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应用细菌培养以及 PCR检验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80例,统计患者入院时间为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患者入院后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分别应用 PCR检验细菌培养,进行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种检验方式下的阳性检出率, PCR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 P<0.05;且 PCR检验结果表示,各菌种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验中选择 PCR检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便捷,能够明确患者炎症感染情况,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使用 PCR检查细菌培养的效果差异。方法:从 2018年 09月 -2019年 09月期间在我院阴道炎患者中随机选取 92人,分别采集样本后分别进行 PCR检查细菌培养检验菌株,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进而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细菌培养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戛纳杆菌、肠球菌分别有 16例、 35例、和 14例,分别占比 17.39%、 38.04%和 15.22%,检出率为 70.65%, PCR检查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戛纳杆菌、肠球菌分别有 26例、 39例、和 19例,分别占比 28.26%、 42.39%和 20.65%,检出率为 91.30%,相比之下, PCR检查组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细菌培养,对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使用 PCR检查能有效提升菌株检出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阴道炎,细菌培养法, PCR检查法,检出率
  • 简介:摘要: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在极微量( 1- 5ng/kg体重)的情况下便可引起人体发热、白细胞减少、微循环障碍、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在药物生产中,尤其是注射剂的生产中,细菌内毒素的控制与检测非常重要,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本文对 细菌内毒素检查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 标签: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鲎试剂 微量凝胶法 重组 C因子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 临床细菌分析中 PCR检验的应用 准确性。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收治并确诊的 7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细菌培养检验(参考组) 、 PCR检验(观察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 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参考组 ( P< 0.05)。观察组 中的链球菌、肠球菌以及戛纳杆菌检的检出率均高于参考组 的检出率( P< 0.05)。结论: PCR检验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临床意义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细菌检验 PCR 准确性 检出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细菌培养和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于我院随机选取5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将患者尿液为样本,分别进行尿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观察尿细菌培养中革兰氏杆菌数量、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中细菌与白细胞检出率,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尿路感染,并将尿细菌培养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估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对照组诊断阳性23例、阴性27例。观察组诊断阳性24例、阴性26例,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计算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的检测特异度为34.6%、敏感度为71.4%、准确率为52%。结论: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与尿细菌培养无显著差异,可用于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实现尿路感染病症的快速筛查。

  • 标签: 尿细菌 定量分析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骨折相关感染是困扰诸多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因其诊断存疑、治疗费时、迁延不愈、花费昂贵等,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鉴于骨折相关感染患者在损伤机制、损伤程度、细菌来源、发病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致病菌的检出率,规范临床标本取材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围绕标本取材的前期准备、时机、部位、类型、数量、后期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标本取材规范操作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 标签: 骨疾病,感染性 骨髓炎 外科伤口感染 细菌培养 规范取材
  • 简介:【摘 要】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手部细菌携带情况及细菌种类,监测其洗手效果,评估其执行手卫生的意义。方法:对急诊科共 20名医护人员进行手部细菌培养检测,分别在洗手前及洗手后进行采样。细菌鉴定及药敏主要由 VITEK仪器完成。结果:洗手前手部中位菌落数为 2 CFU/cm2,四分位距( interquartile range, IQR)为 1-3.75 CFU/cm2。洗手后中位菌落数为 0 CFU/cm2, IQR为 0-0CFU/cm2。同洗手前比较,洗手后菌落计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显示菌种分布较为广泛,以葡萄球菌属及肠杆菌科等条件致病菌为主检出多重耐药菌 3株。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操作中手部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污染,而正确洗手及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清除细菌,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手卫生 医院感染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每月采集一次两家三甲医院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分别接种胰化蛋白胨葡萄糖(TGEA)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TSA)培养基、R2A琼脂(R2A)培养基,置于20℃和35℃分别培养3、5和7 d,统计细菌菌落生长情况并计数。结果培养时间、培养基种类对透析液细菌菌落数有显著影响(P<0.05),培养温度对透析液细菌菌落数无显著影响(P>0.05),培养时间、培养基、培养温度对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透析液的最优培养条件是R2A培养基置于20℃培养7 d,透析用水的最优培养条件是TGEA培养基置于20℃培养7 d,TGEA培养基与R2A培养基之间无显著差异。考虑实验的实操性,建议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的培养条件统一为R2A培养基置于20℃培养7 d。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用水 透析液 细菌菌落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血标本采集检验细菌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94例细菌检验患者,使用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试验组采用血标本采集检验,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检验效果存在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31.91%,高于对照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12.77%统计学差异性存在,P<0.05;试验组污染检出率为4.26%,低于对照组污染检出率21.28%统计学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细菌检验主要影响因素有采血位置、血标本采集温度、溶血,以及血培养和标本送检时间几方面因素,为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可采用血标本采集进行临床检验,合理确定采血位置、严格控制血标本采集温度及标本送检时间,同时避免发生溶血的现象、认真做好血标本培养工作。

  • 标签: 细菌 临床检验 血标本采集法 检验效果 相关影响因素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应用大便细菌培养的效果。 方法: 根据 回顾性分析方式,对 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10月 接受诊疗的 160 例季节性腹泻检验 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展开 大便细菌培养。 结果: 本组得出,对比春季及冬季,夏季及秋季的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患者明显更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比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感染患者,四季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应用大便细菌培养,效果显著,可对致病菌进行明确,有利于临床诊疗。

  • 标签: 季节性腹泻 大便细菌培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门诊患者尿液培养分离病原细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为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患者尿液培养检验结果,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细菌分布、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剔除相同患者的重复菌株后,共分离获得病原细菌1 1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91株(84.6%),革兰阳性菌181株(15.4%);主要革兰阴性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60.8%)和肺炎克雷伯菌(8.1%),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为粪肠球菌(4.6%)。20年间除大肠埃希菌检出比例显著增加,由50.8%上升至63.2%(χ2=7.978,P=0.046),其他主要病原菌谱分布比例无显著变化(均P>0.05)。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比例显著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曲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及舒巴坦+头孢哌酮耐药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均P<0.05),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呋喃妥因维持较高敏感率(95.0%、95.7%、97.9%和91.1%)。20年间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比例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维持较高敏感率(79.1%、88.0%和80.3%)。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G敏感率100.0%;革兰阳性菌中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1998—2018年间门诊患者尿培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对部分抗生素如二代/三代头孢菌素、新氟喹酮类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维持较高敏感性。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病原菌耐药情况及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遏制耐药菌的扩散和流行。

  • 标签: 细菌感染 泌尿道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感染药 尿液培养 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百日咳细菌培养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住院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百日咳的262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百日咳细菌培养及抗体检测。根据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有无接种百日咳疫苗进行分组,并比较不同组间百日咳细菌培养和百日咳抗体检测结果。结果发病年龄集中在≤1岁龄,以≤6月龄为主(62.2%)。百日咳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82.4%,≤6月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最高(94.5%),随着发病年龄增长以及病程延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逐渐降低,未接种疫苗的患儿阳性率高于已接种疫苗患儿(P<0.001)。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23.3%。随着发病年龄增长以及病程延长,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未接种疫苗的患儿阳性率低于已接种疫苗患儿(P<0.001)。结论6月龄以下的婴儿仍是百日咳高发的年龄组,百日咳细菌培养在病程早期具有良好的病原学诊断价值,ELISA血清抗体检测在病程晚期更有意义。

  • 标签: 儿童 百日咳 细菌培养 血清抗体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石细菌培养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 060例行一期PCNL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4例,女446例。年龄(52.4±12.2)岁。结石负荷(1 499.6±1 435.3)mm2。收集清洁中段尿及术中结石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患者膀胱中段尿和结石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与阴性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1 060例,膀胱中段尿培养出22种细菌,结石培养出52种细菌。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中段尿[31.8%(337/1 060)与20.9%(222/1 060),P<0.001]。中段尿和结石中最常见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中段尿高于结石[52.3%(116/222)与43.6%(147/337),P<0.05]。中段尿和结石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高于4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两者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发热111例(10.5%),尿源性脓毒血症22例(2.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结石细菌培养阴性患者[23.7%(80/337)与4.3%(31/723);4.2%(14/337)与1.1%(8/723),P均<0.05]。术前膀胱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术后发热率高于阴性者[17.9%(30/168)与4.2%(28/670),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抗菌药物与结石药敏试验结果一致者的术后发热率低于与结石药敏试验不符者[17.5%(22/126)与27.5%(58/211),P<0.05]。结论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细菌菌谱复杂,多重耐药比例高。即使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仍是PCNL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尿路结石症 经皮肾镜取石术 尿培养 结石培养 术后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肝周脓肿患者脓液细菌培养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随机抽取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本院接收的 250例肝周脓肿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脓液细菌培养,对细菌分布、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50例送检报告中, 44例未发现细菌生长, 3例两种细菌生长, 203例一种细菌生长,共培养 13种细菌, 209株。其中 14株革兰氏阳性菌, 195例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14株)对抗生素耐药率在 0%至 78.55%。其中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达 100%,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喹努普汀 /达福普汀、左氧氟沙星及红霉素耐药率均在 50%以上;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关注,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合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耐药性 脓液细菌培养 肛周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作用及药敏试验效果。方法: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样本共取139例(皆为我院2020.01-2020.09收治),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率情况。结果:取139例痰液样本,共检出179株致病菌,G- 菌占比60.89%(109/179),G+ 菌占比22.91%(41/179),真菌占比16.20%(29/179),其中,G- 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G+ 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较低。结论:G- 菌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获取患者痰液样本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可为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用药指导意义。

  • 标签: 药敏试验效果 痰细菌培养作用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分布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