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马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都江堰611830)【中图分类号】R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20-01宝宝在医院出生之后,因为免疫功能比较弱,极容易被各种病原菌侵袭而发生感染。而宝宝出生之后在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就称之为新生儿院感。为了降低新生儿院感,医院均会进行新生儿院感管理。那么关于新生儿院感管理你知道多少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流程管理制度虽然每家医院的新生儿院感管理具体方式都有差异,但是流程管理制度的建设均为管理的基础。制定管理制度需要严格参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根据具体要求进行病房设置和管理。在管理中,一般分为两条管理主线,其中之一为科主任—医疗组长—感染监控医生,另一条为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护士,通过两条管理主线以及制定的管理制度,以达到对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及有效控制,保证新生儿安全。具体管理办法新生儿室环境:严格进行区域的划分,包括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每个区域需要明确标注区域名称及功能划分。保证每位新生儿的床位空间,即每张床位占地面积应该超过3m2,每张床间距需要超过1m;保持空气流通,保证每日通风次数不少于两次,定期进行空气净化;保证室内相对湿度50~60%、温度24~26℃;每晚对新生儿室进行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时需遮挡新生儿;每月都需要进行一次空气培养;严格执行新生儿时的清洁消毒制度,谨记新生儿室空气、地面、物品表面等清洁消毒流程并认真执行;严格执行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定期检测并报告,即每个季度都需要对新生儿室中物品、奶瓶、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手部卫生情况进行监测,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实时监测,若医院存在严重感染隐患,应该立即停止对新生儿的接收,并将现有的新生儿转出。工作人员操作标准:新生儿室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传染性疾病;非工作人员在得到允许之前不能入内,在经过允许后需要换上工作衣、鞋,并且佩戴口罩、帽子,并且经过充分洗手、清洁消毒后方可进入;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该严格落实标准化预防措施,并且对于手部卫生规范以及无菌操作需严格执行。新生儿室纳入标准:当发生感染或者疑似感染新生儿,需要在医生诊断后,得到新生儿科医生允许之后,才能够进新生儿室,并且应该按照要求进行隔离;若感染原因不明确,应该按照管理规定办法,将新生儿隔离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新生院内感染有关的高风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从2020年1月到2022年10月间住院的高危新生,样本总数为90例。回顾性分析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新生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探讨高危新生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结果:在本组研究中,我院的自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00例高危新生患者中,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胎龄在36周以内、侵入性操作、出生体重低在1.6 kg以下、发生窒息、较长的住院的时间、医疗操作(如重症监护、吸痰)等操作与新生发生医院感染有关联。结论:新生是医院感染的易感性群体,早产、低体重、新生窒息、手术操作、人工喂养等都是引起新生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新生在医院中的安全。

  • 标签: 高危新生儿 院感风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新生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方法:样本选择范围是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高危新生患者,样本数是90例。回顾性分析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90例新生患者当中,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18.89%,体重在1.5 kg以下、胎龄在37周以内、新生发生窒息、侵入性操作、较长的住院的时间等都对发生感染有较大的影响(P

  • 标签: 高危新生儿 院感风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此为依据来降低新生感染的几率。方法筛选从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30例新生感染病例,对其中发生新生感染的321新生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导致我院新生感染的病原菌以引起肺炎的克雷伯杆菌最为常见,分离出288例细菌株中克雷伯杆菌为126株,所占比例是43.75%,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所占比例是21.18%,表皮葡萄球菌19株,所占比例是6.6%,大肠埃希菌28株,所占比例是9.72%,鲍氏不动杆菌25株,所占比例是8.68%,其余29株则为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新生感染危险因素有应用激素、气管插管、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低体温和低出生体重。结论新生感染是临床儿科较为棘手的问题,通过对病原菌和感染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能够预防性的降低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新生生存率。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针对母婴传播途径导致的新生问题的防控策略。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监测体系应该能够及时识别感染迹象,并密切监测母婴传播路径,以便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和个人防护意识。医护人员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重要人员,其个人防护措施的严谨程度直接关系到问题的控制效果。同时,医疗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也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才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最后,加强家长的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

  • 标签: 母婴传播 新生儿院感 防控策略 医务人员培训 清洁消毒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新生感染护理心得。方法配合治疗对患儿进行护理。结论新生眼炎执行隔离措施,约束婴儿双手以免擦揉眼睛。任何怀疑的病灶出现时应报告。记录病灶的外观及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暴露。婴儿室要严守隔离技术,以避免相互传染。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标性感染监测护理对预防新生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我院NICU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水平各项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观察组院内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NICU运用目标性感染监测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水平评分,在降低院内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过程中,使NICU护理整体质量得到显著进步。

  • 标签: NICU 目标性感染监测护理 交叉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的实际价值。方法:以最近两年期间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作为参照组、以最近两年期间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作为分析组。参照组新生防控继续沿用以往常规模式,而分析组新生则采用PDCA循环模式,分析并对比两组新生的交叉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在各项防控措施中的达成率。结果:分析组新生的交叉感染率在对比中明显低于参照组,经验证P

  • 标签: PDCA循环 新生儿 院感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PDCA循环对新生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从2021年5-2022年6月份出生的新生120例中,随机分成两组,一组60例。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应用 PDCA循环系统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对照组防控继续沿用以往常规模式,分析并对比两组新生的交叉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对各种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结果:参照组的新生的交叉感染率明显高于应用 PDCA循环系统的实验组,经验证P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院感质量管理 新生儿 院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PDCA循环在新生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作为参照组、以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作为分析组。参照组新生防控继续沿用以往常规模式,而分析组新生则采用PDCA循环模式,分析并对比两组新生的交叉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在各项防控措施中的达成率。结果:分析组新生的交叉感染率在对比中明显低于参照组,经验证P

  • 标签: PDCA循环 新生儿 院感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论文旨在分析新生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感染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出生的320例新生,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预防感染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感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经过不同护理治疗方式后,感染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 重症监护 感染护理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相关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疫情数据,我们发现:新生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是常见病原体;感染呈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冬春季节和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感染率较高;感染人群主要包括早产儿、长期住院患儿及医护人员等;近年来,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面临医院环境复杂、医护人员防控意识不足、耐药菌株等挑战。加强医院环境管理、医护人员培训和感染监测等是预防和控制新生感染的关键策略。

  • 标签: 新生儿院感感染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体 趋势分析 卫生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对预防新生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10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研究组应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分析其对新生感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液系统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1例死亡,研究组未发生患儿死亡情况;研究组口腔及气管内致病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母乳对新生进行口腔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肠道感染、血液系统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患儿口腔及气道内致病菌检出率。

  • 标签: 母乳 氯化钠溶液 口腔护理 新生儿 院感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通过系统规范新生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新生医院感染发生,努力降低新生医院感染率。方法将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有我院新生科室收治的240例新生患儿分为两组,140设为实验组,另100例设为对照组,分组原则以患儿家庭条件和家长要求为依据,实验组患儿实行严格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预防和控制新生医院感染发生,对照组患儿仅提供常规治疗和护理。结果实验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3例,比例仅为2.14%,对照组感染11例,感染率是1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结论通过实行有效合理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控制新生医院感染情况发生,为新生提供良好就医环境。

  • 标签: 新生儿 医院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如何减少新生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新生室的易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控制措施。结果健全制度,制定措施,改善条件,有效提高新生感染管理质量。结论新生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必须从布局合理、加强手卫生、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家属健康教育、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患儿自身因素、落实感染监测等几方面着手。

  • 标签: 新生儿室 医院感染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新生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NICU院内感染的第三位原因,严重影响新生健康,甚至威胁新生生命。为提高新生科医护人员对新生深部真菌感染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新生深部真菌感染学术研究进行综述。随着极低体质量救治水平的提高,新生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新生重症监护室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新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易因素、高危因素,认为低胎龄、极低体质量、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气管插管、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而致的肠道菌群失调等与新生深部真菌感染与有关。近年来,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用于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治疗上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不少学者提出预防性治疗的可行性。

  • 标签: 新生儿 深部 真菌 感染
  • 作者: 李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期
  • 机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指肺部的炎症性病变,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IgA含量低,呼吸道的抵抗力差。当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密度增高或有胎膜甲破和母亲围产期感染时,则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如机体抵抗力低下,炎症不能局限时,即向下蔓延,播散于两肺或融合成片。由冒内感染的肺炎病变引起广泛性肺泡炎,其渗液中含多核细胞、单核细胞和少量红细胞;出生后感染的肺炎病变以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为主,病变分散,影响一叶或数叶,有时小病灶融合成大片病变,肺不张和肺气肿较易发生。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都不明显,尤其是早产儿,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新生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病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即就近年来新生衣原体感染在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本文笔者也就新生衣原体感染的资料进行大量参阅、整理,总结其传播途径的范围以及所引起的因,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安全性评价。其中沙眼衣原体感染是造成新生衣原体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是在临床中通过红霉素、林可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总体的疗效果也比较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次预防方面也要不能忽略,使用有效地防范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衣原体 感染 安全性 沙眼衣原体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