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胼胝体切开(corpus callosotomy,CC)和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的疗效对比。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55例接受CC或VNS治疗的患儿。其中,男41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7.2岁,年龄范围为1.6~13.9岁;病程时间范围为1.2~10.0年;术前用药的平均种类数量为2.3种。将30例行CC治疗的患儿作为胼胝体切开组(CC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将25例行VNS的患儿作为迷走神经刺激组(VNS组);其中男21例,女4例。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诊断、服用抗癫痫药物种类、影像学检查结果、对≥6岁的患儿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第四版(WISC-IV)、对<6岁的患儿使用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后1年、3年的复查随访结果,比较癫痫发作频率、不同发作类型的手术有效率、Gesell发育量表评分、WISC-IV量表评分。结果①在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方面,CC组在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16.7%(5/30)和40.0%(12/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75%(不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20.0%(6/30)和16.7%(5/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情况在50%<发作减少<75%的有效率分别为40.0%(12/30)和13.3%(4/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和70.0%(21/30)。VNS组在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12.0%(3/25)和4.0%(1/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75%(不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24.0%(6/25)和12.0%(3/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情况在50%<发作减少<75%的有效率分别为12.0%(3/25)和32.0%(8/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分别为40.0%(10/25)和56.0%(14/25)。CC组与VNS组在术后1年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②在不同癫痫发作类型的手术有效率方面,术后3年,CC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发作减少≥50%的例数分别为:7例强直阵挛中有5例、9例点头发作中有7例、18例全身强直中有13例、7例全身强直阵挛中有6例、16例失神发作中有15例、所有5例肌阵挛、10例失张力中有9例。术后3年,VNS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发作减少≥50%的例数分别为:8例强直阵挛中有6例、9例点头发作中有3例、20例全身强直中有9例、所有3例全身强直阵挛、9例失神发作中有6例、5例失张力中有4例。③在Gesell发育量表评分方面(<6岁的患儿),CC组有18例,VNS组有12例。该18例CC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发育量表评分分别为(30.10±16.03)分、(33.20±21.54)分、(34.16±25.75)分;术后1年与术前的发育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 163),术后3年的发育量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该12例VNS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发育量表评分分别为(26.00±18.85)分、(32.25±23.97)分、(42.17±30.56)分;术后1年与术前的发育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42),术后3年的发育量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接受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的两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3年发育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 303)。④术前、术后行WISC-IV量表评分的患儿(≥6岁),在CC组有12例,在VNS组有13例,两组患儿术后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VNS组的总智商及各分项的改善程度更好。结论对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DRE患儿,两种手术方式都能长期有效控制癫痫发作,CC起效快。但控制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降低,VNS起效慢但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

  • 标签: 儿童 耐药性癫痫 胼胝体切开术 迷走神经刺激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总结在癫痫手术患儿的围手术期间实施精细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抽选的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手术治疗的癫痫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期精细化护理,分析两组患儿护理后的并发症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围术期 精细化护理 癫痫患儿 手术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多数研究显示,首次发作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发作越频繁,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越严重。从发作类型来讲,强直-阵挛性发作被认为是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发作类型,多表现为记忆力的减退;其次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由病灶所在的位置所决定,例如颞叶癫痫最易引起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本身对认知功能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事情的反应时间、对信息的总体整合能力以及注意力均有影响。应用抗癫痫药物能够改善这些由于癫痫本身引发的认知障碍,但是,有报道称部分药物会引起患者在用药后仍然存在认知障碍,因此,对于抗癫痫药物对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癫痫 丙戌酸钠 托吡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中唤醒技术下的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局灶性癫痫的患者,因致痫灶位于功能区,切除性手术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采用国内较新的激光消融结合中唤醒技术,术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癫痫发作消失。

  • 标签: 癫痫 药物难治性癫痫 唤醒麻醉 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VNS治疗的91例DRE患者的术前评估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VNS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结果91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McHughⅠ级20例(22%)、Ⅱ级37例(40.6%)、Ⅲ级23例(25.3%)、Ⅳ级2例(2.2%)、Ⅴ级9例(9.9%),其中治疗有效(McHughⅠ、Ⅱ级,发作减少≥50%)57例(62.6%),治疗无效(McHugh Ⅲ~Ⅴ级,发作减少<50%)34例(37.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局灶性起源发作及患者VNS电极植入年龄在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IED(OR=5.214,95%CI:1.331~20.431,P=0.018)和局灶性起源发作(OR=4.111,95%CI:1.432~11.802,P=0.009)是VNS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单侧IED和局灶性起源发作可作为筛选DRE患者进行VNS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迷走神经刺激术 药物难治性癫痫 疗效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顶枕叶离断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性纳入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颞顶枕叶离断治疗的16例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回顾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Ⅰ级为无发作,Ⅱ~Ⅳ级为复发)。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行颞顶枕离断。术后3例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对侧偏盲,1例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和脑积水。1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6.3±2.4)个月(20~60个月)。围手术期癫痫控制均良好;术后3个月首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4例,复发2例;末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2例,复发4例,其中Engel分级Ⅱ级者2例,Ⅲ级者2例。术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3例患者,随访期间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者3个月后基本恢复。结论颞顶枕叶离断是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结果 后头部癫痫 药物难治性 颞顶枕叶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顶枕叶离断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性纳入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颞顶枕叶离断治疗的16例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回顾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Ⅰ级为无发作,Ⅱ~Ⅳ级为复发)。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行颞顶枕离断。术后3例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对侧偏盲,1例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和脑积水。1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6.3±2.4)个月(20~60个月)。围手术期癫痫控制均良好;术后3个月首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4例,复发2例;末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2例,复发4例,其中Engel分级Ⅱ级者2例,Ⅲ级者2例。术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3例患者,随访期间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者3个月后基本恢复。结论颞顶枕叶离断是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结果 后头部癫痫 药物难治性 颞顶枕叶离断术
  • 简介:摘要成簇癫痫发作是癫痫患者尤其是耐药性癫痫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现象,与患者平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类型等不同,其发作后精神障碍、癫痫持续状态和病死率较一般癫痫发作高,严重影响癫痫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成簇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尚不明确。本文以“seizure cluster”“acute repitetive seizures”及“成簇癫痫发作”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医学”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90—2019年的相关文献,对目前关于成簇发作的定义、患病率、危险因素、癫痫灶定位、潜在机制及目前的治疗意见等做一综述,以期医护人员更清晰地认识及科学地处理成簇癫痫发作,降低成簇癫痫发作患者癫痫持续状态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整体生活质量。

  • 标签: 成簇癫痫发作 急性反复性癫痫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
  • 简介:摘要假性颞叶癫痫发作时脑电图波型定位于颞区,且临床发作症状也类似于颞叶发作,特别是内侧颞叶发作,但癫痫源区在颞叶以外。假性颞叶癫痫诊断困难,头皮脑电图很难发现,立体脑电图可以发现癫痫源区的部位。假性颞叶癫痫几乎均为抗癫痫药难治者,而仅做颞叶切除常无效。所以,患者做癫痫源区及症状起始区切除常能获得有效的结果。

  • 标签: 癫痫,颞叶 假性颞叶癫痫 外科手术 脑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RFTC)在局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SEEG引导下RFTC治疗的18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1)18例患者分别植入电极4~11根,平均(6.56±2.15)根;其中单侧植入6例,双侧植入12例,均准确植入预期靶点。SEEG监测显示额叶癫痫7例,颞叶癫痫8例,额颞交界区癫痫2例,颞枕交界区癫痫1例。(2)18例患者分别热凝电极2~9根,平均(3.43±1.47)根;热凝触点数9~42个,平均(17.38±9.20)个。热凝过程中诱发癫痫发作1例,热凝后发生暂时性精神症状1例,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脑区弥漫性水肿1例,无症状区域性脑水肿1例。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22.2%(4/18),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发生。(3)11例患者在RFTC治疗后癫痫复发,其中在热凝后1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1~3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3~6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6~12个月内复发2例,复发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和频率均较RFTC前明显降低。7例患者在RFTC后进一步接受开颅致痫灶切除。患者随访5~24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Engel分级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2例,无Ⅳ级患者。结论SEEG引导下RFTC治疗可使局灶性癫痫患者获得不同时限的癫痫发作完全缓解期,部分患者可达到癫痫发作的长期缓解。对SEEG引导下RFTC治疗后癫痫复发者,进一步行开颅致痫灶切除仍可获良好疗效。

  • 标签: 局灶性癫痫 立体脑电图 射频热凝术 微创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多种抗癫痫药与低钠血症有关,其中以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和艾司利卡西平最为常见,涉及的其他抗癫痫药还有丙戊酸、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和拉考沙胺等。抗癫痫药相关低钠血症的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但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持续性低钠血症可导致癫痫、昏迷等,甚至导致死亡。抗癫痫药物导致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年龄较大、基线血钠水平较低、药物高暴露量以及多种药物联用是抗癫痫药导致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该类人群,进行适当监测和防治。

  • 标签: 癫痫 低钠血症 ADH分泌不当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 艾司利卡西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进展为脑炎后癫痫(E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住院治疗的141例AE痫性发作患者,根据是否演变为EP分为2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患者进展为EP的因素。结果141例患者有25例进展为EP,发生率17.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进展为EP的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前有发热及癫痫发作频率≥10次/d;相对于服用半年以下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疗程,服用0.5y~1y及服用1y以上均不影响EP的发展。相对于无发热的患者,有发热的患者中更易出现意识障碍(P<0.001),癫痫持续状态(P=0.023)及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炎性病灶(P=0.007)。结论AE痫性发作演变为EP与急性期后未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发作次数>10次、脑炎急性期发作癫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最大限度降低EP发生概率。

  • 标签: 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 脑炎后癫痫 抗癫痫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