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筋膜筋膜间保留神经的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ELRP)治疗前列腺癌(PCa)的效果及复发率。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筋膜内膜组(46例)和筋膜间组(52例),两组分别接受筋膜筋膜间保留神经的ELRP并完成术后随访,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筋膜组术后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筋膜间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病理分期和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筋膜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低于筋膜间组(P<0.05);筋膜组和筋膜间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42.7、40.9个月,两组复发率分别为26.09%、32.69%(P>0.05),生存率分别为84.78%、80.77%(P>0.05);Gleason评分2~4分为高分化,4~7分为中分化,两组随访期间复发率分别为43.2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分别为72.97%、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保留神经的ELRP治疗PCa的切缘阳性率与术后复发率与筋膜间手术相当,同时其可减少术后尿失禁和ED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前列腺癌 筋膜内 筋膜间 保留神经
  • 简介:摘要盆腔筋膜是争议较大的人体解剖部位之一。结直肠外科、妇科和泌尿外科根据专科手术的特点,分别对盆腔筋膜进行解剖标记,命名未能形成统一。对某些特定的解剖结构(如盆丛),不同学者对其位置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标准解剖术语的缺失,给医师理解相应解剖结构造成困难,也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本文结合尸体解剖研究、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对盆腔临床解剖的常见困惑和盆腔关键临床解剖术语进行阐述,包括:(1)尿生殖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是脏筋膜的组成部分;(2)脏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是两层独立的筋膜;(3)盆丛位于脏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汇合处的外侧;(4)从层面的观点来理解盆腔侧韧带;(5)把握筋膜理解的整体观点。

  • 标签: 筋膜 解剖学,局部 盆腔 妇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提出与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结直肠外科手术带入了膜解剖时代。日本提出的躯干筋膜分层延续理论,能很好地帮助理解结直肠手术相关的筋膜筋膜间层面。腹膜后的多筋膜层次、其向盆腔延续的复杂性以及筋膜间在个别地方的致密粘连,为术中准确把握筋膜间平面提出了挑战。直肠固有筋膜及腹膜后筋膜,尤其是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有着独特的筋膜表面小血管分布特征,直肠固有筋膜的小血管根部能帮助精准寻找中低位直肠前侧方和后侧方致密粘连处的筋膜间平面,而输尿管神经筋膜表面血管的纵向走行及交通支血管稀少等特点能协助辨认肠系膜融合筋膜层面,增加肠系膜切除的完整性,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及肠系膜残留概率。对筋膜小血管的组织胚胎及解剖学认识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筋膜 筋膜间平面
  • 简介:摘要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 标签: 髂筋膜间隙阻滞 局部麻醉药 神经阻滞麻醉 闭孔神经 镇痛 超声引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而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专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以“筋膜枪”的专利无效案件为基础,通过对该专利无效决定及权利人的专利布局进行梳理,分析企业如何进行专利管理。

  • 标签: 知识产权 专利 筋膜枪
  • 简介:摘要近10年来,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眼整形美容领域中的热点。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上穹隆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的最新研究做分类阐述从联合筋膜鞘的解剖、历史命名、手术原理、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手术并发症及治疗几个方面作出阐述,并对联合筋膜鞘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分析,以明确该术式中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

  • 标签: 上穹隆 联合筋膜鞘 悬吊 上睑下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ervical necrotizing fasciitis, CNF)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老年CNF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后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5例CNF患者术后3~10(6.8±1.3)d死亡9例(死亡组),存活26例(存活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程、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24 h清创与否、24 h是否出现休克、48 h是否出现下行性胸膜炎、并发症种类、教育程度、是否出现耐药菌、家庭收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均为老年CN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并发下行性胸膜炎、糖尿病、24 h内出现感染性休克、出现3种以上并发症及病程长是导致老年CNF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及早期彻底清创引流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对降低老年CNF的死亡风险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感染 生活质量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乳腺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常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本病例哺乳期妇女乳腺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虽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及乳腺清创术,患者仍死于乳腺坏死性筋膜炎所致的并发症。积极地评估病情可能有助于乳腺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和激进的外科清创,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乳腺 哺乳期妇女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更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例CNF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均尽早手术切开+清创引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其中10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结果13例患者中,治愈11例、死亡2例。治愈病例随访至少2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结论CNF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创,配合大剂量强力广谱抗生素协同治疗,并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支持治疗等。

  • 标签: 筋膜炎,坏死性 感染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的方法确定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的范围。方法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4具,年龄18~64岁,身长163~170 cm,男女各2具,以其一侧胸壁为一研究对象,4具尸体共8个研究对象。尸体置于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注入亚甲蓝甘油果糖溶液40 ml。30 min时逐层解剖胸壁,记录不同体表标志下蓝染情况。结果胸壁解剖可见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呈蓝染。于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蓝染范围分别为:9.95(1.18)、11.90(1.32)、12.80(1.32)和11.35(1.22) cm。第2~9肋于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均呈蓝染,第1肋于各个体表标志下均无蓝染,锁骨中线下,各肋骨蓝染率分别为,第2肋为0,第3肋为7/8,第4肋为7/8,第5肋为6/8,第6肋为6/8,第7肋为5/8,第8肋为4/8和第9肋为0。结论前锯肌下筋膜平面阻滞可阻滞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药用制剂 扩散
  • 简介:摘要筋膜平面阻滞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外周神经阻滞不同,筋膜平面阻滞不要求看清楚目标神经,只需了解筋膜的解剖,即可预测阻滞效果。文章对腹腔筋膜间隙解剖和液体流通关系及相关筋膜平面阻滞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并明确了腹腔筋膜间隙的解剖和胸腹部筋膜平面液体的流通关系,从而精确地把握药液扩散和阻滞平面与范围,获得良好镇痛并避免危险并发症的发生。利用好筋膜联通关系能扩大相关区域麻醉技术的发展范围,未来需要更多麻醉医师去探索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及解剖层次。

  • 标签: 筋膜间隙 腹膜后间隙 解剖 区域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足(DF)患者中合并坏死性筋膜炎(NF)的风险评估,协助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清创引流减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09例DF患者,将其分为DF组(93例)和DF伴NF组(DNF,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白细胞总数、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和既往报道的相关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等)转换为分类变量,以是否合并坏死性筋膜炎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DNF风险评估(RADNF)。按统一标准收集2016年1至12月因糖尿病足入院的97例患者为验证组,对RADNF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0 mg/L、体温≥38 ℃、糖化血红蛋白≥11%为DN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50、20.103、5.539,P<0.01或P<0.05)。在建模组中RADNF评估患者合并坏死性筋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64(0.785,0.943),当RADNF=4时,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75、0.763、0.638。验证组AUC(95%CI)为0.926(0.862,0.989),当RADNF=4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0.805。结论RADNF评分可用于评估DNF的风险,当RADNF超过4分时,需警惕DNF的发生,注意急诊手术减压引流。

  • 标签: 糖尿病足 筋膜炎,坏死性 诊断 筛查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足底筋膜炎患者对体外冲击波疗法的治疗敏感度,探讨其对于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方法: 2018 年 6月到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了 30 例足底筋膜炎患者, 计算机无选择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用传统的足底筋膜炎 治疗,实验组采用传统疗法结合体外冲击波疗法 ,星期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与足底筋膜厚度,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 分析其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经过一个疗程体外冲击波疗法的治疗相比于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好转,足底筋膜的厚度相对于对照组减少的程度更大,并且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 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确实对足底筋膜炎患者有确定疗效,拓宽了医生的治疗思路,更大程度的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的足部功能,减轻足底筋膜炎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临床参考。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疗法 足底筋膜炎 康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将来我院就医的60名足底筋膜炎患者当成了研究对象,之后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各3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超声波治疗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的是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措施。最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足部功能活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比。结果:治疗2周、3周后,两组患者的NRS和RM评分均大幅度降低(P<0.05),之后实验组患者的RM和NRS评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足底筋膜炎患者来说,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应当做好这类治疗措施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足底筋膜炎患者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熟悉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及走行,对于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保证直肠系膜完整性及保护自主神经盆丛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对直肠骶骨筋膜的全面完整描述。本文通过高清腹腔镜或机器人TME中的临床观察和尸体标本解剖,对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及走行进行观察总结,并讨论该区域的最佳游离路径。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2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及同期科室数码数据库的20例TME术后直肠标本的高清照片,同时纳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28例人体尸体标本,观察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和移行情况。结果(1)总结手术录像提示,127例患者均可观察到直肠骶骨筋膜从后方呈水平弧形附着于直肠固有筋膜,形成融合筋膜。融合区域无法直接分离,如不离断,则容易破坏直肠固有筋膜。离断后,沿着直肠后方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向右侧观察,见该水平以下右侧间隙下半部仍为融合筋膜,该融合筋膜在侧方上半部重新分开为直肠固有筋膜与腹下神经前筋膜,该分开处的腹下神经前筋膜为侧方间隙分离时的刚性障碍。沿着其分开处逐步切断该筋膜,可见由右骶(S)2~S4发出的盆丛被灰白色腹下神经前筋膜覆盖,观察到该筋膜与Denonvilliers筋膜前间隙已被切断的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相延续;而内侧的直肠固有筋膜仍完整。右侧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从后上向前下斜行走行。左侧直肠骶骨筋膜形态与右侧对称。(2)观察28例半骨盆尸体标本发现,于S4椎体下缘水平,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成直肠骶骨筋膜。向直肠右侧间隙进行分离,逐步切断直肠骶骨筋膜的右侧附着缘,见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从后上走行至前下,呈斜行走向。附着缘向头侧移行为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移行为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盆丛在前侧方发出多支细小直肠支,呈束状穿过腹下神经前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的相互移行区,支配直肠。(3)对20例TME标本进行观察,见后方直肠骶骨筋膜附着缘围绕着直肠系膜呈弧形,两侧附着缘呈斜行。后方和两侧附着缘后下方的直肠系膜被直肠骶骨筋膜包绕,附着缘水平的前上方直肠系膜被直肠固有筋膜包绕。结论结合直肠骶骨筋膜形态学特点,术中应于S4椎体水平在直肠后方弧形切断直肠骶骨筋膜,从直肠后间隙进入肛提肌上间隙;进行两侧间隙分离前应先行直肠前方间隙的分离,倒"U"型切断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沿着Denonvilliers筋膜后间隙从上向下分离侧前方间隙,最后切断直肠骶骨筋膜的两侧附着缘,方可保证直肠侧方筋膜的完整,且并不损伤盆丛分支与神经血管束。

  • 标签: 直肠骶骨筋膜 直肠固有筋膜 解剖学 活体解剖 尸体解剖
  •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已近30年,然而因TME术中神经损伤导致的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至今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基于膜解剖的理念,我们对直肠前方的重要膜解剖结构——邓氏筋膜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研究,从解剖、生理、组织、手术实践等多方面,验证了保留邓氏筋膜对TME术中神经保护及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预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邓氏筋膜术中标记线及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明确了保留邓氏筋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iTME)的可操作性。据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期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TME相比,iTME在不影响短期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能更好地降低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我们相信,基于膜解剖的iTME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研究成果,将为直肠癌手术理念的更新提供夯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膜解剖 邓氏筋膜,保留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