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梯度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出放线菌G5。该菌株对苹果轮纹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多种农业致病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对G5进行序列分析,该菌株16SrDNA序列与链霉菌属的13个放线菌的同源性为99%。用传统细菌学的方法对G5菌株进行鉴定,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链霉菌的特征和特性相一致,表明该菌株属于链霉菌。

  • 标签: 拮抗作用 放线菌 鉴定 分离 链霉菌
  • 简介:目的掌握本地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为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风险监测计划共采集10个类别222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内部手册检验标准检测。结果全年共采集样品222份,其中阳性样品33份,阳性率14.86%。结论本地区市售食品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污染。针对主要污染的生禽肉、生畜肉、水产品、裱花蛋糕、沙拉、三明治、早餐、蛋类等食品,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做好预警。

  • 标签: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灵山县食源性致病污染的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风险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依照《2012年食源性致病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检验。结果采集7类食品90份样品,共检出致病4株,总检出率4.44%。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3.3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2.50%,沙门菌检出率1.43%;未检出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和阪崎肠杆菌。结论在灵山县食品流通领域中食品受食源性致病污染的机率较大,特别是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 标签: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大连市主要食源性致病污染状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本市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和专卖店等随机采集10类食品,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2008,对采集样品进行7项致病监测指标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阪崎肠杆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共监测熟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凉拌菜、鲜榨果蔬汁等共计204份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13株,总检出率6.37%(13/204)。结论大连市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污染较严重,其中鲜榨果蔬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米线凉皮、熟肉制品、豆制品是主要受污染食品;应加强食源性致病的监测,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发生。

  • 标签: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在泰州市零售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标方法,对泰州市出售的生畜禽肉、熟肉制品、蔬菜、水产品中4种致病进行检测。结果2006年-2008年共检测样品695份,检出致病91株,总检出率为13.09%。其中沙门氏菌检出28株,检出率为4.03%;单增李斯特菌检出44株,检出率6.33%;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9株,检出率2.73%;未检出空肠弯曲菌。结论泰州市生畜禽肉、熟肉制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污染,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较严重,应加强监测和检查。

  • 标签: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探讨本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污染状况调查分析。方法选取本市2015~2016年具有代表性的超市、农贸市场等350份餐饮服务食品进行随机调查,根据《全国食源性致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进行抽查,对所有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O157H7、阪崎肠杆菌、腊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以及副溶血性均等8个项目进行检查。结果350份餐饮服务食品中,共检查出51株致病,检出率为14.57%;51株致病中医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占据3.92%。结论本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加强食品监督,提高食品质量。

  • 标签: 餐饮服务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绵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的污染状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2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地人口比例及食物消费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采集样品179件,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对13项食源性致病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 共抽检食品样品179件,从36份样品检出致病45株,样品不合格率为20.11%,检出14株单增李斯特菌,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副溶血性弧菌、6株沙门氏菌、4株克罗诺杆菌属、4份蜡样芽胞杆菌、3株霉菌和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结论 2022年绵阳市即食烘焙麦片和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品卫生状况较差,对此应引起重视。

  • 标签: 绵阳市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食源性疾病已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在传统的食源性致病检测方法中,免疫学方法和传统培养法具有灵敏度低、检测周期长等不足,已不能满足人类对食源性致病的检测需求。随着医疗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多种核酸检测方法逐渐应用于食源性致病检测中,现对其在食源性致病检测应用中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进行展开概述,以便为更快速、准确、简单的检测方法提供思路。

  • 标签: 食源性 致病菌 核酸检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因近几年人畜共患致病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故动物产品食用安全层面问题备受相关部门及人们所重视。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动物产品当中人畜共患致病污染实施风险评估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人畜共患 动物产品 致病菌 污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绵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的污染状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地人口比例及食物消费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采集样品294件,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对11项食源性致病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 共抽检食品样品294件,从20份样品检出致病20株,样品不合格率为6.80%,检出 7株单增李斯特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7株蜡样芽胞杆菌。 结论 2021年绵阳市流动摊档售卖的食品中检出多株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此应引起重视。

  • 标签: 绵阳市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绵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的污染状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地人口比例及食物消费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采集样品294件,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对11项食源性致病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 共抽检食品样品294件,从20份样品检出致病20株,样品不合格率为6.80%,检出 7株单增李斯特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7株蜡样芽胞杆菌。 结论 2021年绵阳市流动摊档售卖的食品中检出多株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此应引起重视。

  • 标签: 绵阳市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常用抗G^+致病的抗生素的种类效价情况,为抗G^+致病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2978个样本中分离到953株G^+致病,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进行菌种鉴定及16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953株G^+致病经鉴定属于11大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是五类主要的G^+致病,依次分别占总分离量的30.3%、1713%、15.1%、9.8%和6.8%;在检测的16种抗生素对排在前五位的G.致病的平均效价最低的五类抗生素是:青霉素(24.22%)、红霉素(26.22%)、头孢唑林(28.06%)、与链霉素(30.52%)和庆大霉素(31.06%)。而抗口致病整体效果最好的是:螯合新泰林(93.72%)、万古霉素(82.62%)和四环素(78.68%)。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多抗生素抗临床常见G^+致病的效价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 标签: 抗生素 药物监测 耐药性 G^+致病菌
  • 简介:手癣是一种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呈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常因双手的劳作、清洗等因素,使其在流行病学和致病方面与足癣有差异。为了解石景山地区手癣发病情况及致病真菌的菌种分布趋势,该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7月来院就诊的手癣患者的发病情况。

  • 标签: 手癣 病原菌 发病情况
  • 简介:基因芯片即在芯片表面放置各种基因寡酸核苷酸点样,通过PCR扩增微生物样品DNA后,使用制备荧光标记探针和芯片上寡核苷酸点杂交,最后借助扫描仪定量与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检测样品,以确定样品是否有某种微生物,在食品研究与食品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应用基因芯片检测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以供参考完善。

  • 标签: 基因芯片 检测动物性食品 主要致病菌
  • 简介: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性公共卫生热点。据 WHO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每年约有二百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 66%以上是由细菌性致病所致。食源性致病导致的疾病是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而食源性致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检测食源性致病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等,在实际检测中周期较长、工作量大 ,对致病的检测特异性不高、灵敏度低、操作烦琐耗时,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监测。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已创建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验速度,显著提高了检测水平,采用快速、准确而简便的食源性致病鉴定方法已成为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综合探讨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个人见解。

  • 标签: 乳制品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