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试图以“地区多元主义”来解释德国民社党的崛起,并涉及了地区多元主义的关键组成部分、相对范围等内容。更多还原

  • 标签: 德国 民主社会主义党 地区多元主义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同时也成为了欧盟研究新学说中的一种。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三个流派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基本假设出发,着重论述了它们在欧盟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最后指出,虽然这些不同的流派在某些解释和阐述上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借用的可能,但是由于它们在本体论和认知论方面提供的是相互竞争的诠释,因此,它们在这个层面上彼此之间是难以调和的。

  • 标签: 制度 新制度主义 欧盟
  • 简介: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之一,他的气质及作品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但传统的界定并未把他归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舒曼其人及作品的分析,来说明他与浪漫主义思潮的紧密联系,从而证明他理所当然应属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 标签: 音乐艺术 浪漫主义情愫 罗伯特·舒曼 德国
  • 简介:在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神识人的过程中,"上帝之义"概念一直困扰着他,构成了其精神困苦的根源。通过对其发现"上帝之义"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上帝之义"的希伯来文原义在古希腊罗马文化背景下的扭曲变迁才是路德精神困苦的实质所在,只要将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理性分配正义观应用到"上帝之义"的讨论之中,并将义解释为按照人所有的属分进行分配,就会产生这样的精神困苦。

  • 标签: 马丁·路德 精神困苦 上帝之义 分配正义 外在的基督之义
  • 简介: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以其故乡、德国北方古城吕贝克为背景,描绘了19世纪有教养的德国市民家庭的几代兴衰史。与充满波西米亚艺术气息的南方城市慕尼黑相比,吕贝克象征着传统、静态、等级、勤奋、尊严与道德,文章由此展开对城市与市民性格关系的探讨。不过有教养的市民阶级的发展趋势是:世俗和身体的力量逐渐衰退,精神和对哲学与艺术的觉悟却不断增长,出身于该阶级的曼对此感同身受。成年后他定居慕尼黑,其笔下的艺术家形象也多被安置于这座城市。在曼的作品中,吕贝克与慕尼黑、北方与南方构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对立。

  • 标签: 布登勃洛克 吕贝克 慕尼黑 市民阶级
  • 简介:19世纪以来德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究其原因,德国的大学功不可没。本文将从阐述体现德国大学精神的洪堡(WilhelmvonHumboldt)人文主义办学思想出发,分析德国大学的体制和内部运作机制,从而了解大学在经济和科研中的作用。

  • 标签: 德国 洪堡 人文主义 教育思想 高校 改革
  • 简介:本文详细探讨宗白华留德选择及其经历过程,尤其注重分析其留德期间对德国社会的不同体验,充分展现出作为留德学人的宗白华的丰富与多面性。

  • 标签: 宗白华 留德学人 留学史
  • 简介:如今德语中的英语现象比比皆是。本文从当今德语(侧重于大众语言)中的英语现象出发,着重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这一现象,并介绍德国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不同的看法,同时介绍德国语言协会的一些相关举措,希望对国内的德语学习者以及德语教学中处理英语外来词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德语英语化(美语化) 德国语言协会 德语中的英语词汇索引
  • 简介:对于欧盟地区政策的"经济、社会与地域效应",欧盟官方和学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欧盟地区政策有效缩小了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欧盟整体层面地区间的趋同,但并未有效遏制成员国内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欧盟实现"经济、社会与地域聚合"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欧盟官方与学者的结论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诸如其各自重点关注的层级并不相同,评估所使用的理论模型也有所差异。各界对欧盟地区政策效应的评估有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欧盟 地区政策 聚合 地区差距 趋同
  • 简介: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诸子百家对待个人和社会各有不同的态度.该文通过一些事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论述了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屈原的态度.

  • 标签: 个人 社会 儒家 道家 法家 古希腊文化
  • 简介:近年来,西德社会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弊病,引起了教会及青年一代的不满。人们认为这是社会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伦理观念出了毛病。而一些支持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实践的经济学家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于是,在西德引起了就这一问题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人性问题,2.关于自由竞争问题;3.关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4.关于环境保护问题;5.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问题。

  • 标签: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伦理 争论 收入分配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 青年一代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 标签: 社会结构变迁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中产阶级 转型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欧盟治理的网络和多层级特点给其问责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民主问责缺失或被弱化。本世纪初以来,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已成为欧盟治理中的核心要素,这一"参与转向"为其在欧盟问责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鉴于欧盟政体的特殊性,有必要对问责概念乃至评价问责的视角做出调整,由此可以凸显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或者说社会问责在提高欧盟问责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问责有其固有的弱点,因而只能是传统的民主问责的补充,而绝非替代。

  • 标签: 欧盟 公民社会组织 问责 社会问责 民主问责
  • 简介:德国政府的改革攻坚取得了部分成果,社会及民众的改革承受力有所提高.但敏感问题的言论禁锢又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再思考.目前,德国朝野各党忙于调整政策、消除内耗、积蓄力量,迎接已到来的又一个改革攻坚年和超级选举年.

  • 标签: 德国 改革攻坚 党派相争 社会舆论 超级选举
  • 简介:近年来,东部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完成,推行私有化的托管局已于1994年底完成任务而解散,尚有2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等待出售;经济开始复苏和增长: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93年5.8%,1994年8.5%,1995年6.5%;失业状况稍有改善,但失业率仍高达16.8%。1991—1995年联邦公用财政向东部提供8480亿马克资助,但只有47%—48%用于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投资,以致至今未形成东部自主经济体系;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收买民心上,但居民情绪迄今不顺。联邦支援东部的上述款项中,至少每年有50亿马克“流入私人腰包”。为此,联邦政府决定在全国进行反腐败清查,并把清查东部五州各级官员作为重点。应艾伯特基金会的邀请,作者自1995年8月16日至1996年2月16日在德进行了研究访问。特别是对其东部的社会经济进行了考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德国统一 经济考察 结构调整 私有化 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企业
  • 简介:欧盟外交一致性的缺乏已广为研究学者和政治家诟病。为增强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欧盟通过了《里斯本条约》,创设了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并随后建立欧洲对外行动署辅助高级代表工作。新职位和新机构的建立能否如期增强外交一致性?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结合巴尔默分析框架中的治理机制概念,对条约改革的影响进行学理分析,进而从比较公共政策的视角,探讨欧盟外交可能继续面临的三个方面的冲突。最后,文章认为,改革后的欧盟外交政策制度框架将会变得更为复杂,政策一致性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但新制度对成员国利益和价值塑造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 标签: 《里斯本条约》 欧盟外交 历史制度主义 治理机制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哲学范围内的语言学转向无疑将极端相对主义的种子埋藏进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之中。如今,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几乎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对待真理与知识的正统观念,"凡事依情况而定"俨然已经成为了其在面对任何疑问时所作出的普遍回应。然而,在这一"等值信条"的平等、民主、思辨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后现代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对于绝对真理的恐惧:现代人用相对主义打破了绝对真理的垄断性权威,却在后现代时期通过对一切确定、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相对主义 文化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