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一种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新型微载体利用葡聚糖和环氧氯丙烷进行交联反应,得到葡聚糖凝胶,即微载体,并用精氨酸对微载体进行修饰,使微载体在细胞培养液中表面带上正电荷,进而吸附细胞,使细胞贴附在表面生长。由于精氨酸酸性羧酸酯基团,这个方案为细胞培养提供了与市售Cytodex1微载体相比具更低的表面pH,理论上表面pH值可以做到7.0左右,其结果是更适宜pH的微载体。将产物初步用于VERO细胞培养,得到了较好的结果。细胞在微载体上生长良好,和目前广泛使用的Cytodex1微载体效果相仿。

  • 标签: 微载体 精氨酸 胍基 动物细胞培养
  • 简介:摘要GMP,英文全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其中文意思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良好作业规范”。它是用于制药,食品和其他行业中较为普遍的强制性标准。本标准要求相关企业控制原材料质量,公司原有工作,设施设备,包装运输等。在标准的要求下,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有利于改善企业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1。在制药企业中,制药设备是制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设备,制药设备GMP功能是制药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因此,本文对这个论题的论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细胞培养 生物反应器 GMP功能
  • 简介:摘要一种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新型微载体利用葡聚糖和环氧氯丙烷进行交联反应,得到葡聚糖凝胶,即微载体,并用精氨酸对微载体进行修饰,使微载体在细胞培养液中表面带上正电荷,进而吸附细胞,使细胞贴附在表面生长。由于精氨酸酸性羧酸酯基团,这个方案为细胞培养提供了与市售Cytodex1微载体相比具更低的表面pH,理论上表面pH值可以做到7.0左右,其结果是更适宜pH的微载体。将产物初步用于VERO细胞培养,得到了较好的结果。细胞在微载体上生长良好,和目前广泛使用的Cytodex1微载体效果相仿。

  • 标签: 微载体 精氨酸 胍基 动物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比较α-MEM和高糖DMEM两种培养基对小鼠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根据培养基和是否添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将细胞分为4组:α-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组、高糖D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的高糖DMEM培养基组;(2)于培养第3天收集细胞,分别通过qPCR、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分化相关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活化的T细胞核因子(nuclearfactorofactivatedT-cells1,NFATc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RANK)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做TRAP染色观察各组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情况,探讨添加RANKL后α-MEM培养基和高糖DMEM培养基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1)与添加RANKL的高糖DMEM培养基相比,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使RAW264.7细胞的分化相关标记物TRAP、NFATc1、RANK及cathepsinK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TRAP、NFATc1及cathepsinK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在α-MEM培养基或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RANKL均可使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但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处理的细胞组中形成的成熟破骨细胞更多.结论添加RANKL的α-MEM培养基有利于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RAW264.7细胞 高糖DMEM培养基 α-MEM培养基 破骨细胞 核因子k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通过调整生物反应器关键参数(转数)来研究并优化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工艺。结果优化工艺后可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结论优化后的工艺可以适用于生物反应器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的生产。

  • 标签: Vero细胞培养 生物反应器 生产工艺优化
  • 简介: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家猫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家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次更换培养液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第1、3、5、7、9代细胞的镜下增殖情况绘制出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4和CD90的表达率。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原代细胞生长丛集成片,5~7d达到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到第三代以后,细胞出现相对均匀的梭形扁平外观,迅速增殖的细胞呈涡流样排列;第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第7、9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的CD34、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7.5%、97.9%和91%,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一致。结论:分离培乔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成分相对单一,第3、5代细胞纯度高,增殖能力强,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家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 简介: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在生物、医学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细胞融合方法得到不断更新,融合率也得到逐步提高。该技术细胞遗传学、单克隆抗体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细胞融合的定义机理、应用及融合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阐述。

  • 标签: 细胞融合 生物法 化学法 物理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64例输血患者,按照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措施。结果观察组中,无效0例,有效32例,输血有效率100%;对照组中,无效2例,有效30例,输血有效率93.75%。观察组输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运用于输血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输血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应用进展 患者
  • 简介: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placentalchorionic-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pcMSCs)分离培养方法。用手持电动匀浆器处理人绒毛膜,经酶消化后接种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获得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细胞,呈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73、CD105、CD90,而CD34、CD45、CD14、CD19、HLA-DR呈阴性,生长曲线为"S"型,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或油红O染色呈阳性。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认可的间充质干细胞标准。建立了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新方法,结合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的优点,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提供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7月—2018年7在科室接受输血治疗的68例患者,根据具体输血情况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治疗,观察组滤除白细胞输血,比较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70%,对照组为29.03%,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输血治疗中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治疗 输血技术 滤除白细胞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urcells,CTCs)是指由原发或转移肿瘤病灶主动或被动脱落,并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外周血中CTCs的数量很少,采用目前的检测方法每毫升血液可检测到1个到数百个不等的CTCs。很多研究表明,监测CTCs的变化有助于评估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患者预后,辅助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分级。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检测 技术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CT技术细胞学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对照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普通细胞涂片与薄层细胞学涂片细胞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薄层细胞学涂片与普通细胞涂片比较,癌的确诊率和可疑癌所占比例,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检验,P<0.01)。结论薄层细胞学涂片明显提高细胞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能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TCT技术 细胞学涂片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黏附培养培养法建立人膀胱癌T24细胞三维培养模型,为膀胱癌治疗药物早期开发提供灵敏度高的体外筛选模型。方法采用1000个/孔-8000个/孔的密度将T24细胞接种至低黏附培养板中培养5天,或5000个/孔接种量培养12天,观察细胞球形态并考察不同细胞接种数量和不同培养时间对细胞球体积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比较二维培养及三维培养的T24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顺铂及丝裂霉素处理细胞,比较二维及三维培养的T24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结果采用低黏附培养法T24细胞能形成形状较为规则的三维细胞球,且细胞球体积随着细胞接密度及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三维培养的T24细胞中Hif-1α的表达高于二维培养的T24细胞,且随着三维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三维培养方式下,丝裂霉素及顺铂的IC50值分为1.39μg/mL及18.29μg/mL,远高于二维培养条件下的0.10μg/mL及2.42μg/mL。结论采用低黏附培养培养法建立的T24细胞三维培养模型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预测准确率高的优点,是理想的膀胱癌治疗药物早期开发体外活性筛选模型。

  • 标签: 低黏附培养法 三维培养 膀胱癌 T24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检索分析固定化细胞废水处理技术的专利申请文献,从中获取了国内外该领域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分支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固定化细胞废水处理技术未来发展和专利申请趋势进行了预测。

  • 标签: 固定化细胞 废水处理 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对中药制剂的影响。方法选取中药中的天麻、云芝、三七、西洋参、川贝母各900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及观察组(常规中药粉碎技术),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粉碎后的颗粒细度变化。结果进行粉碎后,试验组研究对象颗粒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对中药进行粉碎,可以明显改善药物的颗粒细度,进而最大化的发挥药物效果,促进了人体的吸收,提高了中药的生物利用率,值得相关制药人员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中药 细胞级 微粉碎技术 药剂
  • 简介:背景:人尿源性干细胞研究较少,目前尚无稳定高效的培养方法。目的:比较3种培养基对人尿源性干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优化其培养方法。方法:离心、提纯尿液获取人尿源性干细胞,利用贴壁法分别在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祖细胞培养基以及尿源性细胞培养基(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和祖细胞培养基以等比例混合而成)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3种培养基均能够培养出尿源性干细胞,尿源性干细胞在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缓慢生长,在祖细胞培养基中生长较快,在尿源性细胞培养基中生长最好。结果表明,尿源性细胞培养基为人尿源性干细胞最佳生长培养基,能够快速、高效的培养出人尿源性干细胞

  • 标签: 人尿源性干细胞 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祖细胞培养基 干细胞 细胞培养 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5000进行检测①普通室温(20℃);②37℃水浴30min后;③25℃条件下,37℃水浴30min后。测定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结果20℃条件下,20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37℃水浴30min后,其中15例标本无异常报警,5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25℃条件下37℃水浴30min,20例标本均无异常报警。3种条件下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GB和PLT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对RBC、HCT、MCV、MCH和MCHC检测结果有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对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科学处理。

  • 标签: 冷凝集 血细胞分析仪 冷凝集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 未去白细胞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1869年,澳大利亚籍医生Ashworth首次提出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1976年Nowell将CTC的定义修正为来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获得脱离基底膜的能力并入侵通过组织基质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 标签: 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EGFR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