里尔进入汉语世界,是在新诗发轫约十年后。这一时机意味着,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汉语文学形式自“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受到里尔的影响。在不断被翻译和阅读中,在诗人们的模仿、借鉴和移用中,里尔的作品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持续效应。时至今日,这一效应仍在发酵之中。

  • 标签: 中国新诗 《杜伊诺哀歌》 里尔克 中国当代 文学形式 汉语
  • 简介: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从形成到完善历经了很长的时间,也在法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法国象征主义体现在小说、绘画和戏剧等诸多领域,但其突出的成就则在诗歌方面。20世纪初的后期象征主义在德语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里尔在接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风格。

  • 标签: 象征主义 《豹》 里尔克 “物象诗”
  • 简介:里尔是20世纪初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诗的方式探索了诗与诗人的本质,在直面现代诗歌衰落的事实面前,探讨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启示我们学会倾听与言说,以找寻生存的根基。刘红莉的力作《从那喀索斯到俄耳甫斯——里尔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以里尔诗歌中的核心形象那喀索斯和俄耳甫斯为主题,探讨了里尔从"观看诗学"向"寂寞诗学"的转变,从而完成其"诗性自我"的塑造。

  • 标签: 现代诗歌 哲学研究 里尔克 诗学 生存之道 那喀索斯
  • 简介:本文回顾了著名德国诗人里尔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历程,并从独特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丰富的史料,扼要评述了里尔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和批评中的接受状况。

  • 标签: 里尔克 中国文学和批评 德国文学
  • 简介:<正>里尔的血液提起熊秉明先生,很多人一下就想起《看蒙娜丽莎看》。这篇写于1970年的文章,多年来屡屡被选入各种大中学文科教材和文学选本中,产生了无数"看《看蒙娜丽莎看》"。在经历了多次美学趣味"革命"的当代中国,一篇文章光焰长照,是作者之幸,艺术之幸。

  • 标签: 熊秉明 蒙娜丽莎 里尔克 美学趣味 熊先生 伦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