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表象的关系出发,运用试验和访谈的方法,探究运动情境中表象与的关系,构建运动表象效果最佳时的行为模式,并考察行为训练对运动表象效果的影响。试验1,比较不同运动表象效果的行为模式,构建运动表象效果最佳时的行为模式;试验2,将最佳行为模式应用于表象训练,考察行为训练对运动表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行为模式”可作为新的表象训练的方法和表象效果的评价指标。

  • 标签: 眼动 运动表象 表象清晰度 跳水
  • 简介:文章从汉语的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等方面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同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 标签: 汉语 阅读 眼动研究
  • 简介:通过眼分析可以比较深入地考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且可以比较专家和新手的差异。该文对国内外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同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 标签: 运动心理学 眼动 视知觉
  • 简介:选择WebofScience数据库中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Ⅲ、HistCite软件及数据库在线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从学科分布、国家实力与合作、机构合作、作者合作、研究热点和前沿、高影响力作者及其代表性文献、期刊共被引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研究已形成多学科融合、多方位合作、多主流学派、心理学期刊主导的局面,研究热点主要涵盖阅读基本问题、实验内容、实验对象、技术模型四个知识群,研究前沿涉及患者或受测者对照、阅读方式与实验材料、词的加工和认知过程、信息处理与行为认知,从而为其他学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眼动 阅读行为 知识图谱 共被引 CITESPACE
  • 简介:以围棋业余棋手为被试,采用2(大局观:高分、低分)×2(机敏轻灵:高分、低分)的被试间设计,通过眼分析技术来探寻机敏轻灵和大局观两个弈棋风格维度存在的证据。结果表明:(1)机敏轻灵维度的高低可以从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注视次数三个特征上加以区分;(2)大局观维度存在兴趣区数目、回视次数、眼跳次数、注视次数和平均注视持续时间等五个指标。研究认为,指标为弈棋风格的机敏轻灵和大局观两个维度的存在提供了客观证据。

  • 标签: 弈棋风格 机敏轻灵 大局观 眼动
  • 简介:技术在阅读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可以探测阅读活动中的即时加工过程,在中文阅读研究中,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本文分析了在研究阅读方面理论的发展,并讨论了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脑距离问题、知觉广度问题、阅读研究中的分析指标的选择问题等。

  • 标签: 阅读 眼动技术 眼动理论
  • 简介:摘要自19世纪研究诞生开始,在阅读领域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眼技术在阅读领域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发。

  • 标签: 眼动 阅读 眼动模型
  • 简介:本研究采用追踪技术,探讨消费者观看广告的注意力分布以分析消费者对手机广告的观看行为与选择行为,并对未来广告业提出设计建议。本研究采取实验法,随机选取64位智能手机用户,通过设计四种手机品牌和四种广告排版,收集64人的广告观看数据,进一步分析64人指标的差异。实验证明,在不同品牌之间,消费者在面对有偏好或兴趣的品牌时会有不同的观看路径反应;有品牌偏好类型的消费者会将注意力分配集中在关注其商品的外观上;而没有品牌偏好的消费者先关注在商品的价格。

  • 标签: 眼动 广告排版 决策选择 手机广告
  • 简介: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新手在腹腔镜训练箱和模拟器训练过程中不同疲劳水平下的训练效果。20名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组;A组使用训练箱训练,B组使用模拟器训练。首次采用脑电信号评价训练过程中的脑力疲劳,定义状态指标F量化疲劳水平;采用特征和完成时间、错误数来评价训练效果。分析两组F值曲线,第1~5次训练两组斜率均为0.17;第6~15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114、0.078;第16~20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54、0.24。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组训练者,脑力疲劳的发生更容易影响其完成时间和注视点个数;对于B组训练者更容易影响错误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和注视/眼跳百分比。相同任务下,腹腔镜训练箱相对于模拟器更易于使训练者疲劳,两种训练器都对训练效果有提升,但训练效果不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一直在提高。当疲劳发生时,训练效果会呈下降的趋势。

  • 标签: 脑力疲劳 腹腔镜训练 脑电 眼动特征 学习曲线
  • 简介: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建筑、园林、规划等领域。这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实地实习和主观调研,存在着实践教学效率低下,传统的问卷形式难以量化等问题。本论文旨在探讨将VR技术、数据与影像辨识技术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体的方法是基于 VR技术,通过对真实的场景进行数字处理,并从虚拟场景中提取眼球运动数据;同时,通过图像的方式输出含有眼球运动的图像,从而构成了一个数据集合。

  • 标签: 图像识别 数据分析 眼动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快速睡眠型与非快速睡眠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Oksenberg分型标准分为快速睡眠型和非快速睡眠型两组,回顾总结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清生化指标检查结果、睡眠质量评估结果等,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结果:对REM-OSA组和NREM-OSA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可见,REM-OSA组患者中,女性占比高、年龄更小、BMI指数和首诊符合率低、SDS与SAS得分更高,hs-CRP、二氧化碳结合率检测值更高、PSQI指数更高、L-SaO2、总AHI、AHINREM低而CT90高,与NREM-OSA组患者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快速睡眠型和非快速睡眠型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多项指标的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为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快速动眼睡眠型 非快速动眼睡眠型 临床特征
  • 简介: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人们的选择发生转变的现象。自Tversky和Kahneman(1981)提出框架效应以来,研究者主要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对框架效应进行解释。本研究结合使用情绪启动与记录,采用2(框架:获益、损失)×3(情绪:愉快、平静、悲伤)的实验设计,探讨情绪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和情绪启动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是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消极情绪(悲伤)引起被试出现明显的风险寻求倾向;消极情绪(悲伤)启动下被试对损失框架的认知加工程度和积极情绪(快乐)启动下被试对获益框架的认知加工程度均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的增加。

  • 标签: 框架效应 情绪 眼动记录
  • 简介:采用记录法,探讨了语篇理解中类别指称对象的可提取性。实验采用3(实验材料:指称对象、非指称对象、特别控制条件)×2(兴趣区:兴趣区1、兴趣区2)×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3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分析第一次注视时间、总的阅读时间和回视次数等指标发现,类别指称对象提取过程中包含激活和抑制两种过程。被试在阅读完上指示表达之后,立即激活了可能的指称对象,但是对非指称对象的抑制却发生在后来的整合过程中;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能更有效地抑制非指称对象,更容易形成语篇的完整表征,有效提取类别指称对象。

  • 标签: 类别指称对象 工作记忆 激活 抑制
  • 简介:运用技术探讨幼儿阅读图画书时的文字注视特点,是有关幼儿文字意识研究的新方法和技术进步。通过对国内外采用技术探讨幼儿文字意识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注视次数、注视时间和注视轨迹等是分析幼儿文字意识常用的指标,幼儿个体特征、阅读方式和图文排版形式等是影响幼儿文字意识的重要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上加以拓展。

  • 标签: 幼儿 文字意识 眼动研究 图画书阅读
  • 简介:面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刺激,面孔识别一直以来都是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追踪技术在面孔识别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综述了面孔识别模式的文化差异,随后分析了面孔种族、面孔熟悉度对面孔识别模式的影响,最后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模式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面孔识别模式差异的原因和模式差异背后的功能差异,也需要更多关注动态面孔识别的注视模式研究。

  • 标签: 面孔识别 注视模式 文化差异 异族面孔 面部表情
  • 简介:实施新课标,由"课改"到"改课",教师自会十分看重怎样才能让课堂""起来,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僵化和冷清。然而,""虽然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主要呈现于外观的课堂形态,要想""得真实,就要有正确教学观念的引领和支撑,否则,课堂的""就会出现许多迷的乱象,这也是当下语文"改课"中值得关注和探究的一种现实倾向。具体地说,这种"乱象"有几个主要表现:一、教师易患"多"症

  • 标签: 林黛玉 书声琅琅 小组讨论 内动 呈现形态 贾母
  • 简介:<正>一、分析法的历史分析法是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时刻所加工的信息是什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仪来记录阅读者的轨迹,然后依据记录资料,分析阅读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是反应时法的深入。在阅读时,人的眼睛做了什么样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是:“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运动的,而是跳跃式的运动”。1908年哈伊出版的《阅读教学和心理学》一书中的许多研究资料就是用分析法所取得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动过程中注视和跳动有所不同。”到30年代左右,精确摄影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布斯维尔,他

  • 标签: 眼动过程 儿童 阅读过程 眼动仪 心理学研究 注视时间
  • 简介: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从本质来说是一种高级的场景知觉活动。本研究根据作品主题与所描绘的内容接近现实的程度,选取了高接近现实的印象派著名代表人物、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中接近现实的表现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以及低接近现实的超现实主义著名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三幅名画,让来自宁波市区、郊区、乡村三所幼儿园共84名5-6岁儿童欣赏,同时以TobiiT120仪为研究工具,对被试的欣赏过程进行追踪,结果发现儿童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场景效应,越是接近现实的作品越受儿童关注,同时画面上那些位置居中、比例较大,并与周围物体分离较远的物体最早最快被儿童注视;儿童对作品的注视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在设计与实施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应突破以往仅从年龄与性别等角度选择作品的惯常思路,提高自身对作品主题、内在内容及空间结构的认识,为儿童选择那些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名作,并深入细致地引导儿童逐步学会欣赏作品的关键信息和主题结构,从而切实提高儿童的美术欣赏水平。

  • 标签: 美术作品欣赏 场景效应 眼动研究 儿童美术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CN)波形自动分类和波形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的90例(90只)CN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23例,年龄(12±9)岁。所有患者采用高速视频仪记录波形。对标准化后的波形进行无监督机器学习层次聚类分析,获得可视化分类结果并予以波形命名,统计每种波形的发生比例,分析波形成分与CN患者视功能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0例(90只)CN患者的46 620个有效波形中,通过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自动分出7种波形,分别命名为波形Ⅰ(14 259个,30.59%)、波形Ⅱ(11 498个,24.66%)、波形Ⅲ(4 083个,8.76%)、波形Ⅳ1(5 430个,11.65%)、波形Ⅳ2(3 451个,7.40%)、波形Ⅳ3(3 015个,6.47%)及波形Ⅳ4(2 663个,5.71%);有2 221个(4.76%)波形未分类。波形Ⅰ、Ⅱ、Ⅲ分别与3种CN基本波形即速度递增型冲动型、速度递减型冲动型及钟摆型波形相符,波形Ⅳ1~4为复杂波形。波形Ⅰ、Ⅱ、Ⅲ及Ⅳ1~4在90例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依次为78.89%(71例)、41.11%(37例)、17.78%(16例)、20.00%(18例)、7.78%(7例)、15.56%(14例)和11.11%(10例)。38例(42.22%)患者仅表现为1种波形,其余52例(57.78%)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眼波形,其中23例(25.56%)存在3种或3种以上眼波形,5例(5.56%)存在4种波形。患者波形中波形Ⅰ所占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有显著相关性(r=-0.39;P<0.01),波形Ⅱ所占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P>0.05)。以波形Ⅰ为主导的CN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0.19±0.14)优于以波形Ⅱ为主导的CN患者(0.45±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结论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可实现CN波形的自动分类和波形诊断,为CN的精准诊断与评估提供辅助依据。

  • 标签: 眼震,先天性 机器学习 聚类分析 眼震电图描记术 眼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