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藏传佛教密宗神像造型多源于原始宗教——苯教的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而一般佛像、观音造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大都是混合风格的艺术造型。其原因是西藏独特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所致。

  • 标签: 藏传 佛教 雕塑 艺术 造型 风格
  • 简介:西山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镇周浦乡西南部,海拔高度约340米,石灰岩山体,周围群山绵延,西南面与富阳县相毗邻,距杭城与富阳城均有20多公里。从山腰即可远眺富春江自东南方向蜿蜒流过。西山摩崖造像刻于山北坡高约140米的林木深处,背南面北,

  • 标签: 杭州市 摩崖造像 佛教文化 艺术风格
  • 简介: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寄来的《巴金百岁诞辰喜庆艺术大展》征集作品的通知,心里很不平静。为巴金百岁诞辰喜庆而画画,我倍感荣幸。巴金是我最崇敬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是我们人生的教科书,曾影响、培育了几代人。他的人品和艺品是我们受用不尽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 标签: 巴金 文学家 黑白木刻形式 形象设计
  • 简介:“龙门造像”是指我国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上的许多石刻作品而言,它们在石刻史上,书法史上都有着光辉的地位。有人从众多的“龙门造像”中选出了二十种,称为“龙门二十品”久负盛名。这二十品中最精采者是《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以上是造像的简称)等。

  • 标签: 造像 石刻 洛阳 龙门石窟 北魏时期 河南省
  • 简介:广元市豫剧团基建工地曾出土佛教石刻造像13尊,时间从北魏至唐代,其中北魏延昌三年造像、北周刘约造像碑对研究广元北朝石窟的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广元市 石刻造像 佛教 艺术风格
  • 简介:常乐寺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东鼓山脚下,为著名的北响堂后密附属建筑。始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551—559),其后历代兴盛不衰。1947年被毁。现仅存白塔及废墟。1960年以来,常乐寺遗址不断出土石刻造像,1979年,邯郸市及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联合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大批唐代造像残体。其后几年仍断断续续有造像出土,其中不乏成型之作。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件

  • 标签: 常乐 齐文宣帝 石刻造像 镇东 峰峰矿区 残体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 代的延续 隋唐时期 佛教传入
  • 简介:<正>一、地理环境与概况遂宁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势较低,丘坡平缓,石质不坚,呈起伏不平的典型丘陵地。东邻南充、西连德阳,北靠绵阳,南接重庆,西南与内江相依。涪江横贯,山钟水秀,人杰地灵。自汉晋以来历为郡、州、府、县治所。唐代白居易称:“遂居蜀之腴”。宋代刘信风《南楼记》称:“平原沃野,贯以涪江、气象宽舒,为东蜀之都

  • 标签: 摩崖造像 遂宁 跏趺 佛像 菩萨 千手观音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数千年沧桑演变,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的朴素内敛,到清时期的浮华繁躁,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 标签: 佛教造像 国人 浮华 印记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 简介:<正>鹤壁市宋代石窟造像,位于鹤壁市大河涧乡张公堰村西去十里许佛爷沟的半山崖壁上,1984年文物普查时,市博物馆文物干部张长安首次发现,并作了简单记录,去年1O月份我们专程对该石窟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为叙述方便,这石窟简称为:张公堰石窟)张公堰石窟坐北向南、北偏西50°,共开六个窟龛,其中空龛一个,集中凿于一处,

  • 标签: 石窟造像 石窟艺术 宋代 首次发现 博物馆文物 鹤壁
  • 简介:馆藏佛教造像铭文研究吴杏全,高朝英河北省博物馆存有一批历代碑帖拓片,数量较大,种类繁多,且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在整理这些碑帖拓片时,对其中的三、四百份造像铭文作了尝试性研究。利用铭文中的明确纪年,以时间顺序排列,并采用统计、比较、归纳的方法,从不同时期...

  • 标签: 佛教造像 高朝英 义邑 阿弥陀 行文格式 弥勒像
  • 简介: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在北魏至唐朝的一百五十余年间,雕凿造像十万余尊,题记三千六百余块,保存了大量北魏时期的石刻,其字体就是常说的“魏碑体”。魏碑的艺术特征是浑厚质朴,自然天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量的魏碑石刻中,尤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是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康有为曾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始平公造像记》又是龙门石刻中方笔代表之首。《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全文有格阳刻,正书,孟达文,朱义章书。因有书写者与撰文者的署名,这在龙门造像书法中也是少见的,尤见其珍贵。龙门造像书法闻名于世,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黄易访拓发现的。据罗振玉记载,黄易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一品,后增《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人们又增为十品,继又增为二十品。因此说《始平公造像记》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是不为过的。此碑书法方峻雄强,中宫紧敛茂密而长撇大捺,气势开张,极有特点。此碑与其他碑刻的不同之处是:因用阳刻法,笔画除了“撇”因弧度而偶用圆笔外,其他笔画均用方笔,特别是三角形的点与捺及折处如刀切般的重顿方勒,更...

  • 标签: 公造像 始平 平公
  • 简介:<正>田迈造象位于河南淇县东北九公里石佛寺村石佛寺小学内。清代顺治《淇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县东北十八里吴里社,魏永熙二年创建,明洪武三年重修”。田迈造象通高2.95米。碑身高2.75米、宽1.25米、厚0.17米。座高0.20、宽1米。造像石刻整体呈莲瓣形,顶略残缺,现简介于下:

  • 标签: 造像碑 佛寺 淇县 身材矮小 东北 菩提树
  • 简介:2002年11月底,在一位朋友处见到一尊有纪年款的辽代金铜观音造像,此像得白于一次拍卖会(图1)。像高71.5厘米。这在中国古代金铜造像中算是大型造像。观音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持净瓶,右手结与愿印。头顶发髻高耸,戴单叶环形宝冠,中饰化佛。双目低垂,双眉修长,内侧通干鼻梁,鼻梁挺且直。观音表情肃穆而慈祥,面容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

  • 标签: 造像 辽代 纪年款 北方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