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腰椎结核前方术后腹胀的护理干预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到12月内收集的腰椎结核前方术后腹胀患者66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强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每组33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后24-48h、术后48-72h缓解人数均少于观察组(P

  • 标签: 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 术后腹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椎结核前后联合与单纯前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结核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前方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复发率相当,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畸形角度大和术后丢失角度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结核时,应用前后联合治疗更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结核 前后联合入路 单纯前方入路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前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7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为对照组(A组),15例行前方手术为实验组(B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情况、住院情况、术后并发症,并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后凸畸形矫正角度(Cobb角)、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腰背部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前方组手术时间[A组(285.24±89.21) min比B组(221.56±64.89) min,t=2.281 P<0.05]、术中出血量[A组(644.21±166.65) ml比B组(541.88±101.49) ml,t=2.062,P<0.05)和住院时间[A组(16.78±2.88) d比B组(14.01±2.62) d,t=2.831,P<0.05]均显著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费用[A组(6.81±1.62)万元比B组(7.34±1.45)万元,t=-0.9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红细胞沉降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t=4.463,P<0.05;B组:t=5.557,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4.899,P<0.05;B组:t=4.418,P<0.05),C反应蛋白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t=9.486,P<0.05;B组:t=7.525,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6.781,P<0.05;B组:t=4.735,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组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A组:t=5.401,P<0.05;B组t=5.700,P<0.05)、JOA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7.541,P<0.05;B组t=-7.913,P<0.05)、VAS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10.027,P<0.05;B组t=10.10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两组间Cobb角、JOA评分、VAS评分,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0.204、1.602,P>0.05)。A组术前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7例、E级5例,末次随访C级1例、D级2例、E级14例;B组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8例、E级3例,末次随访D级1例、E级14例。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5,P<0.05),B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44,P<0.05)。两组间并发症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A组4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05)。但前后联合平均并发症发生率比前方组高。结论前方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进入胸腔和腹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允许同一切口进行内固定的优点。

  • 标签: 胸腰段 脊柱结核 侧前方入路 前后路联合入路 疗效
  • 简介:作者简介周兵,男,1967-,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关节外科。摘要目的探讨前方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经前方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27~73岁,平均367岁。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C级13例,D级18例,E级38例。术前Cobb角为280°~465°,平均301°。结果59例患者都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10~24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400~800ml,平均6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2周患者即可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6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10月。末次随访时,11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C级13例中均恢复到D级,D级18例全部恢复到E级。Cobb角为10°~25°,平均144°。结论前方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娇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及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的优点。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术 植骨 脊柱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治疗25例上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7~T1椎体1例,T(1-2)椎体5例,T(2-3)椎体8例,T(3-4)椎体9例,T(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可以显露上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外科手术 胸骨柄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侧方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护理。[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应用侧方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32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疼痛、并发症的观察和出院指导。[结果]32例病人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3.5d±0.3d,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8分±0.7分,与术前8.5分±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P=0.00);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为一过性大腿前方轻度麻木,经处理后症状消失,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系统、有效地护理对应用侧方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腰椎结核 侧方入路 病灶清除 融合内固定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Henry保留旋前方肌与Henry切开旋前方肌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2月— 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丽水市青田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60~79岁[(66.5±5.6)岁]。骨折AO分型:B1型16例,B2型15例,B3型11例,C1型12例,C2型14例,C3型10例。40例采用改良Henry保留旋前方肌掌钢板内固定(改良组);38例采用Henry切开旋前方肌掌钢板内固定(传统组)。观察两组骨折愈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2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前臂旋转角度、握力等;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5.2±6.3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钢板内固定位置良好,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肌腱损伤并发症。传统组2例出现腕管综合征,Ⅱ期行内固定去除腕管松解后缓解。改良组VAS术后1周[(6.17±0.40)分]、1个月[(5.54±0.40)分]、3个月[(3.18±0.30)分]低于传统组[分别为(6.80±0.45)分、(6.08±0.70)分、(3.75±0.40)分](P<0.05)。改良组前臂旋转角度术后1周[(49.4±17.5)%]、1个月[(66.7±14.3)%]、3个月[(87.3±7.2)%]大于传统组[分别为(40.3±13.2)%、(54.2±18.7)%、(80.7±8.1)%](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及前臂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两组握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Henry切开旋前方肌比较,改良Henry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早期旋转功能,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掌侧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LLD,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肠管、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6.75±2.32)降到术后(3.10±1.34)(P〈0.05).JOA评分由术前(11.84±2.42)提高到术后(25.36±3.24)(P〈0.05)。术后随访1-5年,优良率达94.5%。结论PLLD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适用于纤维环受损的L3-5腰椎间盘突出。

  • 标签: 腰椎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侧入路 介入性放射学 摄影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LPA)与Wiltse肌间隙显微镜下单减压(MBDU)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测量及形态学解剖证明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共124例[男75例/女49例,年龄(55±14)岁]因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接受单节段MBDU病例。根据椎管形态分为A组LPA48例,B组Wiltse肌间隙76例。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下肢疼痛及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通过X线、CT评估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稳定存在,套筒置放最大倾斜角度LPA为65°,Wiltse为40°。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0个月的随访。A组手术时间(120±27) min、出血量(104±31) ml、引流量(50±15) ml,B组则分别为(115±32) min、(110±41) ml、(47±18) 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6、-1.917、1.730,均P>0.05)。术中硬膜撕裂各1例和3例;术后脑脊液漏各2例和3例。两组末次随访时、对下肢疼痛、腰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9.6%(43/48),B组为86.8%(66/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8,P>0.05)。结论经LPA行MBDU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对于三叶草形椎管的对神经根管减压有优势。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 单侧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方与后方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78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39例,传统组与责任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行后方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者行前方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较小(P>0.05);责任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与传统组相比均明显较少,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的HHS 评分、WOMAC 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责任组患者的HHS 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而责任组患者的WOMAC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前方术式,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骨关节炎。

  • 标签: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评分 前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单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组采用后路经单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其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采用脊柱X线片、CT测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计算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VAS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VAS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ODI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ODI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后路经单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较好,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伤椎高度矫正丢失,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经单侧椎弓根植骨 内固定 后路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定钛板的单纯前路与前后路结合的手术方式治疗第5腰椎(L5)~第1骶椎(S1)结核的有效性。方法抽取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腰骶结核患者28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将纳入患者分为锁定钛板组(16例)和前后路结合组(12例),锁定钛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钛板的单纯前路手术治疗,前后路结合组患者采用前后路结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至少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最后1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L5~S1前上缘之间的垂直高度。结果锁定钛板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前后路结合组,(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CRP、ESR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3、6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CRP、ESR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即刻及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L5~S1前上缘之间的垂直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最后1次随访时的L5~S1前上缘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术前(P<0.001)。两组患者均预后良好,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钛板的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腰骶结核可以达到与前后路结合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更少。

  • 标签: 结核 锁定钛板 手术入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的选择。方法:对1999年至2006年32例胸椎结核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肋横突切除、肋骨切除开胸、经胸膜外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等不同进行比较。结果:经肋横突切除、前方12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50分钟,时的出血量约200ml,术后2例肋间神经损伤,3例胸膜损伤,1例对病灶清除不彻底。肋骨切除开胸1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25分钟,时的出血量约5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经胸胸膜外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为35分钟,时的出血量约8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经1年以上的随访,根据阮狄克标准,本组优良率92%,内固定组患者无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Frankrl分级均E级。结论:对胸椎结核根据病不同的病情,采用个体化设计前路手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胸椎 结核 手术 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融合内固定结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重度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伴严重后凸畸形的重度胸腰椎结核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6~65岁,平均39岁。入院时血沉66~128mm/h,平均为89mm/h;18例患者椎体病变范围超过50%;伴有严重腰大肌脓肿16例;5例为结核复发二次手术;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后凸畸形 植骨治疗 前后路 联合入路 前路病灶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并评价前、后和前后联合3种不同手术在治疗西藏高原地区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共62例。其中采取前的28例(前路组),前后联合11例(前后路联合组),后23例(后路组)。记录和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度、矫形率、角度丢失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随访5~96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上,后路组[(213.5±42.3)min]明显短于前路组[(260.9±58.1)min]及前后联合组[(292.7±45.2)min],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在失血量上,后路组[(802.2±218.6)ml]明显少于前后路联合组[(981.8±22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路组[(885.7±321.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上,3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矫正效率方面,前路组[(45.2±16.8)%]明显弱于后路组[(72.5±13.4)%]和前后联合组[(73.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术后4、7个月再次形成脓肿,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各1例。术中胸膜破裂至血气胸5例,前路组3例、前后路组2例,腹膜破裂2例,均为前后路联合组。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前矫正效果差,并发症高;虽然前后联合临床效果不错,考虑到其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等因素,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对后,疗效可靠,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时间短、出血少,值得推荐应用。

  • 标签: 结核,脊柱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恶性肿瘤的前方手术和重建的方法,以提高腰椎椎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方法回顾了2000年5月~2004年8月27例腰椎椎体的恶性肿瘤经前方行椎体切除和重建的患者.结果患者疼痛均有缓解,有神经压迫症状的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结论腰椎椎体恶性肿瘤经前方手术和重建可以有效治疗腰椎椎体恶性肿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腰椎 脊椎肿瘤 外科手术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内镜下经单行双椎管减压治疗的效果与对手术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确诊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收治时间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通过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观察组:34例,内镜下经单行双椎管减压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功能障碍情况、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ODI评分小于对照组,上述相关数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内镜下经单行双椎管减压治疗,具有微创治疗优势,并可改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保证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内镜治疗 单侧入路 双侧椎管减压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内镜下单椎管减压术(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4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及观察组(ULBD)各42例,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腰腿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腰椎功能(JOA)]、CT影像学[突出物侵占比、椎管面积]。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JOA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突出物侵占比、椎管面积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SS患者采用ULBD治疗,可减轻患者腰、腿疼痛程度,提高腰椎功能,优化CT影像学指标。

  • 标签: 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