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关于在创伤中分子机制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基因表达的研究。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全面性以及系统性的技术,其用来研究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可以从更高层次的角度上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本文中,探讨了皮肤修复领域中对基因芯片的应用。

  • 标签: 皮肤修复领域 基因芯片 科技的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为验证经支气管镜灌洗联合基因芯片检测耐多药肺结核在结核病临床工作中可行性。方法对94例复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47例经支气管镜灌洗联合基因芯片检测耐利福平、异烟肼菌株,与传统罗氏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对照。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利福平一致率92.1%、异烟肼一致率90.7%,均无统计学差异。基因芯片检测需要时间6h左右,传统培养和药敏需6周左右结论在肺结核临床工作中经支气管镜灌洗联合基因芯片检测耐多药肺结核所需时间短,标本质量高,其准确性与传统培养和药敏试验接近,是发现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快速有效的可行性措施。

  • 标签: 支气管镜 灌洗 结核分支杆菌 基因芯片 利福平 异烟肼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病理性突变的发生特征。方法收集105例原因不明、非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及17例听力正常者,实施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及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功能检查。采用Iontorrent半导体测序方法,检测GJB2、GJB3、GJB6、KCNQ4和SLC26A4基因的全外显子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2个突变位点。结果①本组105例患者中48例(45.7%,48/105)检测到病理性耳聋基因突变,其中62.5%(30/48)为GJB2基因突变,31例(64.6%,31/48)为单位点纯合或双位点杂合突变,17例(35.4%,17/48)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②23例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中16例(69.57%,16/23)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其中10例为单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3例为GJB2c.235delC纯合突变、3例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③43例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22例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51.16%,22/43),其中单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12例(27.91%,12/43),2例(4.65%,2/43)为双基因单位点杂合突变,7例(16.28%,7/43)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④39例单侧极重度、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10例(25.64%,10/39)检出病理性突变;其中24例单侧极重度耳聋患者中7例(29.17%,7/24)检出病理性突变,15例单侧重度耳聋患者中3例(20%,3/15)检出病理性突变。结论GJB2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是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超过半数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可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单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病理性基因突变检出率超过1/3。

  • 标签: 耳聋 感音神经性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用耳聋基因芯片方法检测19113名新生儿是否存在中国人常见耳聋基因的异常。方法采集2013年6月-12月长治市辖区内出生的19113名新生儿足跟血并提取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35delG,176_191del16,235delC,299_300delAT)、GJB3(538C〉T)、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1494C〉T)。同时对19113名新生儿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调查,包括听力学检查。结果19113名新生儿中,共检测出耳聋基因异常者984例(5.15%),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437例(2.29%),235de1C纯合突变2例(0.01%),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66例(0.35%),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型395例(2.07%),GJB3基因杂合突变62例(0.32%),双杂合突变型22例(0.12%)。结论长治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基因突变率以城区、长治县和襄垣县居多,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对药物性耳聋、PDS综合征等听力筛查无法检测的迟发性耳聋进行检测。

  • 标签: 新生儿 耳聋基因 突变 基因芯片
  • 简介:目的利用基因诊断方法分析耳聋家庭的分子致病机制,并通过耳聋基因的鉴别,为不同发病原因的耳聋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方法共有3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3个家庭的夫妇均为聋哑人,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中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结果1号家庭丈夫携带SLC26A4杂合突变,妻子携带12SrRNA均质突变;2号家庭丈夫携带SLC264A杂合突变,妻子携带SLC26A4杂合突变及GJB2杂合突变;3号家庭丈夫及妻子均未检出9个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结论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四种基因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就其检测结果对耳聋家庭进行遗传咨询是预防耳聋家庭再次生育聋儿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耳聋 耳聋基因芯片 遗传咨询
  • 简介:研制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表达谱芯片,鉴定芯片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完善芯片的制备和使用程序,优化实验参数,为线粒体功能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及技术保障。以人mtDNA剑桥序列为标准,设计mtDNA编码的13种mRNA、2种rRNA和9种tRNA基因及蛋白产物定位于线粒体的核DNA(nDNA)编码的5种凋亡相关基因寡核苷酸探针。芯片点样仪点制芯片,进行荧光显示和洗脱,用其检测人宫颈癌上皮Hela细胞和人肾小管上皮Hc1细胞cDNA文库mtDNA编码基因及nDNA编码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所点制的芯片扫描结果显示,样点分布均匀、清晰,规整度好,无漏点、连点。cDNA文库杂交鉴定结果显示,整张芯片荧光信号均匀一致,背景清晰,各基因重复样点杂交结果一致,各质控点能正常显示。成功制备了人mtDNA基因表达谱芯片,完善了该芯片的制备和使用程序,通过初步应用,证明所研制的人mtDNA基因表达谱芯片具有特异性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不同组织或细胞样本cDNA文库mtDNA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标签: 线粒体DNA 基因表达 寡核苷酸芯片 信使RNA 核糖体RNA 转运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河南省近三年出生同时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分析与听力筛查两项检查的新生儿的结果关系及对比分析。方法利用博奥生物芯片进行新生儿足跟血耳聋基因的分析;利用耳声发射方法进行新生儿听力初步筛查,发现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诊。结论耳聋基因筛查与听力筛查相互补充,共同为临床服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因芯片技术迅速发展,因其高通量、高效性、节省资源等特点已被广泛运用,本文将对实验操作中可能的注意点做一个重点的阐述,以提高未来工作中效率。

  • 标签: 基因芯片 石蜡 包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实施了治疗及其相应的护理。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痊愈33例(55%),好转15例(25%),无效12例(20%)。结论有针对性的对突发性耳聋实施采取护理措施,有助于挽救患者的听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及其复发率,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护患关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院相关因素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等为主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挽救患者听力,降低该群体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我院统一的入院评估首页,由责任护士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突发耳聋患者以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0-60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工作压力大、疲劳,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经常长时间的接、听电话或使用手机耳机听音乐以及病毒感染等等,造成了突发性耳聋病人发病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年轻化.结论责任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进行对患者的入院评估,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是非常必要和科学有效的.随诊3-12个月无复发75例,5例因各种原因未坚持复查,效果不详.摘要突发性耳聋;护理重点中图分类号R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01-01

  • 标签:
  • 简介:高通日前宣布推出了智能网关系统级芯片,支持双频同步(DBS:bandsimultaneous)传输和LTE回程。目前IPQ40x8/x9SoC正在高通关键客户处进行测样,预计于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量产。

  • 标签: 系统级芯片 FAST 高通 智能网关 LTE SoC
  • 简介:目的:通过对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耳聋文献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听力学特点,探讨影响耳聋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以“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和“感音神经性聋”为主题词,检索中文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英文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对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耳聋患者病例进行基本信息和听力学相关信息统计,按照性别、基因突变信息、是否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年龄、用药情况、发病间隔、发病年龄、单倍型、突变异质率以及耳聋程度等相关项目编辑excel表格,按需要导入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9篇,资料完整的线粒体DNAA1555G和C1494T突变携带者324例。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共285例,华裔254例,其他亚裔18例,非亚裔13例,线粒体DNAC1494T突变39例均为华裔。明确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230例,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使用发生耳聋92例。2例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1年听力正常。统计分析发现用药患者的耳聋程度较未用药患者重(X2=25.414,P<0.05)。无论是否用药,发病年龄与耳聋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用药后发病间隔与耳聋程度无相关(R=0.054,P>0.05)。另外,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异质率与耳聋程度显著正相关(R=0.823,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mtDNAA1555G/C1494T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对于线粒体DNAA1555G/C1494T相关耳聋进行早期耳聋基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突变携带者,严禁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 标签: 线粒体突变 耳聋 文献回顾
  • 简介:摘要从生态学角度,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特殊生态系统。因此它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人类社会对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努力去达到一种平衡,对内—即作为核心的人—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人的活动基本只在一定的人类社会系统中进行,一般是通过对社会的改造而间接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作用。

  • 标签: 生态学 基因的建筑 以人为本 生态建筑
  • 简介: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CAN总线在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CAN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用户的低压应用越来越普遍。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一款低压高可靠CAN协议芯片,通过芯片中的错误管理逻辑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 标签: 局域网络控制器 低压 可靠性 专用集成电路
  • 简介:目的: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c.919-2A>G和p.H723R为对象,研究SLC26A4基因单等位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enlargedvestibularaqueduct,EVA)耳聋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并通过与正常听力人群的比较评估该疾病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检出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Sanger测序对121例EVA耳聋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剪切位点的序列筛查,经耳聋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对3056例正常听力对照进行热点突变筛查,分别确定c.919-2A>G和p.H723R单杂合突变在两组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121例EVA耳聋患者中有78例样本检出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12例样本检出单等位基因突变,其中6例为c.919-2A>G单杂合突变,2例为p.H723R单杂合突变,共占患病人群的6.61%;3056例正常听力对照中发现33例c.919-2A>G和9例p.H723R单杂合突变,占对照人群的1.37%;Fisher’sexact检验显示,SLC26A4基因c.919-2A>G和p.H723R单杂合突变的出现率在EVA耳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在EVA耳聋患者中的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人群,提示携带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EVA耳聋患者可能存在无法用常规外显子测序方法所检出的其它致病基因突变,需进一步研究,并在相关遗传咨询中加以注意。

  • 标签: 前庭导水管扩大 SLC26A4 单等位基因突变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在耳鸣耳聋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耳鸣耳聋患者86例,对这86例患者采用耳聋左慈丸以及松龄血脉康等中药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在临床治疗期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针对于耳鸣耳聋患者采用中药综合治疗,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5.4%,复发率为6.9%。结论中药在耳鸣耳聋综合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因此,耳鸣耳聋疾病的临床治疗应该首选中药综合治疗方法。

  • 标签: 中药 耳鸣耳聋 综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综合护理 体会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4期
  • 机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师正在开发一种先进的“心脏芯片”(heart-on-a-chip)。目前,他们的芯片是一个装在1英寸长的硅树脂上的搏动心肌细胞网,也是一个实际上的人类心脏组织的模型。经心血管药物测试证明,可作为一种药物筛选工具。这种器官芯片代表人们在开发精准、快速药物毒性测试方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