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 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李敏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指肺部的炎症性病变,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IgA含量低,呼吸道的抵抗力差。当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密度增高或有胎膜甲破和母亲围产期感染时,则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如机体抵抗力低下,炎症不能局限时,即向下蔓延,播散于两肺或融合成片。由冒内感染的肺炎病变引起广泛性肺泡炎,其渗液中含多核细胞、单核细胞和少量红细胞;出生后感染的肺炎病变以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为主,病变分散,影响一叶或数叶,有时小病灶融合成大片病变,肺不张和肺气肿较易发生。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都不明显,尤其是早产儿,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1病儿基本情况评估

1.1护理病史

询问母亲分娩史、感染史和病儿起病情况及起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

1.1.1病因

出生前感染羊膜早破,羊水被母亲阴道的微生物上行污染,胎儿咽下羊水吸入肺内引起;母亲妊娠期患有菌血或病毒血症,细菌或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产道的细菌引起胎儿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病毒。出生后感染母亲或医务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接触后患病;新生儿脐炎、皮肤感染和败血症,经血行传播而致肺炎;医源性感染,在使用人工呼吸器时,由于气管内插管、供氧用的氧罩或雾化吸入器等物品的消毒不严而继发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近年来白色葡萄球菌增多;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及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菌。

1.1.2主要表现

宫内感染性肺炎病儿于生后12~24小时内出现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烧,面色苍白或发绀,呼吸减慢或急促、节律不齐,甚至呈呻吟样呼吸,肺部可听到啰音。生后感染性肺炎多在出生3天后发病,病儿呼吸急促、口周发青、口吐白沫、呛奶,并有体温不升或发热等。日龄越小,非特异性症状越明显,如不哭、拒奶、不动或少动、体温不升。日龄2周以上者,可见咳嗽、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二凹征,肺

部可闻干啰音或中小水泡音等表现;也可同时伴有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1.2护理体检

主要检查呼吸道症状和体征。

1.3实验室检查结果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增高;病毒感染时门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宫内感染者,血IgM和IgA升高。

2护理问题

2.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感染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儿咳嗽反射差,引起痰液引流不畅有关。

2.2有窒息的危险与呛咳而致奶汁吸入或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气道有关。

2.3有心输出量减少的危险与感染而致肺功能不全,引起心脏负荷过重有关。

2.4家属缺乏预防保健知识。

3预期目标

3.1病儿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分泌物减少。

3.2住院期间不发生窒息。

3.3不发生心力衰竭。

3.4病儿家属掌握新生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及护理方法。

4护理措施

4.1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分泌物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宜温度,使病儿皮温达36.5℃,环境湿度在50%以上。定时为病儿翻身、拍背,以利肺循环和引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但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粘膜。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或高频超声雾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释、引流和炎症消散。有气急或青紫的缺氧病儿应早期用氧,氧气需先加温至31~33℃,经过湿化后供给,以减少刺激。一般用头罩供氧,胎粪吸入较多者,必要时行支气管灌洗。

4.2预防窒息

喂奶以少量多次为宜。选用软奶嘴,奶孔大小适宜。吃奶时病儿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或斜抱位喂奶。若气促、缺氧较明显者,应采取间歇喂奶,以吃奶时病儿不感呼吸困难为宜;或间歇喂奶和给氧交替进行。喂奶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喂奶时护士应耐心、仔细,密切观察病儿面色、呼吸的改变。若出现呛咳现象,立即停止喂奶,将病儿侧卧、拍背,必要时给予吸引。若病情较重,呼吸困难、呛咳明显者给予鼻饲喂养,按照鼻饲喂养法实施护理。

4.3预防心力衰竭保持病儿安静,减少搬动和刺激。抬高床头15°~30°或采取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输液者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量及滴速,最好采用输液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心率肝脏情况以及肺部体征等。若有心衰者,应按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剂,且保证氧气供给,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

4.4健康教育

新生儿穿戴应适宜,冬天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洗澡时,要避免受凉感冒。家中应减少探视人员,母亲或亲属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禁止接触病儿。室内空气应新鲜,每日上、下午各通风换气1次,每次约30分钟。随时保持皮肤粘膜清洁、干燥,避免受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