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应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近年来,为了协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沿岸各国在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中纳入了生态系统方法,这使得开展海洋生态补偿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海洋生态补偿课题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针对海洋生态补偿类型、手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海洋生态价值的探讨;,寸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的研究;对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探讨。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海洋生态损失的计量方法与模型研究、海洋生态补偿量的模型研究及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 标签: 海洋生态补偿 价值计量 补偿量计量 机制
  • 简介: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条例则是国家强制性要求对生态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进行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法规。我国生态补偿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风景区以门票收入的30%作为护林费用于生态保护,开启了我国生态补偿的先河。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环保总局开始推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先后在河北、辽宁等11个省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试点。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及后来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的粮食补助,标志着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正式启动。

  • 标签: 生态补偿机制 现代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环保总局
  • 简介:摘要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补偿是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支付费用。这也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生态补偿涵义一致。笔者认为,把生态补偿仅仅界定为这一经济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政治、生态、法理等多角度对生态补偿进行广义的界定,使之成为一个全面系统的广义概念。在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尤其是要突出其法学内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展落实生态补偿

  • 标签: 生态补偿 法治 补偿主体
  • 简介:跨地区水生态补偿,以受益者负担为原则,是流域下游水生态受益地区向流域上游水生态保护建设地区实施补偿的一种活动。它旨在通过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协调地区之间的生态保护和利益冲突,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的共同目的。作为跨域治理的具体形态,跨地区水生态补偿主要有支配性治理和区域合作治理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基于执行落差和实施范围的限制,支配性治理模式并不高效;由于利益的高度分化,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同样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融合了区域合作的自愿要素和来自中央政府的执行强制要素,展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跨地区水生态补偿法制协调机制。

  • 标签: 生态补偿 区域合作 财政转移支付 法制协调
  • 简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理清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科学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机制。科学建构生态补偿制度必须正视现行法律支撑不足、部门职责不清、社会重视不够、制度设计欠缺等难题,坚持走补偿机制法制化、财政援助多元化、标准认定规范化、监管执行透明化的道路。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损害 生态损害补偿制度 建议对策
  • 简介:摘要我国煤炭开采单一,多数都是通过井工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塌陷,给生态环境带了了严重的威胁,违背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对对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在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补偿优化的原则,同时提出到了设计方法,进而取得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实现共赢的效果,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供参考。

  • 标签: 煤矿塌陷区 土地复垦 生态补偿 优化设计
  • 简介:激励相容度是衡量激励相容性的指标。只有激励相容度高的补偿方式,才是实现流域生态保护目标的有效方式。本文量化并比较了转移支付与异地开发两种流域生态补偿方式的激励相容度,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具有不确定性,它受下游对减排综合收益的认可度、上游减排的成本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我国,由于流域生态保护的生态效益被严重低估;异地开发大幅度降低了流域上游的征税成本、行政管理与服务成本、污染控制成本等原因,异地开发方式的激励相容度更高。

  • 标签: 流域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 异地开发 激励相容度
  • 简介: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但是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区域划分和分工等追求发展效率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与区域的矛盾,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区域生态补偿。任何的生态补偿政策都是“嵌入”于具体的区域制度当中.因此本文以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制度为切入点.从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机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三个维度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并分析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划的战略格局下.如何在区域制度的约束中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经济援助和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 标签: 区域制度 区域生态补偿 难点问题
  • 简介:摘要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本文论述了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概念和必要性,详细分析了生态性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

  • 标签: 园林景观 概念 必要性 设计方法
  • 简介:摘要目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着讲生态而非生态的误区,城市公园平衡环境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该文主要探讨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 标签: 城市公园 生态景观 要素
  • 简介:在国家旅游生态补偿立法暂时缺位的情况下,西双版纳自治州可以利用法律赋予的立法权限,制定自治州旅游生态补偿条例,使旅游生态补偿常规化、法治化,实现合理、充分补偿和环境公平。补偿范围既包括生态建设维护、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又包括文化修复、发展机会丧失补偿补偿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通过补偿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和生态的真正和谐。

  • 标签: 西双版纳 旅游 生态补偿 立法
  • 简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会引发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现行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本文认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区域间大气生态补偿制度、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土地开发权补偿制度和流域间生态补偿制度等提出初步构想.

  • 标签: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政府主导
  • 简介:摘要发展生态宜居型小城镇是特色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飞速提升,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镇在资源、政策、交通等多重瓶颈因素制约影响下找到了自身错位竞争的发展优势。本文以普遍的文化景观建设为研究视角,在提出宜居型小城镇文化景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案例的优点与不足,总结文化景观建设的一般特性,分析文化景观生态宜居的互动实现。

  • 标签: 生态 宜居 小城镇 文化景观
  • 简介:摘要论述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它与新农村规划的关系,分析新农村规划中的普遍问题以及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必要性,并在龚村规划中从土地整理、绿地景观规划、风貌规划三个方面探讨景观生态学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 标签: 景观生态学 新农村规划
  • 简介:通过对绿色生态景观廊道的阐述,以通州商务园滨水公园(通州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北区)方案为例,说明设计中实现自然生态、创造现代景观和满足人们日常休憩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倡导在保护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栖息地的前提下,设计符合周边人文特点,适当融入人们活动的生态城市开放空间。

  • 标签: 绿色生态景观廊道 生态 景观 休憩
  • 简介:利用遥感和景观生态学技术,以浑善达克沙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年、2009年分辨率为30米的LandsatTM5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研究了五年来区域内林地、沙地变化及空间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林地面积增加5090.22km2,增幅48.5%;沙地面积减少4824.83km2,降幅49.3%;林地斑块数有所上升,平均斑块面积提高近1倍;沙地斑块下降幅度较大,平均斑块面积由30.76km2降至7.98km2;林地分离度、破碎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域林地呈聚集趋势,生态价值逐步上升;沙地分离度、破碎度均呈好转趋势,研究区域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提高。

  • 标签: 遥感 景观生态学 浑善达克沙地 生态环境
  • 简介:探讨"西安市白鹿塬直观坡面绿化工程"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进行,提出在城市周边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好其生态、经济、景观、文化和社会等功能的和谐、统一,以期为城市周边生态景观林的营造提供借鉴。

  • 标签: 城市周边 生态景观林 规划设计
  • 简介:环护环境,保护生态,早已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就包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种树有功,毁林有罪,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善待周边环境的一个理念、一种态度。

  • 标签: 毁林 保护生态环境 竟然 保护森林资源 基本国策 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