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关注,也越来越焦虑。“缓解焦虑”也造就了商机,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层出不穷。“清”就是其中很流行的一种。

  • 标签: 误区 都市生活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胃癌术后早期外营养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在我院选取58个胃癌患者的病例,按照各占50%的比例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9个胃癌患者的病例,为了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比较明显,我们应该保证其它外界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对照组的护理方式和原来的一样不变化,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的体重情况、功能的恢复时间和情况都比对照组的好一些,在医院的留院天数也比对照组的少。结论综合护理对于胃癌术后早期外营养护理对患者的身体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能使患者身体快速的痊愈。

  • 标签: 胃癌 肠内肠外营养护理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肠胃科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10例炎症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110例炎症性病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结合炎症性病临床疗效判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体质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75较对照组6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病患者临床效果优良,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内外营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与外营养在ICU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ICU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即内组、外组以及联合组,按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均干预14天,给予内组患者内营养支持,给予外组患者外营养支持,给予联合组患者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研究观察三组患者的机体指标。结果营养支持后联合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外组、内组(P<0.05),内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外组(P<0.05)。结论内与外联合对ICU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具有突出的临床意义,内营养支持较外营养支持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在临床上,应根据ICU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ICU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和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分别接受内营养和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血浆总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83.4±1.5h,排便时间4.8±1.5d,血浆总蛋白59.4±1.6g/l,血红蛋白115.8±1.2g/l;对照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96.4±1.2h,排便时间6.2±1.3d,血浆总蛋白57.9±1.4g/l,血红蛋白114.7±1.5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能够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体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胃癌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置管内造瘘术在危重小儿吻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儿吻合手术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小肠造瘘术,研究组患儿接受置管内造瘘术。比较两组二期手术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血清清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二期手术发生率为24.%,研究组为6%。研究组二期手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内造瘘术是减少危重小儿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封瘘术)的重要方法,可推荐使用。

  • 标签: 肠置管内造瘘术 危重小儿 肠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内营养与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术后营养方式,将93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A组(n=49)和B组(n=44),A组实施早期内营养,B组实施外营养,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d,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8d,A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但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与肠胃营养相比,早期内营养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行以胃肠、胆吻合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患者行以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33例患者行以胃肠、胆吻合术式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手术费用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8.1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75.76%,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行以胃肠、胆吻合术式治疗的效果良好,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胃肠 胆肠 肠肠吻合术式 胃远端晚期癌 幽门梗阻 胆总管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主要研究急性重症胰腺炎内、外营养效果的差异性,为未来临床护理寻找一个新方向。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3例,接受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43例,接受内营养支持,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清蛋白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护理中,内营养支持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患者机体恢复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因此应该成为未来临床护理的重点方向。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癌手术后患者的外营养进行评价,并对术后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和研究。方法随机挑选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我医院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一百位,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包含五十位患者。对实验组患者的外均进行营养供给,而对照组患者则只进行外的营养供给。结论进行手术后的胃癌患者的营养容易出现供给不足,对病人进行内外的营养干预则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

  • 标签: 胃癌手术后 肠内外营养干预 营养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内营养支持与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83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内营养组(42例)和外营养组(41例),术后分别给予内营养和外营养。结果术后第7d,内营养组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内营养组(P<0.05),内营养组功能恢复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外营养组短(P<0.05)。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外营养组为26.83%(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早期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胃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瘘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瘘是腹部外科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患者常出现大量肠液丢失、胃肠道功能障碍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处理瘘十分棘手,死亡率非常之高。为此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回顾分析造瘘患儿的护理资料,总结肠造瘘护理体会。造瘘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以及造瘘口护理对患儿的康复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小儿肠造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营养制剂加温对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应用内营养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温营养制剂,实验组患者给予内营养制剂加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腹泻天数、腹泻得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腹泻天数(11.59±2.64)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对内营养患者给予内营养制剂加温可有效降低腹泻发生率,缩短腹泻天数,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内营养制剂 加温 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干预护理对于镜下行息肉切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2例息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出血和肠穿孔发生率进行分析比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术后遭受的疼痛程度明显更轻。对照组出现出血情况5例,肠穿孔情况3例,并发症发生百分比为15.69%;干预组出血情况2例,肠穿孔情况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讨论镜下息肉切除比起常规的开放式手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除手术方法外,对患者进行全阶段干预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肠出血 肠穿孔 全程护理干预 肠息肉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降低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2月229例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干预组114例,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而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护理干预手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疼痛、出血、肠穿孔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疼痛、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沟通、行为限制等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肠镜 肠息肉切除 并发症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造瘘术后功能性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结果共14例新生儿造瘘术后患儿接受肠液回输治疗,平均出生胎龄为(33.4±2.8)周,出生体重为(2129±501)g。近端造口与Treitz韧带之间平均距离为(39.6±10.3)cm,远端造口与回盲部之间平均距离为(45.0±18.1)cm,平均造瘘液量为(65.4±9.2)mL·kg^(-1)·d^(-1),肠液回输治疗平均时间为(29.1±9.2)d,回输期间平均体重增长(26.6±6.4)g/d,造瘘术后(47.0±14.6)d关瘘。通过肠液回输,全组患儿静脉营养减少或完全由内营养代替,未出现与回输肠液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肠液回输操作安全可行,可减少造瘘术后功能性短综合征患儿外营养,改善患儿关瘘前营养状态。

  • 标签: 肠液回输 短肠综合征 婴儿 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感染粪球菌和屎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117例,对其进行粪球菌和屎球菌检测,并作药敏分析,研究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65株粪球菌和52例屎球菌,其中粪球菌样本主要来自泌尿科、血液科和消化科,屎球菌主要来自消化科,两种球菌年龄分布均集中在40-60岁之间;粪球菌对四环素耐药性为55.38%高于屎球菌32.69%,而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分别为13.84%、16.92%、32.31%、30.77%,均低于屎球菌78.85%、80.77%、82.69%、71.15%,P<0.05。结论屎球菌耐药性普遍高于粪球菌,临床药物使用时需开展科学合理的药性检测,以此为依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流感染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联合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1例,所有患者在食管癌根治术后进行内营养联合外营养支持治疗,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观察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水平,观察术后肺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前与术后第一天比较HB、ALB、PA,术后第一天三者均有显著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与营养支持治疗后比较HB、ALB、P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治疗后HB、ALB、PA较术后第一天三者均有显著升高,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7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2例,术后营养支持期间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5例,均通过调整滴速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行内营养联合外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食管癌术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