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混合痔患者使用自动痔疮套+治疗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集66例混合痔患者,随机抽取,33例研究组,用自动痔疮套+治疗,33例对照组,用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VA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低(P<0.05),治疗有效率高(P<0.05),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对混合痔患者使用自动痔疮套+治疗,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并且降低了VAS评分,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显著,因此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混合痔 自动痔疮套扎 外剥内扎术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度混合痔 行 括约肌侧切治疗的临床 效果。 方法:将 200 例重度混合痔患者行随机法分组, 2 组各 100 例。采用传统治疗控制组,而实验组采用 括约肌侧切治疗 。比较两个组别治疗情况。 结果:两个组别并发症率对比发现实验组更优, P<0.05 ,说明差异显著;但二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未表现出差异( P>0.05 )。 结论:重度混合痔 行 括约肌侧切治疗 效果良好,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重度混合痔 内括约肌侧切术 外剥内扎 临床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 黄芪建中汤联合改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5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环状混合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实际治疗方式进行分组,行 黄芪建中汤联合改良治疗的 3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单纯 改良治疗的 3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有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6.7% ( 29 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73.3% ( 22 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 X 2 =2.952 )。( 2 )两组患者手术进行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05 )。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 t=1.855,1.376 )。结论:采用 黄芪建中汤联合改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取得极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黄芪建中汤 改良外剥内扎术 环状混合痔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环状混合痔 行 与 PPH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 治疗的临床疗效 。 方法:将 200 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法分组, 2 组各 100 例。采用常规治疗控制组,采用 PPH 治疗实验组。比较两个组别临床指标及并发症。 结果:两个组别中出血量、术后 VAS 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率等对比发现实验组更优, P<0.05 ,说明差异显著。 结论:环状混合痔 行 PPH 治疗的效果更为确切,即具有出血少、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PPH 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肛垫回缩固定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中选取72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均为36例,分别实施肛垫回缩固定。评估术后肛周水肿程度和疼痛程度,观察精细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的肛周水肿评分、疼痛评分相近(P>0.05);但术后3d和7d,试验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精细排便功能正常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1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混合痔患者,实施肛垫回缩固定能恢复肛垫解剖结构,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排便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肛垫回缩固定术 排便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RPH 联合与 PPH 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诊治的 124 例重度混合痔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 n=62 , RPH 联合治疗)和对照组( n=62 , PPH 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与 PPH 治疗相比, RPH 联合在重度混合痔患者治疗中有着更好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RPH 联合外剥内扎术 PPH 重度混合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瘘切除联合治疗肛瘘伴混合痔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 90例 2017年 2月 -2018年 5月肛瘘伴混合痔患者。按照治疗分组,单一手组采取肛瘘切除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组则采取肛瘘切除联合治疗。结果:联合手术治疗组疗效高于单一手组, P< 0.05;联合手术治疗组愈合时间优于单一手组, P< 0.05;治疗后联合手术治疗组肛周 VAS评分、血清炎症状况优于单一手组, P< 0.05。结论:肛瘘切除联合治疗肛瘘伴混合痔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加速愈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肛瘘切除术 外剥内扎术 肛瘘伴混合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合并痔疮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其效果差异。方法:于 2020年 2月到 2020年 3月以我院妊娠合并痔疮患者 120例进行研究。 120例患者基于随机数表法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常规组。常规组应用扎手术,实验组采取自动痔疮套。基于疗效与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实验组的疗效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计算结果差异突出,

  • 标签: 自动痔疮套扎术 外剥内扎术 妊娠合并痔疮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混合痔 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混合痔 患者 76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和实验组(行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各 38 例。对比分析术后疼痛改善情况。 结果 术后 1d ,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术后 3d 、 7d ,两组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对于混合痔 患者,行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确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值得推荐。

  • 标签: 混合痔外 剥 内扎术 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 术后疼痛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自动弹力线痔疮套器配合法治疗痔疮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抽取我院于 2020年 1月 -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针对Ⅲ度痔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与传统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Ⅲ度痔患者50例,将患者统一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50例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传统切除手术治疗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手术治疗,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坐浴熏洗对混合痔术后患者肛门疼痛及肛缘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混合痔术后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于术后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坐浴熏洗。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及症状缓解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为80.0%(36/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24)。治疗组术后7 d[(2.4±1.0)分比(3.6±1.3)分,t=4.740]、14 d[(1.5±0.4)分比(2.3±0.8)分,t=5.876]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4 d,治疗组肛缘水肿Ⅰ度患者分布高于对照组,Ⅲ~Ⅳ度患者分布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43,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6.32±0.90)d比(7.01±1.82)d;t=-2.280,P=0.025]及肛缘水肿[(5.28±0.51)d比(6.55±1.05)d;t=-7.298,P<0.01]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随访2周,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15.25±1.63)d比(17.78±2.30)d,t=6.020]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坐浴熏洗可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及肛缘水肿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痔切除术 熏洗疗法 疼痛,手术后 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的涂刷式膨胀海绵填塞法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2017年12月到2019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接受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的慢性泪囊炎256例(286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1例(125眼)中使用常规膨胀海绵填塞法;试验组145例(161眼)中使用微纤维止血胶原涂刷式膨胀海绵填塞法。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治愈率为72.00%(90/125),好转率为21.60%(27/125),无效率为6.40%(8/125)。试验组治愈率为83.85%(135/161),好转率为11.18%(18/161),无效率为4.97%(8/16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9,P=0.019)。结论改良的涂刷式膨胀海绵填塞法能够提高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的效果。

  • 标签: 填塞,膨胀海绵,涂刷 吻合术,泪囊鼻腔,内镜下 泪囊炎,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镜黏膜切除(modified-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将276例结肠扁平息肉患者(297枚息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136例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患者息肉均为一次性切除。EMR组息肉切除时间(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5.7±2.1)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1.2%(124/136),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0%(140/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2%(3/136);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0)。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枚,绒毛状腺瘤40枚,绒毛管状腺瘤57枚,增生性息肉29枚,炎性息肉34枚,黏膜癌2枚。腺瘤伴高级别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行氩离子凝固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7%(1/136)。结论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 标签: 结肠息肉 内镜黏膜切除术 完整切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带有冠状面弓(FLB)的膝翻患者与直形股骨(SFS)健康膝志愿者股骨轴线,探寻FLB患者的术前固有翻力线(CA),指导全膝关节置换(TKA)时股骨远端外翻纠正角(VCA)的选取。方法2018年1至12月于新桥医院测量45例(90例膝)FLB及膝翻患者的股骨近端解剖轴内侧角(MPFA)及远端解剖轴外侧角(a-LDFA),并与25名(50膝)SFS健康膝志愿者的数据进行比较。测量患者基于股骨远端机械轴(DMA)的VCA—DMA和股骨远端解剖轴(DAA)形成的夹角,并与志愿者基于中立位机械轴(NMA)的VCA进行比较。测量FLB患者的股骨弓角(α)度数,并与患者基于NMA的VCA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测。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患者平均股骨弓角α为7.8°±2.7°。FLB患者MPFA和a-LDFA与SFS志愿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4.9°±3.7°比85.6°±1.8°和81.7°±1.7°比81.2°±1.6°, t=1.26、1.70,均P>0.05)。SFS志愿者基于NMA的VCA为5.5°±0.6°(4.5°~7.4°),FLB患者组DAA-DMA角为5.3°±0.7°(4.3°~7.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FLB患者组基于NMA的VCA为8.4°±1.5°(5°~10°),与股骨弓角α呈强正相关(R=0.607,P<0.01)。结论FLB患者不仅股骨远近端不存在显著畸形,而且股骨外翻截骨角(DMA-DAA)不随弓程度发生变化,TKA时基于DMA行股骨远端截骨,可保留股骨弓,恢复患者下肢力线至术前的固有翻状态。

  • 标签: 冠状面股骨外弓 膝内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固有内翻力线 股骨远端机械轴
  • 简介:   [摘要 ]目的:比较 Z成形改良 Z成形矫治眦赘皮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20例眦赘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60)和对照组( n=60)。对照组采用 Z成形,观察组采用改良 Z成形。对照组和观察组中眦角 <45°者分为 A1、 B1组,眦角 >55°者分为 A2、 B2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眦间距( ICD)缩短率、睑裂长度与眦间距比值( HLFL/ICD)达标率和瘢痕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 ICD缩短率、 HLFL/ICD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周、 1个月两组瘢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3个月观察组瘢痕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A1组和 B2组术后眦角更符合标准值。结论:改良 Z成形矫治眦赘皮可有效减少瘢痕,提高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 ]内眦赘皮 Z成形术 改良 Z成形术 内眦角 重睑成形术 瘢痕 
  • 简介:摘要探讨改良Z成形眦赘皮矫正伴切开重睑成形术后的上睑部美学变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女性美容就医者90例,年龄18~35岁,平均25岁。测量术前双睑裂高度、长度、眦暴露成角度、角膜暴露率、重睑宽度及弧度改变,对眉眼间距及眦间距进行分析。术后双睑裂高度及长度、角膜暴露程度数值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式形成的新眦角较前自然、重睑宽度适中、弧度流畅。

  • 标签: 内眦赘皮 改良Z形内眦赘皮矫正术 切开重睑 手术技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Y-V"与"Z"成形矫正眦赘皮的疗效。方法抽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进行矫正手术的眦赘皮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入院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对照组(51例),将编号为偶数者纳入研究组(51例)。对照组给予"Z"成形矫正手术,研究组行改良"Y-V"成形矫正手术,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04%比86.00%,P<0.05);术后1周、6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眼裂角倾斜度、眼裂角度、眦间距低于术前,眼裂长度长于术前(P<0.05),术后1周、6个月,研究组眼裂角倾斜度、眼裂角度、眦间距低于对照组,眼裂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瘢痕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6个月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3.73%(P<0.05)。结论改良"Y-V"成形在内眦赘皮患者中矫正效果、切口处瘢痕生长情况显著优于"Z"成形,恢复情况较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改良"Y-V"成形术 内眦赘皮 "Z"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EVB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 标签: