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致病PCR检测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通过PCR法检测,分析PCR检测在肠道致病检测中的作用。结果多重PCR方法可扩增致病目的基因片段,具有较强特异性,可检测随意接种3个细菌。结论多重PCR可快速、准确检测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道致病菌 PCR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肠道致病多重PCR检测的效果。方法:对常见的肠道致病(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运用PCR来进行检测,从而来对常见肠道致病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多重PCR检测在常见肠道致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致病目的基因片段不断扩增,而且还具备强大的特异性,能够有效的检测并且接种三个细菌。结论:对于常见肠道致病中,运用多重PCR检测技术能够使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在临床检测中非常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常见肠道致病菌 多重PCR 检测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从分子生物学问世以来,医学微生物在许多方面的研究已迈进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现就肠道致病有关细菌分类,发病机理,实验室诊断和工程菌苗的构建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情况作一概述。一、细菌分类:通常根据形态,生化特性,血清学,免疫化学,抗菌谱及种、属特异性噬菌体裂解情况等来作为肠道细菌分类的指标。近十年来,电子计算机应用以后增加了数值分类法,另外在分类学上亦广泛应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如:1.DNAG+C克分子百分含量测定: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是由两个多核苷

  • 标签: 肠道致病菌 数值分类法 质粒图谱分析 DNA 血清学试验 医学微生物
  • 简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出门时都会记得带上环保购物袋。不过,让大家料想不到的是,这些购物袋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细菌,会对公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标签: 购物 隐藏 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致病型,为临床医师诊断、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承德市几家代表医院长时期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的临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1393株菌株中,G-阴性菌株占67.98%,顺位依次为埃希氏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G+阳性菌株占22.90%,顺位依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结论抗生素类药物不宜作为非处方药,而应依据药敏实验,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

  • 标签: 致病菌 整群抽样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通过形态观察、选择培养、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鉴定,对三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致病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9株菌分别属于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杆菌(Shigella)、变形杆菌(Proteus)、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耶尔森氏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等7个属,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为优势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志贺杆菌、克雷伯氏杆菌、葡萄球菌和耶尔森氏菌对小白鼠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最敏感,高敏菌株占94.74%;其次是氧氟沙星和阿米沙星,高敏菌株分别占89.47%和42.11%;而对克林霉素、磺胺六甲氧嘧啶、罗红霉素、强力霉素等敏感性较差.该研究结果将为圈养大熊猫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圈养大熊猫 肠道致病菌 初步鉴定
  • 简介:近日,卫生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限量》的征求意见稿,该标准拟自正式发布后6个月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制定食品中致病限量标准。各种肉类、巧克力、饮料等食品内含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值,首次有明确的标准。

  • 标签: 食品安全 限量标准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国家标准 沙门氏菌
  • 简介:本文报道用“L-型过滤返祖法”从89例急性腹泻儿童中的17例(19.1%)中分离出L-型菌56株,其中已鉴定出致病株26株(26/56),以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为主;此法阳性分离率高于常规法;其检出率与病程有关;L-型菌返祖时间多为3-7代;132例健康组儿童体内分离出L-菌27株,对其返祖鉴定未发现致病种;发现稳定型致病L-型能残留在临床治愈的儿童体内并对其存在的机理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它将有益于对儿童腹泻病原菌的认识和流行病学监测。

  • 标签: 儿童 腹泻 病原菌 L-型菌
  • 简介:目的对某市某综合性医院排出污水中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进行监测,以减轻环境污染,保障人群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按《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标准GB18466-2001》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检测指标有粪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结果124份医院污水样品中粪大肠菌群数超标率23.39%;检出沙门菌8株,检出率6,45%;志贺氏菌3株,检出率2.42%。结论该医院污水被粪便污染程度较高,存在引发肠道传染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对医院污水的消毒措施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 标签: 医院污水 粪大肠菌群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质控考核样品进行检测,分离鉴定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分析其中特别的生物学现象。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4-2010)》对考核检样进行检测。结果分离出都柏林沙门氏菌而未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在检验过程中观察到特别的生物学现象。结论沙门氏菌在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上并非都一致显紫色,极个别有时也显示蓝色。

  • 标签: 分离鉴定 都柏林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学现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科学家们在澳大利亚辣椒中辨认出4种之前未被发现的病原体。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上。这些病原体全都属于炭疽菌——引起炭疽病的真菌,会导致多种果蔬减产并产生大量的黑斑。这些病原体宿主范围广泛,这意味着它们能够传染其它品种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像木瓜和芒果这样的热带水果。

  • 标签: 热带水果 植物病理学 墨尔本大学 宿主范围 农业科学 炭疽菌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血液病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血液内科2021年1-8月收治的血液科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50例大便菌培养中检出肠炎致病的病人为观察组,与66例未检出肠炎致病的病人为对照,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中,肠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40.0%,然后是真菌(8.0%),铜绿假单胞菌(6.0%),嗜麦芽寡食单胞菌(2.0%),其它不明菌种所占比例为44.0%。2例(4%)发生了二次血流感染,所感染的病原菌都是肠球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56%,淋巴瘤占12%。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青霉素类,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接触史和3个月青霉素类药物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

  • 标签: 血液病 住院患者 肠道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血液病住院患者肠道致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2月至11月该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从粪便细菌培养中分离出肠道致病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66例无肠道致病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56.0%),其次为淋巴瘤(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个月内接触青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血液病住院患者肠道致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肠道致病菌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血液病住院患者肠道致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2月至11月该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从粪便细菌培养中分离出肠道致病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66例无肠道致病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56.0%),其次为淋巴瘤(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个月内接触青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血液病住院患者肠道致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肠道致病菌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血液病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血液内科2021年1-8月收治的血液科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50例大便菌培养中检出肠炎致病的病人为观察组,与66例未检出肠炎致病的病人为对照,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中,肠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40.0%,然后是真菌(8.0%),铜绿假单胞菌(6.0%),嗜麦芽寡食单胞菌(2.0%),其它不明菌种所占比例为44.0%。2例(4%)发生了二次血流感染,所感染的病原菌都是肠球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占56%,淋巴瘤占12%。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青霉素类,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接触史和3个月青霉素类药物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

  • 标签: 血液病 住院患者 肠道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