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面对来自理论上对裁量基准正当性的质疑及其对实践认识的消极影响,亟待在纠正对裁量基准属性定位的基础上对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控权逻辑的有效性加以检讨,并作出合理的回应。考察裁量基准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其在宪政框架下的正当性基础直接源于西方“法律保留原则”的发展与“禁止授权原则”的超越,也与我国宪政体系并不相违背。在功能上,裁量基准作为一种行政自制,通过“自我控权”能否解决对裁量权的有效控制即控权的有效性问题,则通过行政自制理论的合理性证明,加之内含于裁量基准中的功能主义建构模式的优越地位,亦能获得全方位澄清。

  • 标签: 裁量基准 正当性 规则主义 行政自制 有效性 功能主义
  • 简介:在我国,理论与实务界一直主张,制定裁量基准需要履行公众参与程序,这在一些地方性立法中也已获得成文。但是,阅读国外行政立法的程序规定不难发现,法治发达国家对此并不热衷,大部分国家都在公众参与程序上为裁量基准设置了豁免条款。从现有研究来看,支撑此种排斥立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所蕴含的控权原理与裁量基准并不切合,而且公众参与将会带来的制度成本,也不是裁量基准工程所能担当。因此,我国现有学术立场和立法规定可能并不合理,其过于理想,我们需要以专家技术模式予以补充,确立一种多元开放的程序观。

  • 标签: 裁量基准 公众参与 行政立法
  • 简介:基准刑是伴随着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而在量刑规范化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体法基石.目前学界对基准刑的研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对基准刑的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缺少进一步的论证研究.本文以量刑基准为理论支撑,从基准刑的内部结构入手,详细论述了基准刑的概念以及确定方法;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是基准刑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探讨量刑情节的设置以及量化方法对基准刑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时应当遵循的规则.

  • 标签: 基准刑 量刑基准 量刑情节 量刑规范化
  • 简介:商业标识的基本功能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来自于不同经营者的商业标识原则上理应不构成近似,以往司法实践均从商标侵权法定构成要件判令一方停止使用相关商标.未考虑近似商标斟他人善意使用而导致在市场上共存的实际情况.

  • 标签: 裁量因素 司法认定 共存 近似商标 商业标识 构成要件
  • 简介:英国警察自由裁量权力运行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警察文化与法治意识的影响。如何限制警察自由裁量权问题,英国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局。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逐步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 标签: 英国 警察 自由裁量 改革
  • 简介:人本行政裁量权的精义在于尊重与保障人权。实现人本行政裁量权的主要理路有:在实体上的利益衡量中行政主体应保障诸种利益的均衡;在程序上的裁量过程中行政主体应保障有效的利益沟通;在对行政裁量的司法审查中法院应保障权利的相应救济。

  • 标签: 人本行政裁量权 利益均衡 利益沟通 司法审查
  • 简介:刑事审判法官对案件的判决涉及两个基本要素:事实和规范.事实的未定、事实和规范的路遇、规范的抽象性和规范载体的模糊性均使刑事司法遭遇事实的不确定、规范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并由此衍生出刑事司法自由裁量权,以此实现事实的确定、规范的确定和语言的确定,最终实现罪与刑的确定.事实的确定是基础、根据和前提,事实的裁定是事实自然属性的确定,而规范的确定和语言的确定都是服务于事实法律属性的确定.因此,刑事司法自由裁量权规制不仅包括对确定事实法律属性的裁量权的规制,也包括对常被忽略的确定事实真相的裁量权的规制.基于刑事司法事实裁量权的存在领域和受制因素,可通过完善程序法制、提升实体法规范质量和严格遵循基本原则等方式来实现刑事司法事实自由裁量权规制,从而祛除影响法官事实裁量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实现刑事司法事实裁量和最终裁判的公正.

  • 标签: 不确定性 司法自由裁量 事实 规范
  • 简介:税务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运用裁量权失范的问题已经广受社会关注。集体、个体利益需求与权力寻设租,团体政治意志、税收任务与计划,法律的本身的抽象性、滞后性、不全面性和税务法律制度的缺陷是税务行政裁量权失范的主要原因。法律原则、法律程序和裁量依据三位一体的规制系统是对税务行政裁量权失范进行系统化法律规制的合理选择。

  • 标签: 税务 行政裁量 权力失范 法律规制
  • 简介:税务行政裁量权是指税务机关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对如何处理既定事实和法律要件的法律后果部分进行有限度、有理性的选择的权力.目前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税务行政裁量权概念的法理意义及其双重性、行使税务行政裁量权的原则要求、税务行政裁量权滥用的控制路径以及如何规范行使和控制税务行政处罚等行政裁量权热点难点问题.

  • 标签: 税务行政裁量权 合理原则 滥用 控制
  • 简介:摘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为实现个案公正,根据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及案件事实,对法律作出合理的解释,以自身判断对案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做出决定的权利。司法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普遍的对司法权运作具有的信服力和认同感,并遵从司法权运作的一种状态和秩序。法官自由裁量权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础,而司法公信力反作用于法官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法官正确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同时提高司法公信力,正确的引导司法公信力。

  • 标签: 法官自由裁量权 公信力 相互关系
  • 简介:沉积物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源和汇,对水生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准确有效的建立沉积物的质量基准已成为当前水环境学的紧迫课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QualityCriteria,SQC)的建立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结合各种文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SQC的建立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SQC的建立方法:相平衡分配法和生物效应数据库法。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对如何建立SQC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的SQC有所启发。

  • 标签: 沉积物 质量基准 重金属 水体
  • 简介:目的培养本病区护理责任组长岗位基准性胜任力.方法设置护理责任组长岗位,对选拔出的组长进行为期9个月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和技能,管理能力,护理服务补救能力,教育与培训能力,风险评估与防范能力强化培训.结果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基考核成绩有明显提高,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责任组长岗位基准性胜任力培养,对护理整体内涵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护理 责任组长 基准性胜任力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后,我国检察机关新增和解不起诉裁量权,这为检察权滥用留下了滋生空间。尽管刑诉法及司法解释试图限制检察官这一裁量权,但其滥用之潜在危害仍然存在。传统法学理论提出了种种对策,但均因大而不当存在缺陷。基于此,在和解不起诉案件中,为实现限制检察官裁量权滥用之目的,应提倡"另一种思路":通过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以权力制衡权力模式、以第三方约束权力模式来规制检察官和解不起诉裁量权之行使。

  • 标签: 刑事和解 和解不起诉 检察裁量权 限权模式
  • 简介:刑事量刑自由裁量权在刑法中有着广泛的存在空间,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法官的个人因素会影响着量刑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行使.因此,尽量完善各种制度来最大限度的限制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以达到量刑公正实现同案同判.

  • 标签: 自由裁量权 法官 量刑 个人因素
  • 简介:采用量表法,对城市、乡村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普通初中七、八年级的1895名儿童进行研究,探讨了儿童的自尊发展特点与性别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地儿童自尊发展特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女童比男童更注重在总体自尊、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维度上的发展;(3)两地女童并不比男童更在意外表;(4)两地儿童的自尊发展,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 标签: 学校德育 中国城乡儿童 自尊特征 性别因素
  • 简介:目次前言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概念探析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必要性三、立法裁量及其掣肘(一)立法裁量的作用领域(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立法保障(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立法保障的掣肘四、司法救济及其反思(一)可司法性问题(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司法救济(三)对司法救济模式的反思五、立法裁量模式与司法救济模式的相互关系(一)保障范围与保障程度(二)两种保障模式的关系(三)两种保障模式的选择六、结论

  • 标签: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立法裁量 司法救济
  • 简介:核电厂安全壳建造过程中大量采用预应力技术,预应力在设计基准内压下的分布状况、损失规律直接影响到安全壳结构的耐久性。介绍了某核电厂安全壳结构和预应力系统的布置情况和预应力损失的分析过程,以闸门洞口附近水平预应力钢柬为例进行了预应力损失计算,同时计算了5年打压试验时安全壳结构的有效预应力。基于以上分析,利用ANSYS程序建立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计算,对设计基准内压下的有效预应力作用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预应力系统承担了打压试验下大部分设计内压,安全壳整体结构是安全的,这些结论与安全壳的预应力系统设计理念一致,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 标签: ANSYS 安全壳 预应力 设备闸门 设计基准内压
  • 简介:核定征收方式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其法律依据是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四)项之规定.对于一经确立为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可否再进行核定,即事后核定,虽然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亦有规定,但执法实践中仍存在适用的疑惑.文章从核定征收制度的立法目的、法律性质、纳税人权益保护、税负公平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核定征收作为税务机关的一种羁束性行政行为,其事后核定具有合法性,其解决的主要是课税要素的定量问题,并不必然影响纳税人违法行为的定性.

  • 标签: 核定征收 羁束行政行为 纳税权益 税负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