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因明学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其发展轨迹较为多元,分为汉传与藏传两支,并由藏传衍生出蒙传,其浸润之所及,广布汉地、藏地、内外蒙古地区及东亚诸国。学术界过去多集中于对汉传因明学进行研究,而有关藏传、蒙传因明学的研究则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研究员近期主编的《中国因明学》(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对汉传、藏传、蒙传三支进行了较为均衡的研究和论述,值得瞩目。本书共分3个部分:汉传因明学、藏传因明学、蒙传因明学,各具特色,试分论如次。

  • 标签: 中国藏学出版社 因明学 学史 学术特色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藏传因明
  • 简介:笔者曾梳理清代笔记中散见戏曲史料九百余则,其中涉剧笔记就内容而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戏曲的考辨,如本事考证、戏曲源流等,力求穷搜博证,为研究者提供可堪依据的文献资料;二是所载述的文人士大夫观剧、评剧内容,可为深入考察清代戏曲观念的变迁演进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对各类艺人的生平事迹及伎艺专长的记述,可为清代戏曲演出情状的考察提供文献支撑;四是从大量不同剧种在清代消长、更替的记述,可窥得清代戏曲活动的发展轨迹;五是一些不甚知名的作品,在当时演出却相当火爆,可以借此考察戏曲传播、演进的状况;六是涉及大量不同地域、场所的戏曲活动,对考察地方戏曲(包括少数民族戏剧)及特殊场所(如禅堂)演剧均有帮助;七是对历来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的民间流行的各类表演伎艺(如幻术、杂耍、口技、烟戏、马戏等)多有述及,可补一般戏曲之未逮。兹取其中有关戏班、戏园的描述以及戏曲演出群体的发展走向与情趣追求等,加以梳理。

  • 标签: 清代 笔记 戏曲史料 戏班 戏园
  • 简介:本文主要参考英文文献中体现和涉及"情景族群性"(SituationalEthnicity)的研究和观点进行年代降序的历时性梳理,总结出情景族群性或族群情境性88年内出现的3个研究阶段的特点,即3个西方学者眼中"他者"的情景族群性、民族与社会交互中的情景族群性、动态的情景族群性。通过选取不同10年区间内典型的文章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出"情景族群性"的研究从最初西方研究者的"猎奇"到重新审视关于族群的研究,直至近年逐步成为研究调查中对微观现象关注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思维,这为相关研究可提供介绍和借鉴。

  • 标签: 族群性 情景性 民族社会
  • 简介: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培训师资的一项专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实践活动,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是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学术研究的兴衰也成为师范教育事业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论上二者应呈现正相关性,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学术研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学术的轨迹较为特别。20世纪50~60年代师范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迅猛,研究成果以政策类和批判性的文章居多;'文革'时期,师范教育与学术研究均受到了遏制和破坏而几无建树;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及其学术研究双双复苏且日趋繁荣,研究深度、广度、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并直接促成了师范教育学科的生成与发展。目前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

  • 标签: 新中国 师范教育 学术研究
  • 简介:摘要作为地质学的分枝,大地构造学自19世纪成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多学派共存、新理论不断出现的格局。通过回顾大地构造学的发展简史,探讨分析主流学术观点,分析各自成因机制,最终一种解释大地构造格局的板块地幔流运动机制观点。

  • 标签: 大地构造史 大地构造学派及观点 全球构造格局
  • 简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开始真正系统研究南海问题,大致始于冷战结束,尽管当时南海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日渐凸显,但是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一直比较薄弱。21世纪头十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相关研究仍未能达到与南海问题重要性相匹配的厚重程度。大致以2009年为时间节点,中国国内对于南海的研究形势显著好转,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西方学界也在原本就较为丰富的研究基础上,扩大了研究的规模。几乎所有论及中美关系、美国东亚战略或亚太战略的著作都会提及南海,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力图梳理有关研究现状,把握美国与南海关系这一相关问题的学术发展脉络。

  • 标签: 美国 南海 历史考察 研究现状
  • 简介:作为行政诉权论的重要一环,行政诉权之本质既与诉讼目的息息相关,又对诉权内容及诉权要件产生直接影响。学理上,行政诉权之本质未能达成共识。各学说因诉讼目的论基础或研究视阈上的差异,仍缺乏统一评判标准。以法院的审查方式作为统一评判标准,可起到为各学说搭建共同对话平台的效果。根据法院在判断行政诉权要件时需以何种审查方式完成为标准,可将各诉权学说分别归入实质条件诉权说与形式条件诉权说两大阵营。因实质条件诉权说存在诉权认定结论与现实情况脱节、陷入未审先判的思维误区等缺陷,而形式条件诉权说则可确保诉权认定结论与现实情况相一致、切实化解“立案难”、强化客观法秩序维持之行政诉讼功能模式,故后者更可取。目前,形式条件诉权说阵营中的抽象诉权说、司法行为请求权说、宪法诉权说仍有不足,作为司法行为请求权说之修正版的“诉权层次论”应予提倡。

  • 标签: 行政诉权 行政诉讼 实质条件诉权说 形式条件诉权说 诉权层次论
  • 简介:文章从教材的优选与优化、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教材内容里的偏失论述与解决应对、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迁移、教学与现实关注点的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在"中国近代学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 标签: 中国近代学术史 问题 教学 思考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威青供陈设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另一部分来自地方进贡,

  • 标签: 文房用具 宫廷 清代 用笔 述要 制作
  • 简介: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清供陈设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另一部分来自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

  • 标签: 宫廷御用纸 文房用具 清代 述要 制作 织造
  • 简介:清代广东巨室,以潘、卢、伍、叶四家为最。《富山怡乐图》是一卷定制的、以清代十三行行商卢文锦兄弟四人为像主的中国人物画。本文将其与卢文锦的肖像油画对比,指出肖像油画中的形象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而《富山怡乐图》中的卢氏兄弟以践行儒家孝悌之士人形象示人,并广邀当地有声望的官绅题跋、颂赞。该人物画卷的定制,可视为"乡贤祠案"后的家族形象重建的尝试,并借此巩固与建立政商间的庇护关系。通过深描《富山怡乐图》及其相关诸多题跋产生的具体脉络,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段像主心,为了解清代人物画—肖像画的性质与功能提供线索。

  • 标签: 乡贤祠 形象建构 像主 清代人物 文锦 中国人物画
  • 简介: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方法在过去四十年中发生了的重要转变。改革开放之后,'政法法学'经历了从盛行到衰退的过程,而'诠释法学'因稳定性、逻辑性等特征取得了显著发展,后'社科法学'约于新千年前后蓬勃兴起。作为我国此时期法学理论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其背后分别体现着浓烈的国家主义、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的理论倾向。借助于法学学术的视角,对三种理论倾向的深入研究,我们方可理解三种法学研究方法的流变背后更为深刻的理论渊源,并可在观察各研究方法在法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并对各研究方法的未来与发展作出初步判断。中国的法律体系是法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将以此作为重点论据。

  • 标签: 法学研究方法 政法法学 诠释法学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 简介:卫所制度建立于明初,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置和裁并。一些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一些卫所直接被裁掉、其土地与人口被并入附近的府厅州县。与此同时,清朝也有建立新的卫所,直至后来才被裁并。而且裁并卫所的过程时有反复,一些被裁掉的卫所会再次设立,之后又会再次被裁并。有清一朝,共有约817个卫所被裁并。在所有被裁并的卫所中,有21个卫所先被裁并,后又复设,之后又再次被裁并。有22个卫所是清朝新设置的卫所,之后同样也被裁并。有67个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这样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集中于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主要分布在西南与西北两个区域。在七种改置类型中,改卫为县数量最多。在被改置的三种卫所类型中,实土卫所占绝大多数。清廷对于卫所的裁并,有利于国家行政区划的整齐划一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征税征粮操作的便利性,还有利于各民族间互通有无与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 标签: 清朝 卫所 裁并
  • 简介:“私谥”与“公谥”相对应,是古代社会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时至清代,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压影响下,显现出与此前大相径庭的压抑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在宗藩体系背景下,朝鲜等属国一方面由清王朝赐王谥;另一方面,又自行为国王上谥。从广义上讲,后者亦当属于“私谥”讨论范畴。聚焦清代“私谥”,不仅有助于全面研究清代谥法,而且也是清代政治、文化走向深入的一个突破点。

  • 标签: 清代 私谥 朝鲜王谥
  • 简介: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未能清晰地呈现应有的地位和意义。西方汉学家将中国近代小说置于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展开研究,会通中西,另辟蹊径,引入文学研究及小说文本之外的学术视野,发掘了诸多新的文学史料,成为改变中国近代文学学术格局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汉学家韩南为中心,从学术的角度可考察美国汉学视域中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特色及其学术影响。

  • 标签: 美国汉学 近代小说 韩南
  • 简介:C.S.皮尔斯的符号学与当代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他对符号与传播问题的诸多重要看法,直接影响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在20世纪初的发轫,进而被视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但从20世纪30年代起,经验学派在传播学中迅速崛起并成为主流范式,再加索绪尔符号学范式在整个人文学科的重要影响,皮尔斯模式在这一时期对传播学的影响力减弱。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到21世纪,伴随传播技术革新所导致的传播学理论与范式的更新需求,许多传播学者又开始重访皮尔斯。皮尔斯符号学模式在21世纪的传播学领域开始复兴并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活力。本文从学术的角度梳理皮尔斯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漂流,则也从侧面为当代传播学的理论发展轨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观察路径。

  • 标签: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 符号学 传播学 学术史
  • 简介: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学界对清代卫所制度的研究著述颇丰,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局部探讨或个案层面的微观分析,缺乏全国层面与贯穿整个清代的宏观研究以及整体的理论概括。对于清代卫所裁并府厅州县的数量统计及具体卫所的列举上,虽然也有一些先行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的区域和时段,重复研究较多,而对于其他一些卫所裁并资料相对欠缺的地区和时段则少有问津。因而从全国范围和整体角度来看,这些数量统计都不彻底和完整。未来,需要更多的宏观研究,通过研究清朝裁并卫所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央与地方对待卫所裁并的不同态度,探讨其对于清朝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屯田经济、文化教育、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等产生的影响,评价其整体的意义。

  • 标签: 清代 卫所 裁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