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汉语中,"‘X’+之际"格式的主要用法是表达时点,这一用法是由"‘X’+之际"的空间用法引申而来,大约在春秋时期"‘X’+之际"就已经发展出时间用法。"际"的逐级引申,带动了整个格式的发展,在古代汉语中"际"可以单独使用表达时点,现代汉语中"之际"不可分离。

  • 标签: 之际 时点 空间
  • 简介:汉魏六朝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魏六朝石刻语料具有鲜明特点。在经专家确认的汉魏六朝石刻中选取了1306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魏六朝石刻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从语法构成和词义构成两方面探究其构成特点和发展。

  • 标签: 六朝石刻 偏正式复合词 构词
  • 简介:黄斌卿为南明弘光、隆武时期控制舟山的将领,以往史书、学界对其评价颇为负面,多认为其行为无异于割据一方的军阀。然而,黄斌卿在南明朝廷实际为诸朝廷中所谓"清流",如东林党、复社成员、阁员等重臣所仰赖的水师将领,而原因或许即出在其军籍的背景与交友关系。本文拟透过黄斌卿的生平事迹重新省视在明清鼎革之际这一位举足轻重的将领。

  • 标签: 南明 明清鼎革 复社 军籍
  • 简介:同是遗民,元遗民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及宋、清遗民,对遗民诗人群体及其诗学思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梳理元明之际遗民诗人群体诗学的研究现状,并从诗学流脉发展的角度来关注该群体的诗学思想,正确认识元末诗学在整个唐诗学发展中的地位。

  • 标签: 元明之际 遗民诗人 诗学
  • 简介:考《文选》所录中古时期河南籍作家及作品,可以看出汉魏南北朝时期此地文学发展变化的情况。大体而言,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学术中心东移,加之“永嘉之乱”后,文人士大夫纷纷避乱江南,从客观上也促成此地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河南所在之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兴盛之地。《文选》所录河南籍作家共二十四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标签: 《文选》 地域特征 河南作家
  • 简介:近年来,宝鸡石鼓山墓葬连续发现大规模西周早期青铜器1,这些青铜器多有浮雕很强的平面装饰以及外突程度很大的立体造型,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类似突出装饰的青铜器,在邻近石鼓山的宝鸡茹家庄和竹园沟墓葬也较为多见。同样是在这一地区,1929年在戴家湾因为盗掘出土的青铜器,也具有类似特征2。在上述地点那些外突造型青铜器中,腹壁两侧伸出长梁者,是装饰浮雕化的极致之作。

  • 标签: 石鼓山 外突 方彝 西周早期 扉棱 商周
  • 简介:随着春秋末期社会的剧烈变动,原有的贵族政治垄断被打破,一部分官职开始向平民阶层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平民一方面通过服习《诗》、《书》等古典文本,掌握贵族阶层的言说方式,从而融入到上层的政治圈中;而另一方面,平民阶层自身固有的功利思想也开始向政治领域传播,逐渐取代了春秋时期具有审美意义的礼乐政治,战国时期功利主义的政治风气也由此形成.

  • 标签: 春秋战国 平民阶层 古典文本 功利主义 政治特征
  • 简介:作为美国南方代表作家之一的威廉·福克纳曾创作了小说《我弥留之际》。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福克纳所采用的多重聚焦手法为作品增添了巨大魅力。通过对福克纳采用的内聚焦、外聚焦,以及多重聚焦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中运用多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极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塑造了一个多重的话语世界。

  • 标签: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内聚焦 外聚焦 聚焦转换
  • 简介:该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东周晚期至秦汉之际展示统治者政治权威的"中心威仪"观念进行了详释。指出周秦之际的知识集团为君主在特定空间内"框定"出一种理论化的中心威仪观念,在建构君主权威、强调其政治中心观意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另通过图像分析进一步提出东周晚期出现的强调中心、权力、威仪观念的高台建筑形式与前者具有的密切关联,和对秦汉以后的都城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 标签: 周秦之际 中心威仪观 视觉形式 高台 展现
  • 简介:两周之际,郑国最先开启争霸的历史,却因战略运用失误,没有争得霸权。以下从郑国与周王室以及其他诸侯国互动的角度,回顾郑国谋取霸权的过程。考察的时间跨度105年,历三代封君。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对郑国的谋霸战略得失进行批判性的客观分析,研究的旨趣在于挖掘经验和教训,并阐释现实意义。

  • 标签: 两周之际 郑国 谋霸战略 得失 启示
  • 简介:十九世纪中期,清代漕运制度出现了由河运到海运的重大变革。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丰元年(1851),中央政府迫于仓储、库储之压力,自上而下地推动江苏的漕粮海运,海运作为财政困境下的筹款方策而出台。筹办之初,户部将浮费转化为正项的初衷大致得到实现。咸丰三年以降,由于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海运基本丧失了筹补仓储、库储之机能。另一方面,从河运到海运,漕务最基本的环节——州县一级的收支未能厘清与规范,故以海运革除漕弊之设想难有成效。无论是仓储抑或漕务层面,道咸之际的漕粮海运均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是由于,户部、督抚关注的只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漕粮收入的分配格局,他们无意从最基本的环节入手,改革漕粮制度。

  • 标签: 江苏 江南 漕粮 漕运 海运 财政
  • 简介:1980年代在20世纪后五分之一的历史叙事中,是一个被人们不断回忆和反复谈论的年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和标志,于是便有了伟大的象征意义并深植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我们讨论并怀念它,也意味着体验共同的思想解放,拥抱共同的改革开放。它传达了整个民族的情感与幻想,内心需求与精神向往。它是人们在新时代来临之际激情奔涌的源头,昔日的心灵创伤因它的荡涤抚慰而休止并逐渐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又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激情岁月。

  • 标签: 《黄河》 创刊 象征意义 心灵创伤 历史叙事 20世纪
  • 简介: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当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过渡到正常状态时,必然要寻找新的立国之魂,确立远大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担当了这个历史转型的艰巨任务。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和“尊六经”,与汉武帝达成高度共鸣。确立儒家经学为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对经学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了先例。汉武帝的政策核心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尊儒”,但是他也“尚法”,所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还算不上是“王道”政治.而被定位为“霸王道杂之”,但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纵观秦汉之际,“秦皇”解决了“以武定天下”的问题.而“汉武”则解决了“以文致太平”的问题,后来中国历代的朝野都基本认同这个“文治武功”“文韬武略”的大逻辑,成为高度的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制礼作乐 封邦建国 黄老政治 罢黜百家
  • 简介:2015年3月3日是第16次全国“爱耳日”。为唤起全社会对非职业性噪声,特别是娱乐性噪声的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国残联等15个中央部委共同将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 标签: 职业性噪声 爱耳日 娱乐性 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 宣传教育活动
  • 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明清之际 逃禅 遗民僧
  • 简介:辛壬之际的政治变革促使历书的制作原则发生剧变,清廷时宪书变通办法十九条就是此种剧变的结果之一。而由清廷、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政府制定的五部历书,则见证了官定历书蜕变的过程:历书历谱编排从阴历为主转向以阳历为主,历注内容则从带有神秘主义的信仰知识转化为现代科学知识及社会政治常识。这也导致了历书制作的官民分野与新旧对立。官定历书制作取向及知识系统的变化,既源自清末民初知识转型的影响,也来自于政治文化转型与重建的需要。

  • 标签: 辛壬之际 官定历书 历法制度 知识转型
  • 简介:作为媒体人,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我都参与了报道。也许是年龄原因,对今年的采风,我感慨最多。概括起来就是:重走故地,不见故人,打捞记忆,刻不容缓。1995年,我到抗战故地、惨案发生地采访,还经常见到参战者、目击者、遇害者直系亲属等等。他们思维清晰,记忆详细,说到伤心处,往往涕泪横流。等到了2005年,那些跟抗战有关的老人明显稀少。而等到今年,几乎见不到了。岁月无情,让人伤感。

  • 标签: 思维清晰 纪念活动 战争片 天地之间 敌后战场 西方电影
  • 简介:历史的曙光,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绽放光辉。伟大的民族,在亿万儿女不断追求的梦想中浴火重生。9月3日,一场展现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一幅再现中华儿女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奋起反击,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赢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画卷。这是一个告慰英灵的庄严时刻——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程中,中国人民向世人展现出

  • 标签: 大阅兵 日本侵略者 日本帝国主义 英雄凯歌 全面侵华战争 侵华日军
  • 简介:以陈子龙、吴伟业、陈维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在顺康之际的二三十年间,先后分三个层次相继实现了“词史”写作由“审内”向“审外”的开拓,在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与此同时,“词史”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背景下产生并进入了词学讨论的范畴。杜甫“诗史”意义的示范对于这一时期“词史”写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清代词学“尊体”的进程。

  • 标签: 词史 陈子龙 吴伟业 陈维崧 审内 审外
  • 简介:历史的曙光,上绽放光辉。伟大的民族。浴火重生。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亿万儿女不断追求的梦想中9月3日,一场展现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一幅再现中华儿女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奋起反击,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赢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画卷。

  • 标签: 抗战胜利 大阅兵 历史 纪念 铭记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