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82一),女.湖北宜昌人,贺州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景观设计。主持完成“生态设计原理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景观设计观点相结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设计课堂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园林史话双语教学示范研究”等课题。

  • 标签: 作品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研究 高素质人才 湖北宜昌
  • 简介:动脉和腘动脉是下肢的主要动脉损伤后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将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引起肢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自1995年至2005年收治各种原因造成的股动脉、腘动脉损伤共2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腘动脉损伤 股动脉 血液循环 诊断治疗 肢体坏死 下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下肢动脉损伤的原因及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致下肢动脉损伤21例,医源性下肢动脉损伤14例;分别采用动脉破裂口修补术、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术、动脉吻合术、覆膜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等。结果33例治愈,2例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高位截肢1例。结论动脉破裂口修补、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覆膜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 标签: 下肢动脉 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窝囊肿关节镜下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窝囊肿患者5l例。按Rauschning和Lindgren窝囊肿分级。其中关节镜组27例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窝囊肿,Ⅱ级8例,Ⅲ级19例。开放手术治疗组24例为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窝囊肿,Ⅱ级6例,Ⅲ级18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至0级的恢复率,囊肿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8~16个月随访,平均13.6个月。切口长度:关节镜组(1.08±0.14)cm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10.08±0.7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关节镜组(30.25±3.38)min长于开放手术治疗组(19.85±2.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Rauschning和Lindgren窝囊肿分级,关节镜组:0级24例,Ⅰ级1例,Ⅱ级2例。开放手术组:0级21例,Ⅰ级2例,Ⅱ级1例。恢复率:关节镜组(88.9%)与开放手术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关节镜组(3.7%)与开放手术组f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关节镜下治疗窝囊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 标签: 关节镜 囊肿 膝关节
  • 简介:或动态观察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者均应考虑腘动脉损伤.③腘动脉的血管重建,早期诊断是治疗腘动脉损伤的关键.开放性的腘动脉损伤诊断一般较容易,最后再进行腘动脉的血管重建手术.清创后对血管缺损大于2cm者(本组6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

  • 标签: 临床分析 例临床 动脉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医源性肾动脉损伤的肾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间我院于肾脏手术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肉眼血尿患者共14例。均经肾动脉造影证实为医源性肾动脉损伤,其中继发于经皮肾镜取石术11例,继发于肾穿刺活检术、肾贯穿伤缝合修补术、输尿管镜检查并双J管置放术各1例。血尿出现距手术操作时间为3-346d(中位时间8d)。肾动脉造影检查后均行经导管肾动脉节段性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弹簧圈、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聚乙烯醇(PVA)颗粒、无水乙醇。术后随访10—49个月。结果病变位于。肾脏上极4例,下极10例。肾动脉造影表现为。肾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静脉瘘6例,肾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7例。栓塞后肾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均达到完全性栓塞,术后2~12d肉眼血尿消失。随访期间,1例右肾下极动静脉瘘栓塞后13个月因术侧肾区钝性外伤再次出现血尿,经造影证实原动静脉瘘未见复发,但右肾下极发现由另一叶问动脉供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再次使用弹簧圈栓塞,随访14个月未见血尿复发。其余13例随访10—49个月未见血尿复发。本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肾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是医源性肾动脉损伤的主要类型,应用弹簧圈行肾动脉节段性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动脉 动脉瘤 假性 动静脉瘘 血管造影术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股动脉损伤是下肢动脉损伤的常见类型,其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复杂,常合并多种并发症,诊疗难度大,有一定的误诊率及截肢率。本文从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总结股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 标签: 股动脉 创伤和损伤 诊断 外科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股动脉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46例股动脉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截肢的3例,成功修复的43例。结论股动脉损伤后除迅速诊断和治疗外,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动脉损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下肢缺血 动脉旁路术 再灌注损伤 筋膜室综合征
  • 简介:动脉损伤很常见,其损伤分开放性和闭合性,血管损伤后,常伴有下肢的血运障碍,或其他并发症,治疗必需修复已损的血管。重建血运才能挽救下肢,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关系到下肢的存活和功能恢复,而且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自1988年以来收治股动脉损伤17例18肢,报道如下。

  • 标签: 股动脉损伤 显微外科治疗 血管损伤 血运障碍 重建血运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PCI术后桡动脉留鞘不同处置方法对桡动脉损伤情况观察探索PCI术后桡动脉留鞘的恰当处置办法。方法选取我院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行PCI的12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依据《心血管介入诊疗操作培训规范》进行恰当处置PCI术后桡动脉留鞘有利于明显减少桡动脉损伤。结论由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及手术量的增加,经桡动脉PCI术后留鞘对桡动脉损伤情况复杂,需进一步进行探索。

  • 标签: 经桡动脉PCI术 桡动脉留鞘 恰当处置 桡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7-2011、12月我院120例以新生儿窒息住院的患儿初期的MRI影像表现及58例复查病例的MRI影像表现。结果120例根据MRI影像表现分为5组;A组25例;MRI无异常发现;B组45例(轻度);小范围脑水肿(累及1-2个脑叶);C组18例(中度);累及2-3个脑叶脑水肿,部分合并T1WI呈点状或弯曲条状髙信号;D组32例(重度);弥漫性大面积的脑水肿,部分合并出血或其他不同程度病变22例。A组没有复查病例;B,C组复查25例,仅C组5例发现异常征象;D组32例复查均出现明显的异常征象。结论MRI可以客观地反映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情况,并且可以早期评估预后。

  • 标签: 婴儿新生窒息新生儿磁共振成像预后
  • 简介:病历摘要: XX 女 60岁 因“心前区疼痛5年,加重14小时”入院. 该患缘于5年前劳累时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部放散,持续不缓解,为剧痛,同时伴大汗,在上级医院确诊心肌梗塞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并给予心脏支架植入2枚,好转出院。5年来心前区疼痛偶发作,间断用药。14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放散,持续不缓解,在家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不理想,为明确诊治而入我院,经急诊给予罂粟碱静点后以“冠心病”而收入我科。病程中存在活动时心悸、气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糖尿病病史14年,现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80/?mmHg,长期口服降压药物。4.入院时查体:体温:36.5℃ 脉搏:6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50/70mm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66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电轴左偏 陈旧下壁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BNP;1381.00pg/ml肌钙蛋白;2.65n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11.6ng/ml 糖化血红蛋白:8.6% 随机血糖:19.2mmol/L 甘油三酯:5.76mmol/L 脂蛋白:650.1mmol/L 总胆固醇;6.42mmol/L 心彩示:左房增大 左室肥厚 左室壁运动欠协调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主动脉弹性减低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 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因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给予经右侧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1枚,患者自述术中右上臂肿胀,疼痛,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入病房,已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处无渗血, 桡动脉搏动消失,尺动脉搏动较好,各手指活动尚可,指腹弹性较好,各手指末梢血运较好,毛细血管反应正常。右手指有麻木感。10余分钟右下臂皮肤出现散在皮下出血点,右上臂肿胀明显,颜色发暗,暂给予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度,间断松开弹力绷带、右上臂间断冰袋冷敷,右上臂疼痛一直不缓解,后行右上臂血管超声检查考虑假性动脉瘤,术后3天转入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手外科给予手术治疗,右上臂肿胀、疼痛好转,右手麻木、疼痛逐渐加重,出现右手指屈曲,活动受限,出院后右手麻木、疼痛持续存在,夜间为著,再次去到上级医院拟行手术治疗,因患者心脏方面原因,不适合再次手术,出院后给予理疗,现右手麻木较前有所好转。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膝关节脱位合并动脉损伤诊治后的疗效。方法10例中,闭合性损伤6例,开放性损伤4例,伤后10h转运至我院,及时予以膝关节复位外固定器固定、修复断裂血管、小腿切开减压以及神经缝合、韧带重建等处理。结果患肢均得以保存。随访3个月至6年。2例在术后2年内重建交叉韧带,膝踝关节活动良好。4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2例后期行踝关节融合术。1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肌肉坏死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术后9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1例术后即重返工作。3例术后2年仍有关节疼痛和关节僵硬症状。1例术后3年失访。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尽早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可以有效提高膝关节脱位合并动脉损伤的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膝脱位 动脉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康复方案对浮臻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共选取浮膝损伤并发动脉栓塞患者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给予密切观察、精心护理治疗、合理指导功能康复训练。结果12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理想;2例患者因再次栓塞行膝上、踝部截肢术,治疗满意率达85.71%。全部患者未见固定物松动、骨折不愈合、废用性骨质蔬松等并发症。结论浮膝损伤并发动脉栓塞患者经系统治疗与精心护理,术后经循序渐进的指导患者行康复锻炼,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标签: 浮膝损伤 动脉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现状及其治疗进展,为临床上此类损伤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指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和"digital artery defect""soft tissue defec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关于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632篇,排除无法获得全文、内容不符、重复性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穿支皮瓣的广泛应用、医患对修复的结果要求提高及修复理念的不断改进,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方式逐渐由创伤较大的血管移植联合皮瓣转移覆盖、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等方式,向创伤小、疗效好的flow-through皮瓣方式发展,达到了在较小医源性损伤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的目的。结论flow-through穿支皮瓣兼具穿支皮瓣和桥接指固有动脉的优点,通过一次手术即可有效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符合当前修复重建的理念,具有最大的经济性,是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创面的最佳方式。

  • 标签: 指损伤 动脉损伤 软组织损伤 flow-through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6例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给予CT诊断,对照组给予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以及特异性。结果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正确率均较为理想,但CT诊断特异性较为突出,便于了解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诊治。结论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突出,正确率高、特异性明显,后续工作中可以加以推广。

  • 标签: CT诊断 动脉破裂 核磁共振 动脉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