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需大量输血的大出血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按规范直接输血,观察组滤除白细胞后再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输血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12.39±1.41)s、(26.84±6.47)s、(14.32±3.14)s,均短于对照组的(15.54±2.03)s、(34.23±7.59)s、(20.98±4.27)s(t=9.872、5.740、9.733,均P < 0.05);观察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分别为(39.28±2.17)%、(25.97±4.10)mm/h、(2.19±0.45)mp·s,对照组分别为(34.64±4.52)%、(21.85±3.64)mm/h、(1.76±0.42)mp·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7、5.74、9.73,均P < 0.05);对照组输血前后CD3+、CD4/CD8、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5.91、5.77、5.80、5.85,均P < 0.05),观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体温为(36.58±0.50)℃,低于对照组的(37.16±0.57)℃(t=5.95,P < 0.05);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χ2=5.88,P < 0.05)。结论滤除白细胞用于输血中,可有效恢复患者的体温,改善其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体温的影响,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标签: 输血 滤除白细胞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免疫球蛋白 免疫功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输血中,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中随机选择选择2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之间,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输血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的观察组,每组均有患者100人。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两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白细胞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临床输血中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30例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于我市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采用随机掷骰子法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各组有15例。参考组接受常规红细胞输血技术,研究组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值、白细胞、PT、FIB及体温升值均低于参考组,而APTT值高于参考组,且研究组发热、过敏及蛋白尿的发生率均低于参考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保证输血治疗的有效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临床输血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常规红细胞输血技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中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情况。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74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7例。参照组用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辅助输血治疗,比较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多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低于观察组,显示差异(P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治疗 血红蛋白
  • 简介:【摘 要】目的:改善临床输血治疗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针对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做深入分析,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收治疗的输血治疗患者,共计1180例,按治疗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0例)。对比两组白细胞滤除效果、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白细胞滤除效果、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均保持在平稳指标范围内,组间数据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治疗中可改善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高患者输血治疗效果,且具有可行性,对此可建议大力推广此项护理方案。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应用价值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输血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常规输血,观察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红细胞平均体积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满意度 不良反应 应用效果 血常规指标
  • 作者: 邱庆华1,唐增秀2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17
  • 出处:《系统医学》2021年第2期
  • 机构:1.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2.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 简介:正常人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很少见到管型,在病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渗出,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的管腔内,受酸性环境影响,蛋白质逐渐变性为凝胶,经浓缩堆积塑形成为管型。健康人无白细胞管型,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时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但,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管型鲜有报道。

  • 标签: 尿液;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管型
  • 简介:摘要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类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生存时间普遍较短,生活质量较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为止,HNSCC的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人体免疫调节机制及炎症反应与HNSCC的关系。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恶性肿瘤尤其是HNSCC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1β在HNSCC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为探讨肿瘤病因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头颈部肿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变化,评估IL-18对NK细胞活性的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7例斑秃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NK细胞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水平。使用重组人IL-18刺激PBMC,建立PBMC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NK细胞中CD107a表达细胞比例和CD16表达细胞荧光强度,评估NK细胞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斑秃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8.12% ± 3.14%)低于对照组(10.78% ± 4.08%,t = 3.33,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46.08% ± 15.21%)高于对照组(32.14% ± 10.45%,t = 4.22,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28.81% ± 8.65%)与对照组(27.09% ± 7.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8,P = 0.383)。斑秃组血浆IL-18水平(112.0 ± 23.72 pg/ml)高于对照组(99.34 ± 15.15 pg/ml,t = 2.48,P = 0.015)。斑秃组NK细胞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D107a细胞比例(9.53% ± 1.70%、5.15% ± 1.35%、6.50% ± 1.64%)均高于对照组(5.00% ± 1.17%、4.40% ± 1.09%、5.13% ± 1.36%,均P < 0.05)。P815-Ab细胞刺激后,斑秃组CD16阳性NK细胞荧光强度(151.10% ± 59.30%)低于对照组(221.90% ± 93.56%,t = 4.31,P < 0.001)。IL-18刺激后,与721.221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高于未刺激组(14.47% ± 2.67%、9.93% ± 1.94%,t = 6.00,P < 0.001);与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与未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斑秃患者IL-18通过增加自然杀伤毒性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增强NK细胞活性。

  • 标签: 斑秃 白细胞介素18 自然杀伤T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性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质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穴位艾灸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应用价值。方法:样本为肿瘤患者,时间为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10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析穴位艾灸疗法的价值。结果:肿瘤化疗治疗阶段,基于中医理论开展穴位艾灸疗法可显著促进机体白细胞减少,改善生理状态,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开展穴位艾灸干预,能够更好地促进肿瘤化疗患者病情改善,延长患者生存期限;干预组白细胞计数、KPS评分较之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肿瘤化疗治疗阶段,使用穴位艾灸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病理表现,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

  • 标签: 穴位艾灸 肿瘤化疗 白细胞减少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收治66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核心,依据计算机软件法分组,一组是对照组,33例,实施常规护理,一组是观察组,33例,实施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清前白蛋白含量 白细胞减少症 血清白蛋白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室温下不同保存时间对流式白细胞术法检测血液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实验室采用流式白细胞术法检验的血液样本50管,观察不同时间内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指标以及电解质指标。结果:血液样本中MCV. Hct. WBC. Hb、RBC在不同保存时间下的数值稳定(P> 0.05);血液样本中CI-、Na+、pH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K+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 0.05)。结论:在检验过程中,在不同时间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指标以及电解质指标可以发现,样本中CI-、Na+、pH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K+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因此在检验过程中,应控制保存时间,避免影响样本的检测质量。

  • 标签: 室温 保存时间 流式白细胞术 血液细胞
  • 简介:摘要表皮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改变是特应性皮炎(AD)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介质,其中3种上皮源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被认为是皮肤或黏膜屏障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诱导因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参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3种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白细胞介素类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25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尿液检测方法应用在临床上的价值分析。方法:来院进行尿液检验的患者52例均取自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集尿液后开展尿干化学法、尿沉渣镜检法检测,对不同检验方法的结果做分析。结果: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对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阳性检出率存在一定影响,且比对后有差异(p<0.05)。结论:尿沉渣镜检法应用后尿液中各指标结果更加准确,且白细胞、红细胞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与尿干化学法比较,优势显著。

  • 标签: 尿沉渣镜检法 尿干化学法 尿液检验
  • 简介:摘要炎症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炎症最敏感的指标之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相关,在缺血性卒中起着双重作用。深入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IL-6水平的变化和作用,可能有助于研发预测缺血性卒中转归的新方法以及推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以单核细胞减少伴分枝杆菌感染综合征和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表型就诊的疑难罕见疾病GATA2缺乏综合征的病例。患者女,14岁,因“发热、咳嗽、咳痰2个月”入院。入院后检查提示鸟分枝杆菌肺病合并肺泡蛋白沉积症,同时结合患者贫血、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明显减少及基因测序结果诊断GATA2缺乏综合征。予抗感染治疗后临床及肺部影像学明显好转。该病表现异质性大,表型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应提高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肺泡蛋白沉积症继发因素的识别,特别是扩展和深化对GATA2缺乏综合征等罕见因素的诊治水平。

  • 标签: 肺泡蛋白沉积症 单核细胞减少伴分枝杆菌感染综合征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GATA2缺乏综合征
  • 简介:摘要我国致敏肾移植等待者逐年增加,如何平衡这些患者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移植效果是移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专家共识作为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系列共识的第二篇,围绕此问题,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产生和病理机制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为致敏肾移植等待者获得公平器官分配机会的改进建议,以及包括脱敏治疗在内的安全实施肾移植的路径和方法。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器官分配 脱敏治疗
  • 简介:摘要在脑出血病程的不同时期,各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发挥着不同的作用。IL-1α和IL-1β在脑出血早期可通过影响血脑屏障完整性,加重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 PHE)。IL-6和IL-8在整个脑出血病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诱导炎症影响PHE严重程度。IL-3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来促进PHE的发展。IL-11和IL-17A可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作为PHE的预测因素,但对脑出血发展并无决定性作用。IL-4和IL-10对PHE的发展以及脑出血后转归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白细胞介素类 脑水肿 血脑屏障 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