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白塞病并发急腹症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其中伴随血便1例,伴排气及排便障碍1例。查体:触及腹部包块2例,腹膜炎体征5例,右下腹部压痛1例。肠穿孔、急性阑尾炎、回肠窦道、肠梗阻及消化道大出血是本组患者的手术原因。实施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探查,手术方式包括回盲部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3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1例及右半结肠切除3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对8例患者中位随访7.5年,发现白塞病复发4例,无白塞病复发。结论肠穿孔、出血及肠梗阻是白塞病并发急腹症的主要原因,急诊手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是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急腹症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住院白塞病患者142例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选择我院同一周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分别指导患者自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①142例白塞病患者抑郁、焦虑和抑郁合并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6.6%(52/142)、31.7%(45/142)、23.2%(33/142)。②社会因素分析: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在就业情况、收入水平、医疗保险类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0、χ2=15.489、χ2=35.712,P<0.05);焦虑与非焦虑组在收入水平、医疗保险类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8、χ2=29.376,P<0.05)。居住在农村、低收入水平、自费医疗是白塞病抑郁的危险因素(B=-1.787、B=-0.697、B=1.931,P<0.05);自费医疗是白塞病焦虑的危险因素(B=2.132,P<0.05)。③临床因素分析:抑郁组眼损害所占比例较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0,P<0.05),焦虑组消化道受累所占比例较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2,P<0.05)。BDCAF与EMRAI评分均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245,P<0.05;r=0.265,P<0.05);亦均与焦虑评分呈正相关(r=0.385,P<0.05;r=0.388,P<0.05)。白塞病皮肤黏膜病变活动与抑郁焦虑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3、r=0.502,P<0.05)。④外周血分析:血清CRP、IL-6水平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B=0.213,P<0.05;B=0.483,P<0.05);血清CRP水平与焦虑评分呈正相关(B=0.158,P<0.05)。结论白塞病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较健康人群高;白塞病活动期,眼、消化道受累的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血清CRP、IL-6水平与抑郁焦虑评分呈正相关。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抑郁 焦虑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 报告一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白塞病的护理病例。护理要点:全面护理评估;控制癫痫的护理;腰椎穿刺护理;白塞病护理;两性霉素 B的治疗护理 ;及早营养管理。经过 10天的神经内科监护室治疗护理, 患者病情平稳,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关键词】 癫痫; 隐球菌性脑膜炎; 白塞病; 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1例白塞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患者全身皮肤严重病变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患者进行加强皮肤评估、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针对性护理。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 ,患者全身皮肤恢复良好 ,康复出院。结论:白塞病病情复杂,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分析皮肤溃疡的原因,选择合适的促进创面恢复的护理产品,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结合有效的心理护理、皮肤粘膜护理、饮食护理、激素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严格的多重耐药管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 标签: 白塞病 多重耐药菌 皮肤溃疡 护理
  • 简介:摘要患者为31岁青年男性,确诊白塞病2年,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并维持。随后患者出现右下肢血栓及胫前皮肤溃疡,溃疡逐渐增大并多发。治疗上尝试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静脉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药,效果均不佳。检索文献发现JAK通路活化与白塞病相关,尝试使用托法替布治疗取得显著效果。随访至今,患者情况稳定。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腿溃疡 托法替布
  • 简介:摘要在2013年内营养中国老年患者专家共识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组织国内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合作,总结了国内外老年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编写指南和GRADE协作网的临床指南最新编写原则,对共识进行全面更新并升级为指南。共分为一般情况和常见疾病两部分,形成42条推荐意见,作为我国老年医学领域营养支持的应用规范。

  • 标签: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通常存在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反复腹痛等非特异性肠道表现,同时伴有反复发热、生长发育受限等。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性病除了影响机体肠道功能外,还存在肠道外器官受累,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累及的器官包括口腔、关节、皮肤和眼。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失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相关。另外炎症性病的外表现可出现在确诊炎症性病的前后数年,容易造成诊断延迟。因此,临床医生应该了解其各种外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该文将阐述儿童炎症性病的外表现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儿童 炎症性肠病 肠外表现
  • 简介:摘要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病变的认知程度。结果显示,心血管医生对白塞病(Behcet disease,贝赫切特病)诊断标准认知率低(32.6%);对皮肤病变,如痤疮样皮疹(41.3%)、结节性红斑(42.0%)、针刺反应(47.8%)认知率也较低;对心血管病变的认知过于偏面,尤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认知率低;治疗方面,对于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接受程度低。提示提高临床医生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病变的认知,对早期诊断,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问卷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炎症性病(IBD)的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为时间段,选择我院收治的26例IBD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UC(溃疡性结肠炎)组与CD(克罗恩病)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外表现。结果:(1)26例患者中,12例出现外表现,约占46.15%(12/26),UC组7例出现外表现,发生率为46.67%(7/15);CD组5例出现外表现,发生率为45.45%(5/11)。(2)UC组,左半结肠型外表现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炎症性病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外表现多为骨关节病变、肝胆表现以及口腔溃疡,单纯依靠外表现区分两者,意义不大。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外表现 临床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内与外营养支持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早期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营养指标、生化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分别为(57.01±2.59)g/L、(39.98±2.64)g/L、(126.86±10.75)g/L,均高于对照组的(54.28±0.76)g/L、(37.31±2.35)g/L、(120.75±13.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7、4.302、2.025,均P<0.05);观察组血糖(GLU)、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12.35±2.38)mmol/L、(84.37±13.62)μmol/L、(47.84±4.03)U/L,均低于对照组的(14.18±2.37)mmol/L、(91.84±13.21)μmol/L、(66.28±3.76)U/L(t=3.106、2.244、19.060,均P<0.05);观察组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分别为(1.95±0.45)mmol/L、BUN(5.80±0.61)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1.66±0.30)mmol/L、(5.32±0.43)mmol/L(t=0.341、3.656,均P<0.05);观察组NIHSS评分(10.31±2.10)分、CPIS评分(3.00±0.7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4.68±2.75)分、(3.79±1.45)分(t=5.279、2.763,P=0.001、0.0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3/33)低于对照组(31.25%,1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5)。结论早期内营养支持与早期外营养支持相比,更能够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安全有效。

  • 标签: 卒中 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白蛋白类 血清白蛋白 血红蛋白类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治疗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应用抗TNFα单抗治疗的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TNFα单抗的疗效,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糖皮质激素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6例血管白塞病患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5.8±13.7)岁,病程(10.5±5.8)年。白塞病起病至出现血管病变(7.5±5.3)年,16例患者中动脉系统受累12例,表现为动脉瘤(9例)、动脉扩张(6例)、动脉狭窄(2例)和动脉闭塞(2例);静脉血栓7例,受累部位包括下肢静脉(6例)、下腔静脉(2例)和颅内静脉窦(2例);动静脉系统均有受累者2例。应用抗TNFα单抗前,16例患者经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糖皮质激素40(7.5~90)mg/d联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中位治疗4(0~156)个月后疗效不佳。联合应用英夫利西单抗3~5 mg/kg或阿达木单抗40mg/次,平均疗程(17.1±6.5)个月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治疗后,泼尼松剂量[5(0~12.5)mg/d比40(7.5~90)mg/d,P<0.01]、ESR[(7.3±4.6)mm/1h比(33.5±26.7)mm/1h,P<0.01]、超敏CRP[1.9(0.2~11.4)mg/L比24.3(0.4~113.9)mg/L,P<0.0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应用阿达木单抗联合传统治疗12个月后出现肺部感染,停用阿达木单抗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首次应用英夫利西单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之后换用阿达木单抗后无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对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应用抗TNFα单抗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有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血管受累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更好模拟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拟用新生巴马小猪建立内及外营养相关模型。方法新生巴马小猪18只,分为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和全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EN组包括喂养1周(EN-1W, n=3)和喂养2周(EN-2W, n=3)小猪;TPN组包括外营养支持1周(TPN-1W, n=6)和外营养支持2周(TPN-2W, n=6)小猪。观察记录小猪体重和组织形态学;检测分析肝功能和屏障功能。结果造模期间TPN小猪全部存活,TPN-2W小猪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较TPN-1W更明显。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的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2W小猪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EN-2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形态学显示,TPN小猪肝脏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回肠绒毛萎缩变形、绒毛长度明显变短(P<0.05)、隐窝深度变浅(P<0.01),其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建立新生巴马小猪的TPN模型,模拟了婴幼儿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及屏障损伤等并发症,为研究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全肠外营养 小猪 动物模型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胆吻合口狭窄同时行空肠襻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15例胆吻合口狭窄患者,全部病例均切除原吻合口重新行胆Roux-en-Y吻合,同时行空肠襻固定。襻固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胆吻合口近端预留10~15 cm的盲襻,并与剑突下腹壁标记固定,一种在胆吻合口远端10 cm左右空肠侧壁与右侧腹壁标记固定。同时经固定肠管壁中央在肠道内留置T管。结果共行盲襻固定5例,侧壁固定10例,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瘘1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局麻下空肠穿刺窦道扩张,经胆道镜治疗后治愈。结论吻合口狭窄再手术时,应该考虑到术后再次狭窄的可能,术中可以固定并标记空肠襻。再发狭窄时可以经固定襻穿刺扩张行胆道镜治疗,避免再次开腹手术。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胆总管造口术 狭窄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S合并白塞病继发AP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分析1例AS合并白塞病继发APS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例为26岁男性患者,炎性下腰痛,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诊断为AS。患者因反复口腔溃疡、虹膜炎、血管病变、针刺试验阳性,诊断为白塞病。患者反复下肢深静脉血栓,多次实验室检查抗磷脂抗体高滴度阳性,诊断为白塞病继发的APS。经糖皮质激素、复方环磷酰胺片、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AS合并白塞病白塞病合并APS,AS合并APS,均有一些病例报道,三者之间关系复杂,需提高对三者的关注,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白塞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